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2
分享

我上春山约你来见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茶,“食茶”已经成为潮汕人的生活图腾,“有闲来滴茶”是潮汕人日常打招呼的口头禅。一盖碗,一冲罐,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坐在一起喝杯茶,便是“家己人”的感觉。

潮州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据史料记载,潮州地区的茶叶在明朝已经名满天下,成为朝廷贡品。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经过长期实践,茶农从数万株古茶树中选育出优异单株并加以分离培植,实行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素有 “一树一香,树树不同”美誉,“单丛茶”由此出现。由于发源于潮州凤凰山,历史上称为“凤凰单丛茶”。凭借高扬的香气与强烈的山韵,凤凰单丛在乌龙茶类中别具一格,成为茶中极品。

来潮州,不能不喝凤凰单丛茶;要了解凤凰单丛茶,就不能不上凤凰山。

“愿充凤凰茶山客,不作杏花醉里仙。”凤凰山,坐落于北回归线之处。山上终年云雾弥漫,水汽充盈,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使此地成了声名远扬的“茶乡”。此地出产的凤凰单丛茶属于乌龙茶系,因其茶汤独具“天然花香”,故而素有“茶中香水”的美称。

到达凤凰镇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街道上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晚饭时,朋友再三推荐当地名吃畲鹅粉。期待中,畲鹅粉上来了,给我的却是一种类似红薯粉的菜品。心下诧异:畲鹅粉,鹅到哪里去了?朋友大概是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道:制作畲鹅粉的原料叫做蕉芋,也叫凉薯、姜芋、芭蕉芋、白金芋、姜藕等,是一种植物,因为它的茎块芽尖嫩白似鹅苗,所以凤凰人把它叫做畲鹅。

晚饭以后,我在宾馆安顿好,推开房门来到街上,沿着小溪款款而行。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周围的景色如同一幅精致的画卷,朦胧而梦幻。溪边的街道上,几家茶庄透出温暖的灯光,宛如星星点缀在静谧的夜空中,散发出悠然自得的气息。茶香氤氲,令人陶醉,我怀着探秘的心情,随意步入一家茶庄。

推门而入,迎接我的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他的面庞带着一丝阳光般的笑容,仿佛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店内的墙上古朴而雅致,四周墙壁上悬挂着营业执照,还有店主考取的相关资格证书,显得格外生动。经过一番亲切的交谈,我了解到这家茶庄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店主家中拥有三棵老茶树,那是祖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这三棵老茶树,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他与大自然深切联系的象征。每一片茶叶,似乎都渗透着大地的精华与时光的印记。店主将心血与情感注入凤凰单丛茶的种植与加工中。他向我娓娓道来,讲述着茶树的生长过程,以及他与茶树之间的默契与共鸣。

如今,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茶叶的销售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店主的合作伙伴在广州负责编制销售网络,将这种纯正的茶叶推广到更广阔的天地。两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他们不仅是在售卖茶叶,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哲学。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商业,而是将茶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其中的深意与价值。

在这片茶香四溢的空间里,我静静品味着一杯新泡的凤凰单丛茶,滋味醇厚而清新,仿佛在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一片绿意盎然的茶园。每一口茶都是对土地的致敬,对工艺的追求,也是对生活的珍惜。正如店主所说,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生活在于品味,岁月在于静想。在这个晚上,徜徉在小溪边,漫步于星光下,走进这家茶庄,我的心灵被一种恬淡的力量所滋养。带着对茶的理解与敬仰,我告别了这个温馨的茶庄。此次别过,或许永不再来。但是,今晚这些话语,这些记忆,却会永存心间。

第二天一早,按照和几位茶农茶商事先的约定,我起身上山。

初上凤凰山,便知行路难。四月的阳光洒在山路上,此时正是采茶旺季,上山的茶商和骑摩托车的采茶人,形成连绵不断的车流,好似一条流动的长龙。山间树木郁郁葱葱,翠绿树叶在微风中轻摇。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茶树上,一片片嫩绿的茶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采茶工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她们穿着轻便的工作服,头戴遮阳帽,穿梭在茶园的小径之间。

沿着乌岽公路盘山而上,路窄车多,有些路段反向车辆往往难以错开,想要通过,难度堪比考驾照。然而,无论道路多么曲折,总有人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林俊仕,就是这样一个慨然而上的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对这里的每一条山路都了如指掌。他驾驶技术娴熟,速度中透露着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一路盘旋而上,那里是凤凰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40分钟以后,车子停在了雷仔山生态茶园,这里是凤凰单丛茶省级现代产业园、广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广东省生态农场。这里的主人,正是林伟周先生。他1951年出生于茶叶世家,是广东省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潮安区茶叶协会永远名誉会长、“臻选天下大师茶-凤凰单丛”非遗技艺监制大师、国家高级评茶师。

没见到林伟周以前,早有人对他做了描述,“不怕冷,冬天也穿一件长衬衣;做事雷厉风行,开车速度极快。”

百闻不如一见。在乌岽山单丛茶种植加工基地,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林伟周先生。方脸,红润,发量少但是黑,雪白的长袖衬衣,黑色的裤子,身材不高大,精神头十足。72岁,想不到。

林伟周介绍,他爷爷下南洋,1932年在泰国创立的“南馥茶叶”品牌,后回归潮州发展。林伟周高中毕业后,他在福南大队农科站当站长兼茶场场长。1983年,林伟周从祖父留下的镜屏题字中取其“南馥”二字,成立凤凰镇南馥茶庄。1992年11月7日,林伟周注册成立广东南馥茶业有限公司。1997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南馥茶业公司获得茶叶自营进出口权,成为广东省第一家拥有茶叶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现在,公司拥有制茶工厂8000平方米、单丛茶种资源保护中心、自有茶叶基地800余亩,以及2950亩的“公司+农户模式”生态茶园基地。公司采用现代化农业科技,如“农眼”智能监测管理系统,提升茶园管理效率。

2021年底,由南馥茶业、天下茶业等8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开展建设的凤凰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在单丛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中,产业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跟着他进生产加工车间,工人们娴熟地从单丛新叶中拣出不合格的叶片。接着,采用摇青机、炒青机、揉捻机、烘焙机等完成制作工序,一片青叶最终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金叶子”。这些年,潮安区的万峰林场、赤凤、凤南、归湖,饶平县山区,以及汕头市南澳县后花园村,都留下了林伟周的足迹。他开辟新茶园,带动周边茶农参加茶园生产,并举办凤凰单丛无公害生产技术、茶叶市场准入以及凤凰单丛茶嫁接和栽培的技术等讲座,带动很多当地人脱贫致富。由于在帮扶方面的贡献,林伟周成为各地茶农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其茶叶公司还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林伟周说话语速不快,但是走路特快。跟他上山看茶叶基地,我还在上台阶,他已经在上面等着我们。

“您为什么精神状态这么好?”

“因为天天喝凤凰单丛茶。”这回答在意料之中。

中午,跟随林俊仕来到了他的同事文少略家中。

文少略家所在的狮头脚,是乌岽村8个自然村之一。乌岽村由狮头脚村、李仔坪、中心(寅)、楚地厝、郭厝、下竂、湖厝、桂竹湖等8个自然村组成,这些村子就在凤凰单丛茶的主产区。

文少略说,他们家族是文天祥后裔。南宋危难之际,文天祥的孙子文伯平为避祸移居到凤凰山下埔村,以打铁兼务农为生。文少略的老爷爷后来离开聚居地,迁到了山上生活。

“过去,我们主要靠种植番薯和畲鹅赚钱,茶叶一直有种,但是发不了家。我小时候,这里山高路远,没人愿意到山上来,我们村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外出打工谋生。看到乡亲们受苦受穷,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后来,凤凰单丛茶慢慢有了知名度,大家日子好了很多。”文少略说,大学毕业以后,他义无反顾回到凤凰山,风里来雨里去,为乡亲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的午饭是在文少略家吃的,有鱼有肉,有滋有味。餐后,坐在一楼的客厅,喝一杯工夫茶,聊着往事,聊着今天。作为一个师范生,大学时他考过了普通话二级。可是,今天的文少略说普通话已经没有以前标准了。他说,天天跟茶农在一起,用方言俚语最多,也最容易沟通。他说话发音距离标准的普通话越来越远了,却跟乡亲们越来越近了。

“你用多少心、多少情,就会有多少收获。”说起这些,文少略的脸上洋溢着微笑,也露出内心的自豪。从2009年1月参加工作,15年时光如同山风轻轻吹过,就这样,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多情的土地,奉献给了勤劳的乡亲们。

林俊仕和文少略家中都有茶园,但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只能在工余时间照料茶园。如此,他们只能算半个“茶农”。

在凤凰山的隐秘怀抱中,有一条被岁月尘封的古道,它见证了南粤地区昔日的繁荣与变迁,这就是被誉为“茶旅古道”的南粤古驿道。这条古道不仅承载着凤凰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通讯联络和物资输送的生命线。古道沿线的村庄保留着从明代到民国初年的历史建筑,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2022年茶旅古道保护修建工程的启动,这条古道焕发了新的生机。修复后的古道以石板路为主,尽可能地保留了其天然风貌。沿途经过凤凰茶叶的主产区、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中共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以及山谷、瀑布和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生态优美、文化资源丰富的画卷,彰显了茶旅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行走在茶旅古道上的游客越来越多,省茶旅特色小镇和省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叫水坑村获评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东兴村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棋盘村入选第二批“潮州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茶旅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以茶带旅、以旅兴茶”特色发展充满活力。

叫水坑村,一个仿佛从古代山水画中走出的静谧世界,隐藏在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的东南一隅。它依偎在高山的怀抱,760米的平均海拔赋予了它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而清澈的溪涧流水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里的600亩原始森林和1400亩毛竹林,是粤东地区最后的绿色瑰宝,它们不仅为叫水坑村赢得了国家森林乡村的美誉,更成为省级文化与旅游特色村的璀璨明珠。

踏上蜿蜒曲折的茶旅古道,随着山脉的起伏,一步一景,历经翻山越岭的努力,我终于在一次深呼吸后,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山谷中的茶园展现在眼前,如人间仙境般美丽动人。层层叠叠的茶树沿着山坡铺展开来,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绿色织锦,微风轻拂下,茶树轻轻摇曳,荡起层层绿波,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目前,凤凰茶区拥有超过15000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其中更有4000多株超过两百年。这些古茶树在凤凰镇广泛分布,占地面积广大。2019年凤凰古茶树茶园因其壮丽景色和独特价值,成功入选“中国最美茶园”,这片茶园横跨乌岽和凤西两村,面积达到一万亩。

38岁的黄希正,从18岁做茶,现在是大庵茶叶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大庵村35户人家,都是茶叶合作社成员。全村有1000多亩古茶树,以前都是每家每户各自销售,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以大庵古茶树这个品牌统一销售。

“在推广古茶树和高山茶方面,树龄、海拔、文化等特点是我们的优势,这几年,我们不断改进制茶工艺,采用手工采茶和智能化设备结合,严格管控茶叶质量,做大茶产业规模,让凤凰单丛茶走得更远,香飘四方。”

出村不远,就是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核心区。在海拔近1000米的凤西村大庵古茶树公园中,古茶树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茶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庵宋种”古茶树,树高5.56米,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亭亭如盖的树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黄希正说,这棵古茶树大有来头。凤凰山茶叶生产源于畬族先民,但是具体多少年,畲族没有文字,所以不清楚。相传南宋末年,宋帝昺经过这里,喝了山民献上的茶汤后连称“好茶”,史称“宋种”。自明代以来,我们凤凰山的茶叶一直是朝廷的贡品。

悠然漫步于古茶园中,欣喜地发现每棵古茶树皆拥有一张独属的“身份证”。近年来,凤凰镇致力于保护珍贵的古茶树种质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镇上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深入古茶园,对所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查。团队成员不畏艰辛,对每一株古茶树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观察,并详尽地记录了它们的位置、形态和品种等详细信息,为每株古茶树建立了完整的档案记录。

此外,为了确保古茶树的健康和安全,凤凰镇还实施了多项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置明显的保护标志,加强日常的巡查和监督管理,从而为这些古老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这些努力,凤凰镇在保护古茶树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希正说,这片茶区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茶农的长期繁衍种植,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至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茶区初见端倪。当时,凤凰茶因品质优异,被清朝廷列为贡品,同时也成了中国名茶之一。这一时期的茶农们,不仅注重茶叶的品质,更追求茶叶的产量。他们不辞辛劳,精心耕作,使得这片茶区逐渐繁荣起来。

古人种茶的方式颇为独特,他们不拘泥于株行距,随意取种苗在村前屋后或坡地石间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使得茶树得以自由生长,不受束缚。茶农们从不修剪茶树,任其自然生长成大树。在采茶时,他们注重保养茶树,留下顶芽,使茶叶能够持续生长。这种种植方式,形成了满天星似的形状各异的片片古茶林,近两万株大茶树资源宝库,成为这片茶区的独特景观。

凤凰古茶树茶园,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如今已化作“茶旅古道”上的一处热门景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踏着古老的石板路,寻觅着茶香与诗意。

茶园的景色如同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苍翠欲滴的茶树层层叠叠,宛如碧波荡漾的绿海,在阳光的沐浴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山间云雾缭绕,为茶园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游客们在这片绿色的海洋里,尽情享受着这难忘的旅程。有的正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将茶园的壮丽景象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能够一窥这迷人之地。他们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茶树,对准山峦,对准云雾,将这诗情画意的景象定格在时间的长河中。

另一些游客则沉浸在自拍的乐趣之中,他们在茶树旁留下自己的身影,将这难忘的旅程化作永恒的记忆。他们与茶树合影,与山峦合影,与云雾合影,留下属于自己的茶园故事。

还有一些游客,他们对茶文化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与茶园中的采茶工进行着热烈的互动。我偶遇了来自福建安溪的采茶人,她们每年春茶采摘季节,都要在凤凰山采茶五十天,她们的勤劳与智慧,为这片茶园的生机与活力。

凤凰古茶树茶园,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处充满着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地方。这里有古树的静默,有茶香的芬芳,有山水的壮丽,有心灵的宁静,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同描绘着茶旅古道上的诗意栖居。在这片茶园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与感动。

古道幽深,蜿蜒于山峦之间。其间路段,多有崎岖狭窄之处,车辆难以通行。时光流淌,在古道上刻下深深浅浅的印记,那是历史的年轮,也是自然的雕琢。

大地不言,山川无语,崎岖的山路上,弥漫着一份悠远的韵味,一种沧桑的厚重感。这并非颓败的悲凉,而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淀与升华。

2024年4月草稿于凤凰山

2024年9月定稿于松漠书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