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夜晚,赏月,需要运气,也需要缘分。有时后,如果天宫不做美,遇上阴天中秋节,漆黑一片,天上的月亮星星就什么也看不到。如果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一到夜幕降临,就会看到天空中繁星闪闪。不一会功夫,一轮耀眼的新月,像个巨大的圆盘,喜笑颜开,冉冉升起,一点一点变大,随着不断攀升的脚步,那红润中带着黢黑瑕疵的脸庞,也渐渐变得圆润饱满,越加明亮起来。
如果遇上多云的天气,那就有点糟糕。由于云层的阻隔,月亮显得有些焦躁不安,为了赶来我大地上的人们相见,不停地在云层中穿行。一会儿探头探脑,出来打个招呼,就不见了踪影,一会儿露出半拉身子,很快又被一片乌云罩住,拖进深不见底的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看遇到这种情况,让人着急,也让人揪心,担心是不是月亮遇上了什么麻烦,或是犯了什么错误,触犯了天条戒律,受到了老天爷的惩罚,被关进了笼子,囚禁了起来。
中秋节,是一个富裕之节,是一个庆祝丰收,互祝幸福美好的节日。麦子,稻谷,玉米,苹果,梨子葡萄等,各种农作物,各种的瓜果都已成熟。可以用米山面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在年初的希望和期盼,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得到了圆满的答案。这对于一个向来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国度和人民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喜事。
中秋节的寓意非常深刻。它象征丰收,圆满与团圆。月亮是圆满的,月饼是圆圆的,代表收获是圆满的,家庭是和谐美好的,家人是平安健康的。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有说有笑,吃着各式各样,圆圆的月饼,品尝着圆满的成果,分享着圆满幸福所带来的甜蜜喜悦,是何等的惬意。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把自己的视野放得更加宽广一些,联想到,普天之下,在同一片月光下,天南地北,各个地方,不同民族,过中秋节的场景时,你会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同赏一轮圆月,共吃一个月饼,情景和场面,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宏大壮观,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如果你的想象再丰富一点,再大一点,放眼全球,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在赏月,吃月饼的时候,这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不同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献月饼的习俗。家乡的赏月,献月,祭月是隆重的,也是热闹的,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老家在中秋节这天,一到太阳落山,大人站在院子里,迫不及待等着天黑,小孩们一遍又一遍在院里跑来跑去,兴高采烈地扒在高处看月亮,一看到月亮,就会欣喜若狂地蹦着跳着,怕着双手,高声地叫喊着,大家快来看啊,月亮已经出来,快献月饼吧。听到孩子们的叫唤声,家长们纷纷行动起来,抬出桌子,用抹布擦拭干净,设立香案,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在上面摆上最好的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之类,这些最能表达丰收喜悦,最能寄托相思的祭品。点燃蜡烛,化黄纸,上香。只见,在香炉上,袅袅升起一缕缕青烟淡雾,绕过满桌的贡品,带着对“月神”的崇敬之心,向明月发出了肺腑的邀请,然后,一家老小,老幼有序,依次行三拜九叩之礼,为生活祈福,为家人,家庭,健康和未来祈福。
不论祭月也好,赏月也罢,实际上,是人们“托月追思”,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方式,也是千百来,中华民族重要祭礼之一。这种“托月追思”的表达方式,唐代以来,花样翻新,内容不断丰富,并一直延续至今。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中秋咏月诗大量出现。如:司空图的《中秋》云:“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到了北宋时期,更是盛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浩如烟海的中秋咏月诗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秋赏月,祭月,拜月,剜月的风俗不尽相同,令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
广东,福建一些地方有扎灯笼,燃灯为中秋助月色的风俗。将扎好的灯笼里,燃上蜡烛,系上绳子,找一根长长的竹竿,然后,固定好后,高竖于瓦檐,或悬挂在露台或屋檐的高处。这一过程,通常称之为“竖中秋”,意思是把喜庆、吉祥、团圆、幸福的中秋生活,高高“竖”起来,长久地保持发展下去。远远看去,竖起的中秋灯笼,灯火通明,如同九天银河落在人间一般喜庆壮观。
浙江一带,除了中秋赏月外,还有中秋观潮的风俗。杨万里的《观浙江潮》“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把中秋观潮时的那种雅趣,此情此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在两广地区,还有玩花灯游戏活动的。除了用纸竹扎成的各式花灯外,还有用柚子、南瓜、桔子这些天然的食材做成的灯笼,让儿童们玩耍。大家都知道,现在中秋灯的灯笼,大都用电灯照亮,或用电池作为电源供电,这和过去“灯笼”相比,往往缺少了那种笨拙和纯朴。
值得一提的,要数香港的舞火龙,大有看点。一条达70多米的火龙,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龙身上插满了点燃的长寿香。随着一阵阵激昂的古乐,火龙所走过的大街小巷,飞龙蜿蜒起伏,香火闪闪,在火光,月光,灯光的相互映衬下,格外分外耀眼,热闹非凡。
老北京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供兔儿爷的习俗。当然,这一习俗,现在已经很少看见,如果有,也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存了下来。据《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兔儿爷,说的直白点就是一个用泥巴做的彩绘玩具。在兔首人身的兔儿爷身上,披上甲胄,插上护背旗,脸部贴上金泥,身上会上恰到好处彩绘,这些“大爷”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像兔子一样大大长长的耳朵,看上去,庄严中带着诙谐,文静而不失活泼。
蒙古族人过中秋,比较奔放,玩一种“追月”的游戏。在银白色月光下,人们跨上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从东方月亮升起的地方,朝着西方奔跑,直至追到月亮坠落。骑手们你追我赶,累得马儿气喘吁吁,追不到月亮西下,这种“追月”活动,就持续不止。
藏族的同胞过中秋节,有“寻月”的习俗。在当日夜晚,青年男女和孩子们,成群结队,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河水中的明月,一直往上追寻月亮的踪迹。如果是河塘,就聚集在河塘周围,把落在河塘中月亮的影子几乎寻个遍,然后回家团圆,一家人吃月饼,分享中秋夜的大餐。
云南德昂族在过中秋节时,有“串月”习俗。山头寨尾,悠扬的葫芦笙,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借“串月”之际,幽会在一起,在寂静明亮“月亮”下,互诉衷肠,向心仪的另一半送槟榔、送茶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在过中秋节时,有“跳月”的传统。入夜,村寨的男女老幼,聚集在山村中开阔地带,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年轻小伙,在一班老头、老太太的带领下、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在民间,关于月亮的传说也不少。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嫦娥登上了月宫,她是因为偷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身不由己,升上天空,飞进月宫里,变成了一只捣药的蟾蜍。嫦娥在升空时,正好身边有只自己一直喂养玉兔。就这样,玉兔也随她上到了月亮。月宫里有一只捣药杵,玉兔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玉兔捣药的传说,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何好处?
在平日里,我们抬头看到的月亮上的影印部分,就像一只兔子形状的图案,对此,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有时候,心里总是犯嘀咕,“嫦娥奔月”神话传说,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不是月宫中真的有玉兔和人类居住。后来终于明白,其实它是月亮的环形山。这一切源自于古人对日月星辰和大自然的敬畏。由于认识的局限,科学技术的不发达,把大然的一切事物,看得都很神秘,把它们当着像神一般的存在,来崇拜,赋予各种奇思妙想,添加更为神秘的色彩。
还有吴刚伐桂的传说。据说,西何人吴刚,在修仙过程中冒犯了天条戒律,被罚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生命力极强,任凭吴刚怎么砍伐,随砍随长,永远也无法将其砍断。更有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的传说。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在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产生了游月宫想法,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升腾,步上青云,漫游到了月宫。由于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美景。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洗耳恭听,默记于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起来月宫仙娥的天籁之音,便雅兴大作,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随着嫦娥6号在月球上登月,采取月壤返回,月亮的千古之谜,一点点被揭开。
在许多传说,相对来说,我觉得比较真实的,要算月饼起义的传说。据说,在元代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于是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情报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夹层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准时响应起义。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闻风而动,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加繁多。
中秋节,离不开月亮。中秋节,月亮是主角。关于中秋节的一切习俗和活动,传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如果没有月亮,离开了月亮,其它的一切,将会淡然无存,也将毫无意义。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同时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
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加了各自的联系,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加深中华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每到中秋之夜,就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一遍遍在心里默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动人的诗句。想起了《十五的月亮》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是啊,它不但唱出妻子对远在边关丈夫的思念,也表达亿万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发自肺腑的赞赏。
望着早已熟睡的老人和孩子,思绪万千。有万里长城,想到滚滚洪流。如果没有我们的人民卫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新的钢铁长城,化为将强有力的后盾,守护着祖国母亲的宁静,哪有万家团圆的花好月圆之夜,哪有人人自由地工作学习生活,呼吸着新鲜空气,去玩耍,赏月,谈情说爱,享受中秋月饼的香甜。
在这花好月圆之夜,我不求佛,不求仙,不磕头,不上香,只求美丽的月亮,捎去我对保家卫国,所有将士们的问候与祝福,向他们道一声,“扎西德勒”,吉祥与平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谢你们,维护了所有同胞们,兄弟姐妹,赏月的雅兴,和分享月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