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伯祯的头像

伯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7
分享

岚山海上“第一碑”

岚山海上“第一碑”

在芸芸众多摩崖石刻中,岚山海上碑,可谓首屈一指。被人们称为“万里海疆第一碑”的岚山海上碑,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始刻于清顺治乙酉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碑文由明末监察御史苏京所写“撼雪喷云,星河影动”;明末礼部尚书大书法家王铎所写“万斛明珠,砥柱狂澜”;康熙十年至十八年任安东卫守备闫毓秀所写“难为水”组成。

从字面上看,三个人所写碑文皆与水有关。苏京所写“撼雪喷云,星河影动”八字中,前四个字“撼雪喷云”,是描写大风刮过,“巨浪滔天”,“惊涛拍岸”时水的那种壮观场面,如同有人撼动了漫天飞舞的白雪,又像是一个巨兽从口里喷出的云朵。后面“星河影动”四个字,是描写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水面,宛如夜空中的灿烂星河般的影子在水面上如梦如幻般移动时的情景,但它也有一语双关之意,即每当在夜幕降临下,星河的影子落入水面,与水面遥相呼应,随风顺流而动的迷人美景。

王铎所写“万斛明珠,砥柱狂澜”。这里一斛十斗也罢,五斗也好,暂且不说。单就“万斛明珠”,可以理解为好多好多的珍珠,当然这里所说的珍珠,不是货真价实的真珍珠,而是溅起的珍珠般水花。众所周知,水只有在从高处落下,或受到冲击,飞溅的情况下,才会变为晶莹剔透闪闪发亮的珍珠。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水瞬间变为了珍珠?“砥柱狂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原来水变为“万斛明珠”,是由于遇到了水中“砥柱”,才使“狂澜”“碰”得水花四起,珍珠乱飞。说实话,要不是这水中“砥柱”的存在,阻挡了来势凶猛的“狂澜”,还不知要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当然这里的“砥柱”,一指水中的“砥柱”,另一面借喻在社会发展关键时刻,所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狂澜”乃狂浪,就是指巨大的波浪,暗喻社会上突如其来发生的逆流,或改变人们生活的重大事件。

不难看出“撼雪喷云,星河影动”只描写水景水影,没有其它寓意。“万斛明珠,砥柱狂澜”在写水景水影的同时,又多了一层含义,暗喻关键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或重大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难为水”三字,一方面可理解为“做水难”,另一方面,还有“为难水”之意。“做水难”当然比较好理解。“水”具有变化性。水在一定的情况下,可成为气态水——气体;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成为固态水——冰雪。“水”具有灵动性。“水”的适应能力很强,可顺势而为。“水”看上去柔柔弱弱的样子,骨子里可带着一股刚毅。在火辣辣的太阳直射下,在日夜不停的海风吹动下,即使潮涨潮落,前浪的反作用力和后浪的向前推力,以及海岸的阻挡力,还有海洋生物的游走,水中大小船只的往来穿梭与重压,也没有对“水”造成任何损失。

就以岚山海上碑来说吧,几百年来,古石碑被“水”保护的完好无损。每当潮水涨起时,岚山海上碑就被海水淹没,这有恰巧把石碑保护了,不受外界的破坏。在潮水退去时,保存完好的石碑就再一次浮现出来,而且被海水清洗的干干净净。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次的被淹没,但又一次次被显露,你说这样一个被保护又被显露的过程,“水”受到了如此这多的折腾,但它无怨无悔,想想也是,你别说,也真是太难为水了。

“为难水”是角色互换,从“水”转换成了“人”。王铎和苏京,在明朝为官时,都是明清两朝响当当的人物,贵为朝堂重臣。两人是同一年出生,都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人;他俩不但才华横溢,都是文臣,而且书法和文采,在当时都非常有名。同时具有相同的经历。两人都先为明朝重臣,后降清后成为清朝大臣。在明朝为官,风光无限,但降清后,为了生计,不得不为清廷殚精竭虑服务,在工作中敬小慎微,如履薄冰,各种艰辛与屈辱,痛苦与无奈,自然不必多言。

跟王铎和苏京相比,阎毓秀是非常幸运的,暗自庆幸,没有那么坎坷的命运。名气小不说,职位也小。在康熙十年至十八年才任职安东卫守备,相当于今天的日照岚山区所在地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么一个职位。作为海上碑所在地的最高军政长官,面对两位大名大名鼎鼎,职位显赫人物的亲笔题刻,自然心有所动。谁人不想青史留名,许多人只恨生不逢时,苦于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罢了。

望着由远而近,一望无际水,抚摸着碑刻,欣赏着优美的文字,阎毓秀顿时豁然开朗,两位老臣,岂不与眼前这灵动的“水”一样嘛。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难为水”三个字。“难为水”这三个字,既有对王铎和苏京“两人”的同情之心,也有对“两人”的调侃之意。同情之心就是发出了这也真苦了二位了啊!调侃之意就是作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人处世圆滑,能够混迹于朝廷游刃有余,实属不易。因此,阎毓秀的题“难为水”,不是简单的附庸风雅,而是有感而发,也是深思熟虑后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岚山摩崖石刻后继有人,有了新发展。为北京亚运会书写“雄风”巨字的我国著名书法家孙鑫先生,于1991年6月24日,为日照电视台书写了台标,“日照”二字,被爱好摩崖石刻的继承者——60名日照的石刻艺人,采取模板放样工艺,定向爆破,与人工斧凿结合等办法,历时八个月的鏖战,将“日照”巨书雕刻在了河山景区的悬壁上。

大凡来到“河山”景区,无不被景区“日照”“河山”所震撼。只见景区内坐北朝南,高188米,宽160米的河山主峰——东方太阳神座像,雄踞在黄海之滨,俯视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怀抱着东方太阳城——日照这块古老的土地。远看整个河山好似躺卧在天地之间的太阳神,其神态惟妙惟肖,蔚为壮观。其中长20米、宽17.5米的“日”具有气吞山河之势;长宽各25.5米的“照”,笔力雄健,圆融饱满,可容纳10余人。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汉字摩崖石刻之最。1994年4月3日,被中国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并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这既是中华石刻文化艺术的骄傲,也是岚山摩崖石刻的辉煌,这既是岚山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里一件件石刻,一条条碑文,无不以“无言”却执着的方式,在诉说着日照的历史文化,表达着日照人民的思想与情怀。古人怕后人忘了他们的谆谆教诲,于是想方设法,把他们想让后世子孙铭记的教诲与遵告雕刻在石头上,放在海浪前,大浪淘沙,警示后人。

刻在石碑上文字,也许有朝一日会烂掉,但刻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字丰碑,永远不会烂掉。马鬐山就有这样一处“巾帼不让须眉”的碑刻,它不是用石刻文字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传说的方式流传的。传说南宋抗金女英雄杨妙真曾在此率10万精兵抗金。有古诗《马鬐耸翠》云:“鬐峰崒葎逼天关,山色茏葱翠染鬟。蔓草荒苔埋古径,层峦叠嶂倚清湾。英雄故址依稀在,粉黛遗踪隐跃间。霸业于今何处是?野花烂漫鸟缗蛮。”

从古至今,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前仆后继,负重前行罢了。真如这“日照”的大好“河山”,是有一代又一代“巾帼不让须眉”们和中华好男儿们用血肉之躯,在刀光剑影里雕刻出来的,而不是用什么铁锤,铁杵锻打出来的,也根本不是用画笔彩绘描摹得来的。今日的大好河山,是上代人,建设好,守护好,又交到我们这代人手里的,而未来的大好河山,是由我们今天的这代人,把它建设好,守护好,交到下一代人的手里的,这种代代相交,代代传承的不仅是文化,延续的不单单是龙脉,而是一种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永恒的精神。

“碑之体,资乎史才,标序盛德,见清风之体。昭德鸿懿,见峻伟之烈。”刘勰对古碑石刻的论述,肯定了古碑石刻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人类文明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碑石刻将文字立于天地间的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日照古碑石刻,是日照地区文化,区域文明,发展足迹,在石碑上的浓缩和呈现,是镌刻在石头上史诗与文明,是矗立于“日照”大地上的自然历史人文博物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