搜索
杜振国的头像

杜振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4
分享

难忘家乡的大杨树

 

难忘家乡的大杨树

杜振国

最近,平山县的“村考公众号”推出了一幅“村考好国画”——著名美术家魏怀亮的《难忘家乡的大杨树》,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争相转发。 魏怀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画家以传统技法的审美特质;粗犷、豪放的笔触;清新淡雅的色彩刻画出老树虬枝高古的韵味;整体画面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古树枯枝而不孱弱,繁茂而不杂乱,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令人怦然心动,可谓心血之作。

近年来,平山县正在实施着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平山村庄考,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平山村庄考办公室。由河北省文史馆馆员、省中山国研究会会长张志平担任总策划,在他的带领下,这帮村考人,冒酷暑斗严寒,风里来雨里去,深入沟沟岔岔、遍访村寨农家,挖掘整理着最新的第一手资料。这项工程完成后,平山县的七百多个村将都有了自己的村志。另外,县内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文化遗存还将有一个更新、更权威的阐释或补白。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好事。这项浩大工程也牵动着像魏怀亮这些身在异地他乡的平山人,他们纷纷献计出力,竭尽所能为家乡的这件大事增砖添瓦。魏怀亮就曾借去北京开会的间隙,三年来两次为村庄考专程回乡,与张志平等村庄考的同志及父老乡亲一起见面座谈。

我与魏怀亮是同乡,他年长我几岁,在前期,我们东岗上村的村庄考就是有我牵头组织撰写的。完成后第一时间就与怀亮兄等在外地的工作的老乡们取得联系,广泛征求意见,又对初稿进行了重大修改和完善。关于本村大杨树的描述原来约二百来字,因通篇村考字数所限,只剩下百十来字。

我们东岗上村地处滹沱河流域的冶河与马冢河交汇的三角洲之上,地脉广阔、风光秀美、五谷丰盈,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村落距县城约三公里,是平山镇的下辖村。据古县志记载,东岗上村始建于元代末期,原有岗上、南湾、逯家湾三个行政村,于1938年合并为东岗上村。1947年,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时期,这里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校”(中央团校)和晋察冀四分区枪械所及测绘队所在地。“东岗上武术会”2019年被河北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村南这颗大杨树(毛白杨),自打我们记事起就常到这颗树下玩耍,周长为十来个成年人拉手合围,树冠遮天蔽日,硕大无朋。据建国后有关专家几次实地勘察鉴定,树龄应在500年以上,在北方地区极为罕见。根据东岗上村建村600年的历史,鉴定为500年应不为过。晋察冀边区地图及解放后的全国专业地图都有显著的标识,使之成为全省及华北地区的地理标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村干部头脑一热,竟然组织人将树砍伐。那时还没有挖掘机之类的机械,从外地请来的二十多个人的伐树队伍,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挖了十几米深、直径三十米宽的大坑才将大树放到。把树放到的那天,围观了几百乡亲,人们发现把树身截开后,大树中间的圆心并不太空,竟然从中流出了像血一样的液体。私下里有人说,那是大树流出的血和泪,这血泪也流在了乡亲们的心里。

之后,伐树队伍直接在原地挖坑,把大树截断,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把树介成一块块薄厚不一的木板。据说,当时伐树的理由是影响农业生产,遮天蔽日下的地里颗粒无收;另外,也想增加点集体收入。但伐树后翻上来的近十亩生土多少年来也没能多打几颗粮食,集体也没多增加多少收入,乡亲们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身。

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今天价值观去衡量当时发生的一切;去苛求当时村干部的文化水准和文物保护观念。大树毕竟是永远失去了,也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好在今天的村庄考让我们再次去重温回顾了这段历史,也勾起了画家浓浓的乡愁,又拿起笔去描绘出

记忆中那棵“难忘的家乡大杨树”。

(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