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义先生的散文《城中村》,发表于中国作家网2024年2月15日。文章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城边村和偏远农村命运交互的描写,讲述了一个城中村由盛到衰的历程,生动地描绘了城乡在巨变中的地位冲突和命运转折,以及时代风潮中乡土中国的精神变迁,暗示着一种社会新活力的激发和新秩序的构建。
文章围绕二姑、瓜农、男孩等人物形象和他们各自的命运轨迹,展现了传统中的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困惑、徘徊、矛盾而又坚韧的一面,从而引发读者对于前期城乡差距、等级观念、命运无常的慨叹。同时,对新时期中国城乡的日新月异与时代生活的风起云涌产生了镜像效应。对新时代所应该回应的社会关切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
一、“城中村”目前的尴尬地位,暗喻着时代正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巨变
当今,一个村庄被挟裹在繁华城市的角落里割据一方,实在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也许个中有很多原因,使得这个未跟上时代步伐而遭到遗弃。作者在这里并未透露具体的原因。但是我们从“人类为自身利益争斗的结果耽误了一个村子的成长”这句话可看出,每一个城中村的产生无非就是拆迁补偿等问题的利益纠纷。这里并不是探讨的重点。作者通过拟人和暗喻的方式对城中村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今昔对比,隐秘地告诉读者,当今中国,已经、正在、将要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小小县城的巨变就是整个中国巨变的缩影,一个小小的城中村的衰败和广大新农村的崛起就是整个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缩影。许多始料未及的新事物正在迅速生成和秩序重建。通过城市对周边的蚕食,阐述了时代洪流中的惊涛拍岸。
二、城乡巨变中的“精神故乡”
故乡是每一个作者的血脉之地,是精神的栖所。他乡再美,毕竟不会和自己的内心达成默契。作者通过小时候去“南关”卖瓜,虽然因为条件的差异对他乡升起向往之心,但是从内心还是亲近故乡。在外地他畏畏缩缩,在故乡他辗转腾挪,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个精神里的坚硬背影。直至长大混迹于四方,终于成为一个“城里人”之后,故乡一直没有从他心中离开。故乡是来处,也是归处,故乡始终是作者的创作源泉。在一个破败的城中村里,作为异乡人的“我”,他找到了这个村的现状和那时候故乡的某些相通之处,通过努力寻找以前这个村子美丽的影子和少年时努力寻找二姑的影子和故乡发生了关联,让人在唏嘘命运变化无常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出走与坚守,形成与故乡的互相对视和默默相助。文章通过城乡巨变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两条明线,追寻着一条暗线——时代风潮里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
三、在宿命里徘徊的二姑
二姑这一角色,作为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她的命运充满了转折和戏剧性。“县城四关的村庄,曾是多少偏远的农家待嫁村姑向往之地。城里不好进,而嫁到城四关总归相对容易些。嫁到这里,就预示着她们的生活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光景;嫁到这里,就预示着丑小鸭就很快长出白天鹅的翅膀。”二姑嫁入城边村,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她光彩四射,幸福满满,仿佛已经触摸到了城市生活的边缘。二姑的远嫁可以被视为她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而城市则代表着更好的生活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二姑选择嫁到城四关,无疑是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命运。这种追求本身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姑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二姑在嫁到城四关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像她预期的那样美好。相反,她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与丈夫的关系、家庭的压力、生活的艰辛等。这些困难和挑战使她的生活充满了苦涩和无奈,也使她感到自己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追求。她带着目光呆滞的儿子和乖巧的女儿回到村里,曾经的幸福和光彩已不复存在。她的眼神变得呆滞,生活也似乎失去了方向。这一转变不仅令人震惊,更引发了人们对她所经历的一切的深深好奇和同情。从二姑的命运中,可以看出一些人生的不易和变幻莫测。二姑的幸福和美貌没有持久,她的命运也并非一直顺风顺水。这表明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遭遇。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
二姑的命运,是一个典型的被社会期待和个体追求所左右的人生轨迹。她的人生选择、幸福与否,以及最终的命运走向,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来自她自身的努力和选择,也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偏见。要真正理解二姑的命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幸运”或“不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二姑的人生轨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四、成功走向城市的瓜农之子
与二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卖瓜的父亲和他的儿子。父亲是一个勤劳而朴实的人,他通过卖瓜来养家糊口,对儿子充满了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摆脱他们村庄的落后和贫困。
而瓜农的儿子,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则承载了父亲的期望,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离开村庄,去城市谋生,最终成了一个真正的城里人。然而,尽管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对自己的村庄有着深深地眷恋和怀念,但又无法摆脱城市的诱惑和吸引。这种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他命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人称“我”的命运轨迹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特点。这个“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一个身份认同在城乡之间摇摆不定的个体。我们可以将这个命运轨迹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故事的开始,“我”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对于城市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这种向往来源于城市所代表的现代化、文明和机会。在这个阶段,“我”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等,“我”并没有能够顺利地实现这一愿望。
接下来,随着故事的发展,“我”被迫进入城中村这个特殊的社区。城中村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产物,既带有城市的痕迹,又保留着农村的元素。在这个环境中,“我”开始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一方面,“我”已经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和优越;另一方面,“我”又无法完全摆脱农村的影响,似乎和城市还有些许隔膜。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命运轨迹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变迁,如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乡差距的加大,使得“我”在城乡之间游移不定。其次是个人因素的作用,如“我”的教育背景、职业选择和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的命运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和碰撞,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寻找。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我”的命运轨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归宿。这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确定的生活境遇,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去想象和思考。或许,“我”的命运轨迹将继续在城乡之间游移,或许“我”最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和认同。但无论如何,“我”的经历和感受都将成为这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现实生活中和精神世界中完成了一种矛盾的统一,在“变”与“不变”中认领属于各自的命运。
五、草长莺飞的时节,也有挣扎与呼喊
作者对城中村最后用一块石头的命运做暗喻,对城中村的命运做了综合性的揭示,对城中村在时代巨变中发出了重生的呼喊,对居住在城中村那些生活在泥泞命运中的人寄予了同情和希望。对社会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多数人的生活一天天美好的同时,也对激流中的弱势群体发出了最关切的注视。时代背景的“显”与“隐”,尽藏在一个小小的城中村这个巨大的暗喻里。
总的来说,《城中村》通过一个村的命运变迁,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变化和重塑,人物描写和命运轨迹的展现,成功地揭示了前期城乡差距、身份认同、梦想与现实等主题。二姑的命运揭示了城乡差距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而瓜农儿子的故事则展现了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挣扎、机遇和挑战。城市的扩张、新农村建设、城乡差距的缩小、乡村新农民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的改变反射出当今一个巨大变化着的中国,城、乡、人的变迁与坚守不仅令人深思,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