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我从衣橱里翻出一件盘扣绣花的旧棉马甲穿了上去,办公室开了空调,我脱去了羽绒服。同事见了,惊呼:“天哪,你什么时候弄了一件这么讲究的衣服,你穿上,就好像是从民国穿越而来的女学生。”
我抿嘴一笑,告诉她这件衣服有二十年了,是我妈一针一钱缝出来的.
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贫穷,但是母亲对我们的衣物挑选十分讲究。她常说:“衣如其人,人如其衣。”那时我尚年幼,不懂其中深意。如今回想起来,方才领悟,衣物的挑选与搭配,不仅仅关乎外表,更与一个人的气质和内在修养息息相关。
其中,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这件盘棉马甲尤为特别。算起来这件衣服已经伴随我二十载了,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发白了,但是,每当冬天穿上它,仿佛能感受到母亲温暖的怀抱,那份深深的爱意与关心,它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就拿古人来说,咱们的先贤们非常讲究吃,其中最能为饮食文化发展推波助澜的,还要数文人。说起文人,好像又可以分为几等。“君子固穷”的一辈,只能吃些粗茶淡饭,自然与美食无缘。“学而优则仕”的达官显贵们,则早已把天底下的美食享用尽了,所以他们平常也无须去为美食花费心思。而真正对饮食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多半都是文人中的小康一族。他们好吃又无力多吃,所以才会在吃上下足功夫。
写到这里,好像必须得说苏学士了,因为说他,才能讲究这两个字说透。他的人生,就像他的诗词一样,充满了韵味和深度。他被贬再贬,直至海南岛,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不将就,不放下一丝对生活的热爱。
苏学士的乐观,源于他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即使在被贬谪的逆境中,他依然能从生活中寻找到美好。在山东密州,他写下了《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赤壁,他写下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和前后《赤壁赋》。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这些作品,无不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学士的乐观,还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他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选择积极面对。他每到一处,都不凑合,“食不可无鱼,居不可无竹”,尽量让自己过得舒适一些。在惠州,当地出产荔枝,他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这种随遇而安、随性而活的态度,让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苏学士的乐观,更在于他对世人的影响。他的诗词,让人们在困苦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说完了古人,再来说说我自己。
细细想来,我们家可能不算小康之家,但是是母亲对食物也是比较讲究的,我家从来不吃外面买的水饺,我家也从来不吃外面卖得豆腐,还有一些平常小菜都是母亲自己种植的。母亲常说,外卖和快餐虽然极为便利,但哪有自己做的好吃呢。
对居住环境,母亲也有讲究。母亲常说,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住所,更是心灵的寄托。这次国庆母亲来武汉小住,不但把我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还给我换了新床单、新被套,连枕头都换了。甚至老太太还将在外面摘的一大束野菊花,错落有致的插在我的大花瓶里,我下班后,左看右看,简直爱得不得了,甚至有一瞬间,我萌生了一个怎么的念头,不放母亲回老家了,就让她在这里呆着。
我母亲常说:“住的干净,才能心情好。”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每次回家看到整洁的房间,我的心情都会变得非常好。母亲返回老家后,为了保持厨房的干净卫生,我就没有再做过饭,但是,我也没有点外卖,各位看官莫奇怪,老母亲给我包了整整六百个饺子,足够我吃到放假的时候。
在我看来,“讲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代表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提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讲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孟子·离娄上》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生在世,若总是带着一种“差不多就好”的态度做事,事情就肯定做不好,甚至可能酿造更多的麻烦,以及酝酿出了更多的风险。唯有拿出高标准来对待事情,拿出负责的态度来承担事情的后果,我们才能从中打磨能力,增长经验,提炼智慧。最终,才能在自觉、自律地付出行动上,得到更多。
就写到这里吧,只善意的再多说几句:讲究应该是向内的,不能浮于表面,或是向外苛求,它不是贬义词,它是一个带有褒义的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