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伯祯的头像

伯祯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14
分享

父亲的“新华字典”

1984年是父亲人生的转折点,苦了大半辈子,年近50的父亲开始与书信报纸打交道,干起了收发工作。

上班后,由于不识字,父亲只好把邮递员送来的报纸、书信摆在单位门口的一张小桌子上,让工作人员自己来拿。大家似乎也能理解父亲没文化的苦衷。

父亲老是琢磨着:要想干得长远久,就得胜任工作,单凭嘴勤、手勤、腿勤还不行。别人不提意见尚可,若是有人提意见,戳脊梁骨,给你安排这份差事的领导面子往哪儿放,自己不卷铺盖走人才怪。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思来想去,为了能够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父亲决心挑战自我。于是他默默走进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字典,顺便又到百货商店买了几根铅笔和几个笔记本子,做好了认字学习,敢当小学生的准备。

首先从人的姓名学起,不懂就问。比如说弓长(张),耳东(陈),牛八字(朱)······一有闲时间就一边读,一边写。一笔一划,从身边认识的一些同事的姓名练习起了。初开始,写的字不但东倒西歪不说,而且密密麻麻,像是掉到墨水瓶里的一只苍蝇跑出来在纸上胡乱爬动留下的印迹,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有些字的笔画歪七扭八,不仔细辨别,连自己也辨不出所以然,更别说认了。更糟糕的是,头一天写过的字,第二天便忘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好几次很想放弃。但为了养家糊口,保住刚到手的饭碗,还得硬着头皮学下去。好几次被人发现了,问:老张,你这是在干啥?父亲不好意思地说,啥也不干,就是有些无聊,画着玩,解解闷闷,消磨消磨时光呗。

忙中偷闲,每天坚持认几个字,多者四五个,少者两三个。每个字写十到二十遍。为了不让别人看见,笑话,父亲就在背地里偷偷学,偷偷写,偷偷练。然后把练字的本子不是压在床铺下,就是塞进被子里。没有本子时,就在过期了的旧报纸上用铅笔练写“横平竖直”,“撇捺点钩”这些等组成字的“零部件”。

就这样,父亲凭借一本《新华字典》,不会读,就查,不会写,还是查,把好好的一本字典,翻的有皮没毛。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过去了,单位五六十号人的名字几乎都能写上认得,同事夸奖父亲说大有进步。一年后,父亲就渐渐能独立开展工作了。二年后,父亲自己也未曾想到,一个连小学也没有上过的人,居然还能读书看报,能翻译简短的电报文稿了。

有一次,单位开会,一位外单位领导看了父亲写的字,用赞叹的语调问:“你原来是在哪个单位工作的?从哪个学校毕业的?”父亲微微一笑说:“我是农业大学毕业的!”领导点点头说:“字写得不错!”。在场的人“咯咯咯”“咯咯咯”地大笑了起了——“人家分明就是自学成才的嘛。什么农业大学,压根就没上过学,大老粗一个,靠自学通过了高级文秘岗位技术技能等级考核。”领导摇着头,表示不信。等知道原委后,连连称赞:“年过半百自学文化,不简单,不简单。”

后来,父亲把用过的《新华字典》送给了我。父亲成长经历,父亲用过的《新华字典》,点亮了我自学成才的信念,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依然努力前行,哪怕是爬,也要向目标接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