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希音东听的头像

希音东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8
分享

大运之城 有德之州

文/希音东听

“你在哪里工作?”每当有人问起,我总是脱口而出——德州。“哦,出扒鸡的地方。”德州似乎是随着扒鸡香飘万里的。

我与德州的缘分,源于我对新闻的喜欢。2001年的中秋,我从家乡考进了德州日报社,来到了享有“中华第一鸡”盛名的德州。

访亲会友,招待客人,扒鸡成了一道招牌菜。我也在客人品尝后的赞美声中,油然而生的是作为新德州人的自豪和骄傲。

公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德州西门外烧鸡铺老板贾建才有急事外出,临行前告诉店小二压实炉火。哪知年轻人觉多,小伙计居然在炉灶前睡着了,一觉醒来煮过了火,束手无策之际,贾老板返回。因舍不得这一锅的烧鸡,只好出锅摆在店门口,没想到鸡香诱人,瞬间飘满了整个街道,路人纷纷围过来,有人买了一只,当即撕下一块肉放进嘴里一尝,呵,肉烂骨酥,香味透骨。贾家烧鸡一时名声大盛。

贾建才后来又反复琢磨,改进技艺,扒鸡的传统做法逐渐成型,大火煮,小火焖,也就是文武兼备,先武后文。贾家烧鸡渐成气候,怎样能和其他烧鸡区别开呢,贾老板苦苦思索。这一天,贾建才吩咐小伙计准备两只一斤左右的烧鸡,小伙计问“为什么非得一斤左右呢?”“一斤的小鸡生长期在4个多月,肉质好,做的烧鸡最出味。”

提着这两只烧鸡,贾建才拜访了德州城里的马秀才,请他给烧鸡起个名字。老夫子详细问了烧鸡的做法,边吃边吟,一首诗瞬间而就: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竟袭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齿馨长留津。”诗成吟罢,脱口而出:“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呀!”

德州五香扒鸡之名随之传扬开来,流传至今。

原以为,扒鸡出名在前,德州建城在后。查阅资料才知道,扒鸡才三百岁,德州已有四千年的文明史和六百多年的建城史,既留下大禹治水的足迹,也记载着后羿射日的史诗;这里曾经是“少康中兴”的舞台,更是董仲舒孜孜求学的所在。

德州的“德”,源于德水,德水就是黄河。

尽管不沿海,清末民初的德州城里,却有着大小“海子”(德州人管池塘叫海子)72个,占地超过一半,是名副其实的“水城”。程先贞曾赋诗“屯氏犹然是旧河,一湾古水不扬波”。

枕着黄河,减河、岔河、古运河穿城而过,德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大批江浙、秦晋、豫晥等地商贾云集德州,不仅使德州在明永乐年间成为全国33座繁华的商贸城市之一,漕运粮食居运河各港口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清末民初修建的津浦、德石铁路在此交汇。如今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铸就德州“神京门户,九达天衢”美名。

对于德州,我曾经是它的一个读者。德州无靠山,却在沃野崛起“金山”“银山”。在八十年代,德州曾流行过一句话:“粮食是金山,棉花是银山,党的政策是靠山”。198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德州地区社员盛赞粮棉统筹兼顾双增产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1984年,德州粮食总产199.7万吨,棉花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德州的农业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如今的德州,书记抓粮、科技兴粮,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市,正在谋求吨半粮市进程中奋力跨越。

在德州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幸运的我实现了角色转换,由读者变成了作者。我微小的力量在这座城市的明亮中,得到了释放与表达。从一个风尘仆仆的农家孩子,成长为城市的见证者建设者记录者,二十多年来,我的每一篇文字,都在和我一起守望着这座城的美好与善良,赞美着人间的爱与真诚。火与土炼成德州黑陶,齐鲁的孔孟之道、燕赵之风和运河文化成就德州性格。“中国太阳城”里有我的赞歌,“中国京剧城”里有我的美颜,减河、岔河从污水横流到鸟语花香有我的文字流过。

新闻工作,让我得以见证德州二十四小时每一刻的生动,感受过白日的生机与夜晚的宁静,欣赏过飘逸的云朵与满天的星星。下夜班,曾经一个人在厚厚的雪地上行走两个小时才到家。也曾经早晨八点到单位,工作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半,休息个把钟头,洗洗脸还要去参加会议。以这种姿态与这座城相伴,我没有后悔过。我知道,用我的工作、我的文字守望这座城市,是我愿意一直做下去的事。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与漫山遍野的灿烂阳光一起,吸引着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生活在德州的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也与日俱增。

沃野平原给了德州人眼界和胸怀。黄河之魂、运河之水给了德州人灵性和胆识。初来时的浮光掠影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我已经和德州同频共振。

古老厚重而又活力焕发的德州,是我的依托,是我的家园。大运之城,有德之州收藏着我青春,记录着我的梦想,是我的德育之源,是我的幸运之舟,一辈子难以割舍的心之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