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志强的头像

何志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8
分享

精致的古蚕竹编葫芦

雅瑶镇的古蚕村是一个以胡姓为主的村落,是广东江门鹤山市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这里物产丰富,村民在山前屋后都种有大量的竹子。以前,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竹编,编织的竹制品,主要是农田耕作、日常生活所需。

来到古蚕村里的一条自然村,看到一个作坊内有位老人正坐在小凳上,用生茧的双手在葫芦上翻飞,一根根细长的竹篾,自如地穿梭于老人的指间。屋里墙角堆放着扁细的竹篾条;门外几个葫芦挂在竹竿上风干,地上堆放着几个青嫩的葫芦;门外的田地上,用竹搭建的瓜棚还挂着几个葫芦。

老人名叫胡其昌,人称“包公”,今年70多岁。竹编这门手艺到包公已是第三代,在他家已传承超100年,他自己也编了50多年。包公表示,他还会编制如盛谷的箩、晾晒农作物的簸箕、盛水果蔬菜的竹篮,还有猪笼、筲箕、鱼篓等等,但最熟练、编得最好的就要数葫芦了。竹编葫芦制作工艺精细,可能是鹤山编的最好的,也卖得很火。

“编织只是我年轻时的业余爱好,我过去当木工、建筑工、到田里种地,都会带上用葫芦盛满的茶水,口感特别好,就算在太阳底下长时间暴晒,水温和口感一点也不会受影响。”包公说道。“那时我二十几岁,她看我编织葫芦比别人的好看,才看上我的。”听见包公这么说,旁边的胡老太也哈哈笑了起来。地上这个有一定年份的葫芦,是包公六十年代编制的作品,是两老40多年的爱情见证。

葫芦编制成一件成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艺很繁琐。从葫芦的种植到收获、晾干,挑选竹龄在两到三年的成竹开料,削成长度、厚度一样的竹篾条、打底架,再到手工编织,然后给葫芦和竹篾上漆上色,晾干,最后绑上平安结。很多工序都有讲究、有技巧,一天工作下来也会相当累。古蚕村里,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门传统手工艺,像包公这样会竹编的手艺人不多了。

随着社会发展迅猛,竹编受到了市场的冲击,竹编制品的实用功能甚少被使用,慢慢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不得不向工艺品方向靠近和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回忆。包公说,“之前,村里还有几个年轻学员来向我学习,我也很乐意尽力教他们,有一个学员还带来了一台以为很先进的开篾机,由于用机器开出来的篾要么厚薄不一,要么浪费材料,效果不好,没法取代人工,机器就扔在我这里。他们再也不愿意学这个了,认为辛苦又赚不到钱。”

“编好了就交给女儿上网去卖,能够挣到一点钱,增加家庭的收入。”同时,包公表示,希望这个传统手工艺能够一直传下去,得到传承和发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