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6
分享

大地上最亮丽的风景

天地之间,自然风光固然壮丽,但于我而言,人,才是最摄人心魄的风景。成年累月的奔波,目睹了这片土地上的万千景象,而最令我动容的,始终是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并非画卷中静止的景致,而是鲜活的生命之歌,是这片土地的脉搏与灵魂。在塞外大漠,我见过驼队汉子的粗犷豪迈;在江南水乡,我见识了江浙一带的细腻精致;在都市的喧嚣中,我感受到职场精英的拼搏进取;在乡村的宁静里,我体会到农人朴实的勤劳善良。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独特的生命史诗,蕴含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奋斗与迷茫。

他们各自不同的故事,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诠释。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岁月刻下的痕迹,也是人生经验的沉淀;他们眼中的光芒,或坚毅,或温柔,或迷惘,都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我所见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容貌,更是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因此,我行走于天地之间,并非单纯的观光览胜,而是探寻人性的奥秘,感受生命的多元与精彩。人,是这世间最复杂的风景,也是最值得我们去探究、去理解、去敬畏的存在。他们构成了这幅壮阔的人间画卷,而我,不过是这画卷中的一名注视者,用文字和心灵,去记录、去感受,去铭记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篇章。

今年春末,我又见识了几位不同的朋友,他们有一个相同点:在外地打拼过,最后回到家乡创业。


在牌坊街,偶遇优雅

潮州古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格局完整,街巷纵横有序,拥有720多条走向讲究的古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古民居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享有“京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美誉。

在潮州古城中漫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古代世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建筑艺术,感受到潮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古城内还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如广济桥、广济门城楼、牌坊街等,都是潮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

载阳茶馆,藏在牌坊街的一条巷子里。如果不是跟着三三两两的游客往前走,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处美好的所在。

茶馆是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建成于1935年。门口,一些游客在拍照,背景墙壁上民国时期的老海报。

下午三四点钟,还不是牌坊街的人流高峰期,但是载阳茶馆上下两层,已经快坐满了。

浏览着潮州风情的老照片,品着潮州工夫茶。舞台上突然有了响动,古筝、潮剧、琵琶,那些曾经被潮流所忽视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

茶馆里声音嘈杂,交谈起来比较费劲。47岁的茶馆主人廖奕铭说,“茶馆从上午10点开始营业,到午夜12点打烊。每天有7场传统文化表演,演出人员是自己剧团的员工,20多名演员都是艺术专业人士。”

在潮州,家家户户都有茶,人家为啥来你这里喝茶?

“我们和普通茶馆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是艺术茶馆,是传统文化茶馆。对于本地人来说,吸引他的可能不是工夫茶,而是潮剧等本地文化。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里就是潮州文化的一个体验场所。”

载阳茶馆,一家不仅仅是提供茶水的地方,而是一处融合了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体验空间。正是因为这些特质,载阳茶馆的客人才会越来越多。

现在,演唱会、视频成了人们接触文化的重要载体,视频抢走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载阳茶馆。

廖奕铭说,“我们自己没有搞过宣传,是网红在茶馆直播,给我们带了客流量。”

出了载阳茶馆,进入牌坊街。从牌坊街拐进狭窄的载阳巷,不远处,就看到了“载阳客栈”的招牌。阳光温和明媚,照在客栈别致的大门之上,那是两扇极具潮州特色的木雕大门,中间圆形的图饰,用传统图案寓意着吉祥、喜庆和美好。进门以后,院中的水缸水芙蓉碧绿、高挑,还不到开花的季节。

来到客栈前厅,品着工夫茶,听廖奕铭讲述创办载阳客栈的初衷,那是一段关于记忆、传承与创新的旅程。

他自小生活在这座老宅中,这里承载着他无数的童年回忆和成长的点滴。

“早些年,牌坊街公共设施日益陈旧,甚至没有路灯,生活极其不便。正是因为这样,老居民差不多都在别处买了商品房搬走了。我们家也一样,早就离开了老宅院。”穿越窗棂的阳光,照在廖奕铭的脸上,勾勒出岁月沉淀的生动纹理。尽管搬离了老宅,但是始终无法忘怀这里曾经的一切。他坚信,宅子需要有人居住才能保持其生气和活力。

工作以后,他在广州打拼,主要是做外贸。他出差时,都是住酒店。当时他想,自家的房子就这么一直闲置着,有点儿浪费。手里有存款,老家有宅院。如果是做成客栈,也是一条好路经。2009年,带着对老宅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廖奕铭开始了对老宅的改造工作,投入了近1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老宅改造成了10间客房。在现代化改造中,他保留了潮州民居的传统风格。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2011年1月,潮州首家以清代民居风格为特色的客栈——“载阳客栈”在牌坊街盛大开业,成为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一家客栈。自开业以来,载阳客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生意一直兴隆。廖奕铭的邻居们被他的成功所吸引,主动将房产出租给他,使得客栈得以扩大规模,进一步提升了接待能力。

在经营客栈的过程中,廖奕铭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深入交流,发现他们对潮州的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没有一个集中展示这些文化的地方。这一发现激发了他新的想法:何不创建一个茶馆,将潮州的工夫茶与特色文化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潮州文化的场所?

2015年,廖奕铭开启了他的文化创业之旅。他精心修复了位于牌坊街英聚巷的一座百年民国骑楼,并在2017年春节,将其成功转型为“载阳茶馆”。这家茶馆不仅提供正宗的潮州工夫茶,还定期举办潮州传统曲艺表演,迅速成为潮州文化的新地标。

廖奕铭坦言,虽然经营客栈和茶馆并非他的主业,但他愿意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这不仅是为了保留家族的祖屋,更是为了给其他面临消失的老民居提供一个参考,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听廖奕铭讲述的过程中,一位优雅的夫人从里面的客房走了出来。廖奕铭介绍,这是他的姑姑。她姑姑说,自己5岁前住在这个院子里,后来搬家,十几岁去了香港,已经在那里生活了60多年,这几天和几个好友一起过来旅游。“住在小时候的老宅里,感觉又回到了童年。”

也许,正是这种怀旧的情怀,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潮州古城,喜欢上了载阳客栈和载阳茶馆。熟悉而又陌生,这种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离开载阳客栈的时候,已是傍晚,牌坊街游人如织。


在鱼塘边,听闻步履铿锵


四月中旬的午后,仙洲村被阳光的温柔所拥抱。43岁的黄宽海从家里出发,走上了那条熟悉的小路,前往他的鱼塘。路的两旁是茂盛的苏丹草和开着粉色、黄色小花的马缨丹,时不时有骑摩托车的村民经过,热情地和黄宽海打着招呼。近期气温明显上升,天天都在30度以上,黄宽海额头上的汗珠不断冒出。

黄宽海长得很壮实,步伐坚定有力。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他的大棚鱼塘。入口处,阵阵热气扑面而来。在这高温的环境下,南美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黄宽海抬起水中的罩网,看着那些活蹦乱跳的七八厘米长的南美对虾,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五一快到了,那时虾的价格会更高。”

几年前,仙洲村党委书记黄宽亮曾带领黄宽海等养殖户前往福建省学习南美对虾、罗氏虾的养殖技术,还动员村民们建大棚,以应对冬季降温对虾的威胁。

以前一些养虾户为了等待春节期间的高价,常常会将虾延迟销售。但是,迟来的不一定都是好运,有时候甚至会遭遇意料之外的灾难。

黄宽海说,2021年冬季,一场突然降温让不少养虾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气温一旦低于16摄氏度,虾类就会停止进食,如果温度进一步降至四五摄氏度,大量虾类将会冻死,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这场寒潮无疑给养虾业敲响了警钟,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气温波动带来的风险。

为此,一些有远见的养虾户开始寻求新的解决之道。黄宽亮等人带领养虾户前往福建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并投资在养虾池上方建设大棚,以此来控制温度。这一做法虽然会增加每亩1.5万元的成本,但却有效避免了低温天气对虾类的伤害。

然而,建一个亩养虾大棚需要投资1.5万元,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养殖户不愿冒这个险,害怕钱打了水漂。黄宽海曾在深圳工作过,有胆量,敢尝试,他决定大干一场,建起了16亩的养虾大棚。

村里的青年人不愿意搞养殖,养虾的几乎都是“夕阳红”。谈起这些,黄宽海脸上没了笑容。2021年,他牵头建起了水产养殖合作社,水面达到700亩。14户社员中,大多是64岁左右的老年人,有两个已经接近70岁。合作社负责养殖技术、改善水质等,减轻了老年社员的压力。

历史上,饶平沿海大量岸线曾被筑堤围海造田。仙洲村2000多亩的养虾水面,就是过去围海造田种植水稻的地方。如今,改稻养虾,村民和村集体越来越富。

对于忙忙碌碌的黄宽海来说,四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深圳的喧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家乡泥土的芬芳和海风的轻吟。离开钢筋水泥的森林,回归田园的怀抱,并非逃避,而是另一种勇敢地追寻。他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便利,选择了家乡这片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土地。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对故土深沉的爱,是对理想生活质朴的追求。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他与伙伴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尝遍了酸甜苦辣。辛苦是必然的,困难也是预料之中的,然而,他并未气馁。因为在他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承担风雨,共享收获的喜悦。合作社,不再只是一个经济体,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彼此扶持,共同成长。这便是他满足的源泉,这不仅仅是物质的丰收,更是精神的富足。黄宽海,这个曾经在都市灯火中追逐梦想的人,如今踩着故乡的泥土,脸上写满了充实与满足。“回家养虾,没有后悔过。尽管工作很辛苦,也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合作社一定会越来越好。”

和黄宽海见面后,细聊之下,发现我们以前工作的地方居然相隔只有几百米。只是,那时候,我们并不认识,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穿梭,如同两条平行线,看似无限延伸,却永远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多年以后,我们却意外相遇了。


在仙洲岛,生活不再平淡


在仙洲村东南方向的汛洲岛周边海域,便是白花鱼和赤嘴鮸的网箱养殖区域。广东海蕴天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就在这一带。

“再不改变,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头。”在许多人眼中,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和可观年薪是成功的象征。然而,对于曾在广州和佛山工作的林楚标来说,生活不应只有一眼望到头的平淡。2019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年薪23万元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饶平县,投身于鮸鱼产业,开启一段全新的创业旅程。

这一决定最初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离开大城市似乎意味着失败。但林楚标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梦想。他深知,正是父亲三十年如一日地养殖鮸鱼,才为自己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产业的机会。他家拥有300多格的网箱养殖,这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份传承。林楚标说,“正是父亲这一辈人的执着,才有了饶平县兴旺的鮸鱼产业,才有了我发展产业链的原料供应基地。”

回家创业以后,林楚标着手打造自己的鱼胶产业链。他从本地和福建的50多户渔民那里购买罗非鱼,加工成饲料,卖给白花鱼和赤嘴鮸的养殖户。再从养殖户那里购买白花鱼和赤嘴鮸,加工成鱼胶,销往各地的药房连锁店。

走进林楚标的“海蕴天成”鱼胶工厂,一股淡淡的鱼腥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着鱼胶的加工,洗净、上胶、晒干、定型,每一个步骤都井井有条。

“你看,这些‘废弃’的鱼骨,经过我们精心地加工,就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林楚标指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鱼骨工艺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这些鱼骨工艺品通常可以卖到千元以上,最贵的一个卖到了两万元。”

鱼骨在林楚标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废弃”到“珍宝”,从“平凡”到“艺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020年6月,林楚标的抖音号“海蕴天成SC标准化本港鱼胶工厂”开始投入运营。他利用平台精准推送,聚集起一批对鱼胶行情十分关注的采购商资源。

“现在,我的鱼胶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药房连锁店。”林楚标说。

暮春时节,海风轻拂,阳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乘坐快艇从饶平红山码头出发,一路向海的深处驶去。十里外的海面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一座别具一格的木屋静静地矗立在鱼排上,上面醒目地写着“海蕴天成鱼胶文化馆”,蓝底白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木屋的主人,正是林楚标。

林楚标不仅满足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他更热衷于推广鱼胶文化。他投资40万元兴建了“海蕴天成鱼胶文化馆”,向公众普及鱼胶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鱼胶的营养价值和文化内涵。

“你看,这就是我们专门为游客准备的海上鱼宴。”林楚标指着餐桌上摆放的各种鱼类菜肴,热情地介绍着,“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海上捕鱼活动,了解赤嘴鱼的养殖加工过程,目睹杀鱼取胶的技艺,品尝新鲜的海鱼,感受独特的海洋文化。”

林楚标的“海蕴天成”鱼胶王国,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更是一个文化传播中心,将“海洋奇才”的梦想和“鱼骨化石”的传奇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不少旅客游玩的同时,都会购买鱼胶作为伴手礼。”林楚标笑着说,“鱼胶文化的逐步普及,将进一步推动鱼胶制品销售。”

告别廖奕铭、黄宽海、林楚标,我开启了自己的下一程。回首过往,我攀登过巍峨峻岭,也曾畅游于辽阔大海,那些山川河流的壮丽,远不及与相识者相遇的历程深刻。

我曾倾听廖奕铭爽朗的笑声,感受他面对挑战时的坚定;我曾与黄宽海在鱼塘边长谈,分享彼此的梦想与迷茫;我曾被林楚标的细致入微所感动,领略他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这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生活,如同交响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出我生命乐章中最动人的篇章。

告别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带着这些珍贵的记忆,带着他们给予我的力量,继续我的旅程,去迎接下一个相遇,下一个别离。

我们偶然相遇,终会留下痕迹。

 

2024年6月初稿

2024年10月修改于松漠书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