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曲浩宇的散文《惊蛰夜怀外曾祖母》,顿觉文笔老辣,文风古朴。再读,被其真挚的情感所打动。文章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外曾祖母的深深怀念与哀思,从开篇闻讯的悲痛,到回忆往事时的温馨与感慨,再到结尾的追思与祝福,作者的情感起伏跌宕,语言真挚动人,读来令人动容。
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诉说
文章以对外曾祖母逝世的哀伤情绪贯穿始终,情感真挚而饱满,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悲痛与怀念之情。
悲伤与哀思。文章开头,作者得知外曾祖母离世的消息时,感到极度的震惊和悲痛。“大恸”“泪落如雨,彻夜难眠”“泪满盈眶,拭而无尽”等表达,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氛围,传达了作者对外曾祖母去世的极度哀伤和不舍,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力透纸背的伤痛。
怀念与依恋。作者还通过对话和回忆的形式,描述与外曾祖母在一起的温馨场景,如外曾祖母赞赏他画画的场景以及生日聚会时的互动,使外曾祖母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出她慈祥、善良、疼爱孙辈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外曾祖母的深深怀念和对那些美好时光的依恋。
感恩与庆幸。在对外曾祖母的突然离世表示悲伤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她生前无疾而终的庆幸,以及对能在她生前陪伴在她身边的感恩。例如,她安详离世,没有经受病痛折磨;她去世前没有征兆,让亲人们没有牵挂之忧;她一生辛劳,但最终得以苦尽甘来,享受阖家团圆的幸福。这些思考使得作者的悲痛得到了一些缓解。
遗憾与无奈。作者因未能亲自送外曾祖母最后一程而感到遗憾,这种情感在文中表现为“憾哉”。同时,对于无法改变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作者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接受。
宽慰与释怀。尽管文章中充满了悲伤和怀念,但作者在外曾祖母的生前善养和家庭团圆中找到了宽慰,逐渐达到了一种释怀的状态。
珍惜与告诫。作者回忆了自己与外曾祖母的点滴往事,包括自己小时候在外曾祖母身边学画、祝寿等场景,这些回忆使得作者对外曾祖母的怀念之情更加浓烈。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的情感转变为对所有亲人和朋友的珍惜,以及对读者的告诫,鼓励人们珍惜眼前人,不忘过去,但也要面向未来。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停笔、流涕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二、古朴典雅与充满哲理的语言
这篇散文《惊蛰夜怀外曾祖母》以其深情而细腻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逝去外曾祖母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文章以真挚的感情、流畅的文字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一个充满爱与遗憾的家庭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与挣扎。
古朴典雅。该文采用了传统的文言文写法,以其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展现了古典文学的韵味。文章古朴典雅,引经据典,如引用宋时文相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以及《论语》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使得文章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直抒胸臆。文章语言直抒胸臆,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悲痛欲绝的哭诉,还是温馨回忆的诉说,都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富有哲理。文章中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对外曾祖母离世的看法,作者认为“死”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存在于亲人的思念与心中。这种对生命与死亡的独到见解,使得文章在情感表达之余,更具有了深刻的思考价值。
三、紧凑有序、逻辑清晰的结构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外曾祖母离世的消息传来,到自己无法送别的遗憾,再到对外曾祖母生平的回忆和感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文章内容丰富而有序。同时,文章还通过对外曾祖母生平的回顾和对亲情的感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了对亲情、友情等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讨,使文章具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价值。
文章开头以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作者闻悉外曾祖母离世后的极度悲痛,进而构建了一个由现实悲情过渡到追忆往昔的情境。这种时空交织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外曾祖母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作者巧妙地列举了外曾祖母辞世的“三幸”,这是对生命终结的一种积极解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生死淡然超脱的态度。此处运用对比手法,将悲痛与宽慰交织在一起,使得散文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多元。
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精心挑选了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生活片段进行细致描绘:幼年时向外曾祖母展示画作,以及最后一次送别外曾祖母时取回拐杖的场景。这些细节不仅表现了外曾祖母慈祥智慧的形象,更是寄托了作者对外曾祖母深深的感激与怀念。尤其是关于外曾祖母最后一次相见的叙述,凸显了珍惜当下、及时行孝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外曾祖母永恒怀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生者的警醒与期待。他强调了亲情的珍贵,倡导人们应当珍视眼前人,及时尽孝,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友情,真诚相待。
2024年3月29日初稿
2024年5月31日定稿于燕云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