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儒妇皆知,人人喜欢,尤其女性朋友的喜欢程度往往比男性朋友有过之而无不及。
何为“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玉”其外观纯洁,美丽高雅,质地松软,易于加工,是仁义和平之象征,文明纯洁之结晶,表里如一之典范。天然美是“玉”与生俱来的生命特征,如果失去了天然美,那就等于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
通常情况,人们并不主张对“玉”画蛇添足般的粉饰或雕琢,即使是做了微不足道的粉饰与雕琢,也有毁玉容,有损玉象,有辱玉品。至于说,为了美,对影响玉体,有损玉容的美玉之“瑕纰”,恰到好处的适当做一番精雕细琢,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玉”的琢与磨,雕与刻,要根据具体情况,视“玉”而定,不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雕琢一气,这样不但保护不了“玉”的美丽,捍卫不了“玉”的纯洁,还会适得其反。怜香惜玉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雕玉琢玉的目的不是为了践踏玉,破坏玉的美丽,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展示玉的美丽和凸显升华玉的高贵,使玉本身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大放异彩。
谈及玉,必涉及有关玉的器物。玉和玉皿密不可分。玉来源于大自然,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施舍和恩赐。玉的先天之美在于纯洁,柔和,明净,晶莹潜透。美无尽止。天地万物虽美,但是,人类的创造更美。人类对与玉的精深加工,不但把大自然赐于的美发挥到了极值,而且使玉的身价百倍,同时把玉自身的“美”,充分得到了完美的升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由于“玉器”比“玉”更美!给玉赋予了新的生命,所以它的价值和意义远比玉本身的价值要大!玉与玉器相比,前者只不过是美丽的一个毛胚!可见,人们对美的要求是多么的苛求!
玉采天地万物之灵气,汇日月山川之精华,她孕于大地,成于妙手!巧夺天工。玉器品既是一种物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既是是一种标杆,也是一把尺度。
在记忆的长河里,对于玉(玉器)的启蒙来自于幼时始终戴在奶奶胸前的那枚圆圆的玉佩,白白的硬币般大小的玉佩,中间开一个孔,像玩具汽车的一只轮胎那样可爱。奶奶用一根结实的红绳系在脖子处的第一个钮口上,走起路来玉佩随身摆动,一晃一晃,明亮无比,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会闪闪发光,我们几个孙男孙女亲切地称之为“夜明珠”。据说这是奶奶的陪嫁之物。奶奶因此深感骄傲。闲暇时间,她总爱拿出一块干净的布子,解下玉佩,捧在手里,轻轻在上面擦来擦去,确保玉佩光洁明亮。
奇巧的是,爷爷也有一个玉佩,但他不是戴在身上,而是拿在手里或揣在怀里。爷爷的这个宝贝就叫“鼻烟壶”。“鼻烟壶”的颜色与奶奶的白色玉佩形成鲜明的对比,墨绿色的“鼻烟壶”,湛蓝湛蓝的,像海水一样深不可测。一道道的青色的脉管包裹着爷爷干柴般粗糙的大手,腰系一条红色的布带,吸烟时,爷爷把手伸进怀里,掏出“鼻烟壶”,拧开瓶盖,倒出一团黑色的粉末,然后用大指和食指捏一点,分别在两个鼻空中放一些,揉一揉,随后爷爷便打几个喷嚏,吸完后再把“鼻烟壶”拧紧,仔细端详一番,或上下,或左右轻轻地摇一摇,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平日里爷爷奶奶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本分,做事要勤勉扎实,懂得节制,以免种下祸根,酿成恶果,害己害人。
小时候,邻居家的鸡呀!猪呀等跑到我家的院子里,两位老人总要让这些“不速之客”吃饱后再送回去。可我们家的鸡跑到别人家院子里,就没有那么幸运,不是被逋住藏起来不给,就是被偷吃了!一年秋天,我家的一只母鸡一只公鸡飞过院墙,死活不见了,问左邻右舍,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说“没看见!”为这事我很生气,背地里偷了邻居家一只鸡抱回家里解气,奶奶爷爷知道后,在严厉地指责下,把鸡还了回去。
通过这事,渐渐地懂得了奶奶爷爷为什么常常把玉佩玉器带在身上,难以释怀的缘由。他们二老时刻以玉为鉴,以玉为镜,来提醒自己,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人做事要像玉那样一尘不染,外表如一。再后来又接触了一些玉器,如玉镯,玉坠,玉佛等。当然这些都是在参观文物时所留下的影响,使我对玉和玉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见解。
“玉”乃育也。玉不凿,难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不思,不懂理。有时候,我常常想:人人以玉为鉴 ,守身如玉,洁身自好,社会就会更加繁荣进步。
尽善尽美,是玉的精髓所之在!如果十三亿中华儿女发扬玉的精神,具有玉的品质,就一定会把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发扬光大,把“玉产品”做大做强。如果说在对整个玉料打磨雕琢成型的过程中,一锤锤地震击,一琢琢地拍打,是对长存在天地间,横卧于大自然,卷缩在玉料里,沉迷于酣梦中的“睡美人”轻轻的唤醒,让其风姿雅韵长存世间,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有益于振兴民族“玉风”的努力,将会功德无量,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