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山的头像

野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30
分享

搬出大山走向幸福

2018年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这一年,全县35万仡佬族苗族儿女摘掉了贫困这顶戴了几千年的帽子,精彩出列,开始奔向小康之路。一晃近两年了,那些从大山深处搬出来农民,那些搬进移民安置点的父老乡亲过得怎么样呢?在县作协组织下,有幸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深入幸福家园,见证着,亲历着一些感人的,催人奋进的故事,内心时刻被感动着,温暖着,于此记之。

走进“扶贫工厂”

早晨,驱车来到整洁安静的玉龙谷,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玉龙湖像一颗巨大的碧绿的眼球,镶嵌在两山之间,倒映着两边翠绿的大山,周围阡陌交通,修葺的黔北民居,青的瓦,黄的,白的墙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着。农家的房前屋后,竹林,果蔬与公路两边的花花草草相得益彰,一副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此刻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现。被称为“扶贫工厂”,集研发,栽培,技术培训,加工配选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食用菌工厂——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如诗如画的桑木仙村。

在公司办公室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个藏在画卷深处的食用菌加工工厂。因为是第一次参观这样的公司,我们一行十多人都有些震撼。如果不是深入其中,你根本不会相信这里建有一个占地238亩,有14栋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钢架厂房的工厂,也不会相信它是一个从拌料、装瓶、打孔、封盖、杀菌到菌种接菌、培育、育菇完全智能化,高科技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工厂。

一路走,一路听着简单的介绍,我们兴奋起来,被眼前情景鼓舞着,迷惑着。你们是那年建的厂,投资了多少,你们这里有多少工人?一天可以生产多少产品,这些菇都销售到哪里?一个个疑问,一个个不解之谜。我们厂是2018年建成投产的,注册资金1亿元,总投资超过了3.6亿,政府给我们免税三年。建成至今,已经解决了1700多人就业。现在工厂上班的有430多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80多人。在我们这里上班的多数是女工,男工很少。来我们这里上班,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只要能吃苦,身体健康就行。工资是做计件,少的三千多元,多的五六千,七八千的也有。我们主要生产杏鲍菇,产品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全国各地都有,道真的各家超市也有我们的产品。每天可以出鲜菇70吨,从拌料到出菇一个周期要58天。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阳如数家珍的告诉我们。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育菇室,在工作人员打开育菇室大门的那一刻,我给彻底震撼了!从头到脚全是白白的菇,整整齐齐,铺天盖地,大小一致的无数婴儿,胖嘟嘟,水灵灵,一排排,一列列,一壁壁的挂在棚架上,在舒适的温度下,伸展着她们嫩嫩的腿,嫩嫩的胳膊,乐呵呵的看着我们这些被冻得有些不要不要的不速之客,她们正笑我们呢!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心底不由地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那是生命勃起的能量,在这里,就是生长,生长,生长!由于室温太低,拍了几张十分壮观的图片,我赶紧撤离出来!

室外,阳光正好!温暖和煦。几十个女工在熟练的分拣,称秤,包装。一打听,她们大都来自移民安置点,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选择了留在家乡,经县劳动人事局介绍,招聘来到这里。

参观完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又驱车绕行玉龙谷,来到上坝工业园区,这里是我县最大的一个工业园区,有许多家企业进住这里,是我县名副其实的“扶贫工厂”集散地,从各乡镇搬迁至县城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大量的在这里就业。

如果我说,将石灰,水泥,石粉,黄沙,煤灰打成粉末,进行“发酵”,再经过300摄氏度高温,烧制成一种既防热又防潮,既保暖又隔音,硬度达3.5以上,还十分轻盈,可以在水上漂浮的建筑用砂砖,你会信吗?

我知道你和我最初的反应一样,吹牛!可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不是吹牛,是真的。在上坝工业园区,在贵州彬腾越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我们见证了这种新型建筑材料,堆积如山的放在公司的库场上。

在公司管理人员明洪强的带领下,我们不仅了解了这种新型砂砖的制作过程,还亲自实验了它的各种特殊功能。这个坐落在上坝工业园区最南端的新型建材公司并不大,只有四万多平方米,2019年8月建成投产,前期投入资金五千多万元。明洪强说,由于受疫情影响,公司目前只开通了一条生产线,从制砂,球磨,高温浇筑,高温静氧,切割到高温烧制,每一道工序,都是智能化,高科技的。公司现在招聘有29名工人,本地的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人。

在这里,每到一处工序的时候,我都会联想读高中那会儿,邻居和泥搭砖车瓦大汗淋漓的情景,想起那烧得旺旺的土窑,那些才出窑的冒着滚烫热气,青青的厚厚的砖。可如今,那里还有那时那景呢?

参观结束的时候,在厂区大门口,我遇到了一直在此做工的隆兴镇搬迁至上坝天星小区的小耿,我问他,一月工资多少?有多有少吧,做计件,平均下来,一个月四五千!比到外面划算,到外面打工,弄不好就是给驾驶员找的。在这里打工,主要是稳定,可以照顾到家!

走进幸福家园

从彬腾越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参观出来,我们又驱车去了贵州程途家居有限公司,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此只作了些许逗留,便迅速赶往上坝八一社区村委会,一个幸福小区。这里有遵义汇通职业培训学校的一个培训点。

在八一小区一栋一楼,我们见到正在参加缝纫机培训的55名劳动妇女。她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台缝纫机旁,有的剪裁,有的按压,有的踩车,有的绘图,有说有笑,笑声中溢着满满的幸福。见来了一群不请之客,她们停住了谈笑,羞涩的专心致志的学习起来!

见此情景,我们没有打搅她们,便与这里的负责人交谈起来。“这期参加培训的有53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培训结束后,我们就把这块培训场地建成车间,为学员们提供就业岗位。”

“像这样的培训,今年5月起我们就开办了12班。主要进行了食用菌、厨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职业技术培训。在疫情期间,还专门为两家企业开展职工线上培训399人。”同行的就业局局长韩琴维补充说。

走访结束,正要离开培训点的时候,室外宣传栏上学员们的培训心得引起我的关注:

“裁缝一词,原本认为这辈子都不会与之交集发生关系,日常中我们丝毫不会关注我们身上穿着的衣服有怎样的生产工序,经历怎样的流通环节。

“......培训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十多天来,我们基本掌握了缝纫中最基本的技术,胆大心细,心细中又带着对接触新事物的大胆意识。我们从贫困的山区走进了美丽优雅的城市,住进高楼大厦,这些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我们贫困户改变面貌,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政府引进各种技能,帮助我们就业,以富促贫,以富带贫 以富帮贫。.....”

也许,这不是最美的语言,但这是大山搬来城市的外来移民最好的心声,他们从心底里明白,从贫瘠的大山来到繁华的城市,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他们有他们的担心和顾虑。但在这里,仿佛一切都是多余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怕什么呢,党和政府正替我们想着,担当着呢!

去忠信采风的时候,一个用黄土筑成,上面长满杂草和小树,三四米高,屹立在荒草杂生田野上的土高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它已经历经七十年不倒,是上世纪大跃进“大炼钢铁”时代的遗物。这让我一下子想起那个缺衣少粮,饿死很多人的贫穷年代。记住土高炉同时,我也记住了离它不远处的官坝移民搬迁安置点,那个幸福的家园,新农村应有的模样,记住了那个知足、感恩的老人。

他叫涂权红,九十九岁。那天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坐在二层半移民安置房前的阶沿上,悠闲的静坐着,满脸的幸福。见我们一行的到来,老人主动与我们拉起了家常。

老人说,年轻时背力下江口,将本地生漆,粮食由洛龙背到武隆江口,再换巴盐回来,呵呵,就是那种坨坨盐,硬得很。记忆最深的是解放军请他们背力的吃肉和解放军严明的纪律。为什么要去背力?家里穷啊,要吃要穿呀。没有想到从高山上搬到坝区来,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高寿?自己没文化,就什么都不去想,有饭吃,有衣穿,党和政府考虑这么周到,还想啥呢?

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能住这小洋房,一家人的生活还行吧,该读书的读书,该打工的打工,自己老了,就守家呗。这是我家开的百货店,我守店。算帐没问题,大家都是从一个地方搬来的,即使算错了,也没关系。大家也会帮助我算。他们算的帐也作数。现在的生活状况?安逸啊!满足,满足!没生个病,很健康。一百岁,差一年,应该满得起。

老人耳聪目明,娓娓道着。我知道,老人是发自内心的满足。

那天,忠信镇纪委书记彭枫给我们介绍,为尽快帮助山区群众拔穷根,挪穷窝,改穷貌,自2015年起,忠信镇就以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方式集中建新房,打造高标准的示范村寨,让边远山区群众集体居住。“每户占地八十六平方米,二层半别墅小院,政府每户每人补助两万,拆旧房每户每人补助一万五,复垦复绿补助三千元。一般五口之家,建房基本不用自己掏钱。”

我知道,像八一社区、忠信镇官坝异地扶贫安置点这样的幸福家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我们道真还有许多,旧城镇的河西,玉溪镇的苦菜湾,上坝的天星安置点等等;我也知道,像涂权红老人一样,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知恩图报的老人,在我们道真,还有很多很多!农忙,他们到附近承包土地的商人那里打打散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农闲,就在家看看小孩,种种自家的菜园子或经营一爿小店,过着幸福而惬意的生活。这不正是未来美丽乡村应有模样?写这里的时候,诗人海子的幸福一下跃进我的脑海: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