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山的头像

野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4
分享

阳光礼物

兼怀为道真仡佬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梅应魁、邓邦斌老人。

2022年8月14日,梅应魁老先生去逝了,享年86岁,他是我认识的最早挖掘、整理道真民族民间文化的人,文玉先生说梅老是道真“老一辈民族民间文化的淘金人”,我觉得十分准确。2020年,受文玉先生委托,我和协会宋主席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做出较大贡献的老者进行过走访,很荣幸的认识了郑周春郑老先生,黄蓬贵黄老先生,冉根来老局长,邓邦斌老师,刘万杰老师,涂登华老师,还有搞傩戏表演的程均,张帮宪,杨朝忠等先生,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那份热情和执着追求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些老人,他们就是道真仡佬民族民间文化的淘金人,他们就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然而,就在去年8月,刘万杰老人离世了,2022年8月4日,邓邦斌老人离世了,现在,梅老先生也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离世,不仅于他们的亲属是悲哀和痛心,对抢救和挖掘我县仡佬民族民间文化而言,更是巨大的损失!

认识梅老先生很早,我清楚地记得是在200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那天天气很暖和,有阳光从窗外晒进办公室,我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一个穿一身干净中山装,手拿一本崭新图书,看上去大约六十多岁,十分清瘦,十分精神的老人走进我办公室。我疑惑不解,正想问他干什么,他却平静地先开了口:“请问老师,周校长在吗?”我很公事地回答:“没在!找校长有事?”“请把这本书交给校长吧,你们民族中学组织全体师生参观了我的拓片展,我很高兴!这本书出得很少,没有太多!”老人边说边把手中崭新的图书递给我。图书的封面印着《潏水园诗词》,收集整理梅应魁。“您就是梅老师啊!我也去看了您的拓片展。”

“我就是梅应魁。老师贵姓?”

“免贵,姓韩。您的拓片展真是太精彩了,太了不起了。”油然而生的敬意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想不到为“一节一会”增辉,创办拓片展的竟是眼前这位清矍的老人!一时语塞,我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韩老师,那就麻烦你把这本书转交给周校长,把它放在学校图书馆,作为一本乡土教材,让孩子们翻翻,看看,让同学们也知道一点我们民族的文化吧。”老人依旧十分平淡。

老人走后,我拿起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冬日的阳光照射在散着油墨味的书本上,书的绪言这样写到:“为抢救搜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委的梅应魁同志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地跑了200多个村寨;县民委的汪泉恩同志,为搜集资料,赤足过河,染病献身;三桥,隆兴镇两位80岁高龄的老人,为‘三桥八景诗’‘杉木八景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自己不能亲自前往,就请人帮助当向导,洗碑拓片,把原始的资料拿到手。他们为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付出了心血和生命。”读着鲜活的有生命和情感的文字,一个拿着卷尺,笔记本,拓包、宣纸、木槌、鬃刷、墨汁、喷壶、打刷等工具,奔走于各乡镇,在沟沟壑壑的坟墓间,用手撩开荆棘,从远处找来清水,清洗石碑,喷上浆糊,铺上宣纸,再用拓包沾墨轻轻敲打......一个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不辞辛劳的老人的光辉形象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梅老先生走了,以他对仡佬民族民间的那份执着和热爱,为我们留下了竹文化、傩文化、墓葬文化等相关研究的文章多篇,整理、出版了《潏水园诗词》《潏水园对联集》《潏水园片石集》《潏水园家法家规集》四本书,这对我们道真而言,是多么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啊!

第一次认识邓邦斌老人是在2014年民协组织的大磏文家坝(中国傩城)田野采风活动中。记得刚到大磏政府时,一个老人告诉我们说他今天到大磏采风,首先就是要在大磏场搜集错别字。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诡异地一笑,然后用手指着一块溜金的长方形门牌,上面写着“大矸镇××××办公室”。我本能地开始注意起这个“特别”的老头:络腮胡,大脸,心宽体胖,一头灰白,打理得十分干净的长长的头发颇有几分艺术家的气质,挎一相机,背一采风帽,精神矍铄。这是邓邦斌老人定格在我脑海里的艺术家形象。

一愰就是几年,我们成了熟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可惜后来他生病了,很严重的肾病。2020年在他的住所见了他两次,一次是春节走访,一次是去收集整理他电脑上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老实说,两次拜访,我和宋主席对他的身体都十分担心,怕他熬不过2020年,严重的肾病使他完全靠一周两次的透析活命。可他的乐观和坚强不仅让他好好的生存了下来,而且似乎状态还不错,还经常在我们协会的群里和大家交流,沟通,关心,关注着协会的工作!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春节走访,也是我第五次在他县医院廉租房下面的老旧民房里见到这位坚强的老人!在他杂乱无章的房屋内,我们见到了与病魔斗争了三年多,已经七十七岁他。那天,他气色很好,尽管肾病透析让他浑身没力,但见到我们他居然兴致勃勃,满是老年斑的脸是那样富有表情。一见面,他就和我们聊起民协的工作,告诉我们还有那些地方有那些人的资料需要收集整理,自己还有那些资料正在整理中,末了,叹一口气,说自己还年轻二十年就好了!他的细微的嗓音里满是激动和震颤,似乎民族民间文化消失的病疾比他自己的身体还要重要很多!我知道,这是一个老民间文艺家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无限眷恋和热爱,正是这份责任感、使命感给予他无限的勇气和毅力,支撑着他战胜病魔!

我和洪杰还说,老人今年的病情好像比以前要好了很多,不曾想到,他竟没有熬过这个夏天,于2022年8月4日,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我们!

冬日的阳光实在令人欢欣鼓舞。不是吗?如果没有像梅先生、邓先生这样的老人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会在“一节一会”上看到精美的拓片;没有老人对孩子的惦记和期望,我们不能享受到这精神的食粮。这是一份难得的阳光礼物。我为梅先生、邓先生的精神感动着,也为我的学生高兴。“让它作为一本乡土教材,让同学们也知道一点我们民族的文化。”这是期待,是老人留给孩子们的礼物,也是老人留给这片土地不可多得的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