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8
分享

萨米之血,那刻骨铭心的伤痛

人的一生,总会在刻意逃避什么,不论是故乡,还是朋友。你所奉献的,你所背负的,你所辜负的,一切终将变成岁月的浮尘。人的成长,就是学会与过去、与自己和解。

14岁的艾拉·玛雅是一位萨米族的女孩,生活在1930年代的瑞典。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妹妹一起在山上生活。平日里,艾拉·玛雅经常帮母亲分担家务。作为姐姐,她还要带着第一次离家的妹妹去上学。

萨米人被瑞典人叫做拉普人,是居住在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俄罗斯最北端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北欧生存了上万年,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以狩猎、捕鱼和放养驯鹿为生的萨米人,一直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19世纪末,这种平静的生活才被大批外来垦荒者打破。随着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工业的发展,对铁、煤和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北极圈周围的土地便被视为资源的宝库。在矿山、林场、铁路乃至城镇陆续建起后,外来移民逐渐蚕食了萨米人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甚至采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迫使萨米人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一直放养的驯鹿,也被要求圈养。同时,殖民者强迫萨米人改变宗教,仍坚持信奉本民族原始宗教的萨米人,甚至被残酷死刑。

尽管萨米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正统瑞典人眼中,他们是一群没有进化好的“野人”。住在附近的瑞典人都很嫌弃萨米族的孩子,以至于艾拉和妹妹走在路上都不敢抬头。

在学校里,老师禁止学生们讲萨米方言,必须学习瑞典语。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背诵的瑞典课文,艾拉·玛雅都对答如流。

学校的女老师克里斯蒂娜是一位正统的瑞典女人,在艾拉·玛雅眼中她温柔漂亮,举止优雅,于是她成了艾拉·玛雅模仿的对象。在克里斯蒂娜的邀请下,艾拉·玛雅来到老师的家中。老师教她喝咖啡,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拿来让她诵读。老师逐渐成为了艾拉·玛雅的精神偶像,她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克里斯蒂娜。

艾拉成绩优秀,当乌普萨拉市的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她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欢迎。正当艾拉满心欢喜时,却发现这些人只是来观察研究萨米族的小孩儿,他们拍照、用卡尺测量头骨的宽度。甚至像对待动物一样,野蛮地命令她们脱去衣服,观察她们的身体。这让敏感的艾拉倍感侮辱。

艾拉还受到当地瑞典不良少年的霸凌,一群男孩把她摁在地上,用小刀割伤了她的耳朵。这正像萨米族人给小驯鹿割耳标那样,以宣示对驯鹿的所有权。以前,艾拉·玛雅曾经割去一头驯鹿耳朵的一角,告诉妹妹:“以后它就是你的了。”

在一再遭遇歧视之后,艾拉选择“背叛”自己的身份,想要活成瑞典人的样子。她偷了一件瑞典人的衣服,来到湖边用力洗掉身上驯鹿的味道,然后参加了瑞典人的一个露天舞会。她结识了瑞典男孩尼古拉斯,并喜欢上了他。

为了逃离这个令她厌烦的家乡,她请求老师推荐她去乌普萨拉上学,然而克里斯蒂娜跟其他瑞典人一样对萨米人充满偏见,她拒绝了艾拉:“科学研究,你们的族人不适宜在城市生活,你们的大脑不具备城市人群所需的基本构造。你们必须生活在这样的高度,不然就会死亡。”

老师的话,深深刺痛了艾拉的心,她在反思:这一切到底是不是自己身为萨米人的错?从此,艾拉开始与萨米人的身份彻底决裂。她抢走妹妹的银腰带,用它换作盘缠,在苍茫的原野中逃离家乡。她疯狂地奔跑着,一脸的坚毅与决绝,似乎关于自己家乡的一切,已统统被她抛在脑后。

在去往乌普萨拉市的火车上,艾拉遭到了异样的眼光,她只能坐在过道中。深夜,她偷了一件别人的衣服,下车后烧掉了自己的民族服装。到达乌普萨拉以后,艾拉来到尼古拉斯家里,被他父母问到她叫什么?从哪里来?她冒用了克里斯蒂娜的名字,并说自己来自斯莫兰。而尼古拉斯的父亲古斯塔夫恰好是斯莫兰人,当他详细问起艾拉住在斯莫兰什么地方的时候,她的回答却支支吾吾,模棱两可。尼古拉斯的父母猜出了艾拉的萨米人身份,让儿子把艾拉送出了家门。无依无靠的艾拉没有栖身之所,只能独自在小公园里度过漫漫长夜。

艾拉没有放弃,她来到乌普萨拉一家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她向学校申请读书,最终得到了校长的批准。她开始上平生的第一节形体课,并第一次涂了口红。也是在这里,她和几位女士常常对经过的女学生们的服饰品头论足,慢慢融入城市的生活。

这里的教育让她获得了全新的视野,让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学校的学费通知单下来了,两个学期一共200克朗,这对于艾拉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她去找尼可拉斯借钱,尼古拉斯说:你为什么不去找父母借。艾拉回答:父亲去世,母亲在牧养驯鹿。尼克拉斯这才意识到艾拉真的是萨米人,克里斯蒂娜也并不是她的真名,之前的好多话都是骗他的,于是便一脸不悦地离开了。

艾拉回到故乡,在山上找到妈妈,把学校的学费通知单递给了她。妈妈说:这上面的名字又不是你,你不叫克里斯蒂娜。艾拉决绝地说:“我不想再当艾拉·玛雅了!”她要卖掉父亲留下的驯鹿,或者父亲的银腰带,换取能够支付学费的钱。被妈妈拒绝以后,癫狂的艾拉·玛雅拿出了看家本领,去追捕原野上的驯鹿。后来,妈妈还是把爸爸的银腰带给了艾拉。

从此,她与故乡作别,却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几十年后一场妹妹的葬礼,才让她再度回到故乡。但是,她一直排斥和讨厌家乡,甚至自己住到了宾馆。在宾馆,她跟其他游客说,自己是来自斯莫兰的退休教师。儿子和孙女邀请她跟随族人给小鹿割耳标,她固执地拒绝了。站在窗前,目送儿子和孙女乘坐直升机远去,她慢慢对着自己的家乡若有所思。后来,她来到妹妹的棺材面前,打开棺盖,和妹妹躺在一起,说了一声:“请原谅我!”然后,她独自一人登上家乡的山峰,俯瞰大地,只见苍茫原野,驯鹿成群。耳边,唯有故乡的风声轻轻吹过……

上面是电影《萨米之血》的梗概。相距乌普萨拉7000多公里,在中国北方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也在上演着类似《萨米之血》的故事。

我们这十几万人说着一种独特的方言,跟四周任何一种方言都有较大区别。就连离我们两三公里远的地方,很多词汇的发音跟我们也是大不相同。所以,我们去县城、去方言岛以外的任何地方,经常会有人拿我们的发音肆意取笑。外出的时候,为了避免被嘲笑,只能放弃自己的方言,模仿其他人的发音。在北京工作期间,我努力学习当地话,大概是北京话学的差不多了,一个北京同事很不解:“你们外地人,说家乡话就行,没必要说北京话。”恰好同事当中有一个姥姥家是我家乡的,他也会我们的方言。我俩递了个眼神,用纯正的家乡话聊天,然后问北京同事:“你听懂了吗?”那哥儿们愣了,他应该是一句也听不懂。离开北京以后,再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和出租车司机刚说了两句话,他就问:“这是从哪里出差回来?”

电影《萨米之血》的故事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的是,自己从故乡的小村来到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打拼,从放弃纯正的方言俚语到改变祖传的生活方式,这些经历又何尝不是在重复艾拉一样的命运。浩劫中遭受迫害的父亲英年早逝,我和弟弟不仅被别人歧视,还受到欺辱。我随身带着一把父亲留下的小刀,虽然没有艾拉那把刀那样精致,但是能够给我安慰,给我往前走的勇气。度日如年的岁月,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这里,去向遥远的地方,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这一切经历,跟艾拉颇有几分相像。凌乱的青春里,有我坚定的步履。因为我的心里装着文学之梦,它像一束光,照亮着我,牵引着我,让我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就像萨米人游牧到了北极圈,肯定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为什么我们会夹在周围说话不一样的人群中间,我们的祖先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背井离乡?闲下来的时候,自己就会思考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就会怀念远方的祖地,那里是先辈发端、繁衍、栖息过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家族不灭的记忆,是我心灵的圣地,让我感念,让我追思,让我在俗世的创伤里找到慰藉。

那一年春天的傍晚,我从北京出发,坐长途汽车去往祖地。夜色深沉,躺在汽车的卧铺上,我仿佛处在摇篮里,心中无比恬静,慢慢地我睡着了。后来,在我劳累的时候,在我有失眠迹象的夜里,我就想象自己正坐在那一趟汽车上,在一个温暖的意境里,慢慢靠近祖先的家园,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摄影家阮义忠说:“你以前逃避的,最终仿佛变成了你需要的,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是逃离家乡,然后又回到故乡。”萨米之血,或许也是触及我们许多人灵魂的伤痛。

最后,用我的诗歌《故乡,在我的心里隐隐作痛》当作结尾吧:

古老的城池,已经破碎

回不去的家园,依然

会有落日西沉,会有

惨淡的月光眷顾

读不懂的心事

在废墟下轻轻蛰伏

失去主人的马,在郊原喘息

飞驰的楛矢石砮

穿透时光

血,晕成雪地的

一朵朵梅花

有谁知道,故乡

在我的心里一直

隐隐作痛

挣不脱的命运

凌乱的影子

借助我的萨满,复活

一种失传千年的语言

在雾里穿行

四月的旷野响起惊雷

孤独的白驼羔降生

一次次远行

从故乡到他乡

从前世到今生

是谁乡愁上身

额尔赫,我一生的祈语

有谁知道,故乡

是我此生,挥之不去的

浓浓阴影

2020年4月初稿

2024年1月再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