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8
分享

盛开在诗词里的菊花

关于菊花的记载,可追溯至《山海经》,“女几之山,其草多菊术”,被普遍认为是最早关于菊花的记载。虽然“菊术”二字的具体含义尚有争议,但其与菊花相关的可能性极高。周朝《礼记》说“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此处的“鞠”字,历来学者多认为即指菊花。这不仅为菊花的存在提供了更确切的证据,更展现了古人对菊花物候的细致观察。

菊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在诗词中远非一种普通的植物。与牡丹的富贵雍容、梅花的孤傲清冷有所不同,菊花的高洁更显朴实、淡然。自古以来,菊花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意象的运用,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和诗人个体情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但始终贯穿着一种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既替余以蕙纕兮,纡余以菊纛”“朝饮木兰之墮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在《九歌》中写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这些诗句,传达了屈子心中对菊花高洁气节的向往与崇敬。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将这种高洁的意象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以菊花寄托自己隐逸田园、超然物外的理想,菊花也因此成为隐士高洁品德的象征。秋高气爽,微风轻拂,一位隐士在自家篱笆下采摘着金黄的菊花,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那种宁静淡雅的意境,瞬间就扑面而来。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可不是普通的植物,它象征着隐士的高洁品格,对世俗功名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所以,菊花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高雅、隐逸的象征。此后,无数诗人借菊花表达自身不慕名利、淡泊明志的情怀,将菊花的高洁品格与自身的理想人格完美融合。

古往今来,与陶渊明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

元稹在《菊花》一诗中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歌以景起兴,首句“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秋菊环绕房屋的景象,以陶渊明爱菊的典故作比,暗示诗人与菊花之间的亲近。“遍绕篱边日渐斜”则以动态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流连于菊花丛中,时间悄然流逝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宁静悠闲的氛围。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并非单纯地偏爱菊花,而是因为秋菊傲霜开放,在百花凋零之后仍独放异彩,展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这正是诗人所敬佩和追求的品格。这“此花开尽更无花”,既是写菊花花期之短,也是抒发一种孤高寂寞,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全诗以景物描写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其内心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感悟。寥寥数语,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元稹诗歌的精妙之处。

欧阳修《秋怀》:“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是景物描写,但也是诗人心情的投射。秋风瑟瑟,酒旗飘摇,细雨蒙蒙,菊花盛开。这画面很美,但诗人却并没有沉浸其中,反而更显孤寂。酒旗市,暗示着官场上的繁华与热闹,而他却置身事外,感受到一丝丝的疏离。

元朝诗人何中对菊花热爱至深,在《菊二首 其一》写道:“我耕不半亩,黄花列千丛。萧条变衰时,一夕万里风。立孤不作难,英英异风骨。君看墙东客,夜寒步霜月。”诗歌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菊花傲然挺立于秋风中的景象,并借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不畏逆境的胸襟。诗首句“我耕不半亩,黄花列千丛”,点明了诗人躬耕生活与菊花遍地盛开的景象,看似平淡,实则暗含了诗人虽贫困但精神富足的意境。“萧条变衰时,一夕万里风”,写的是秋风骤起,万物萧瑟,环境的恶劣变化。这与下句“立孤不作难,英英异风骨”形成对比,菊花在狂风中依然傲然挺立,展现出它独特的风骨,这正是诗人精神的写照。“君看墙东客,夜寒步霜月”则将视角转向诗人自身,以“墙东客”自喻,表现其孤高不群,即使在寒冷的霜夜,依然步履坚定,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光明。全诗以菊花喻人,通过对菊花抗风傲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坚韧不拔的高洁品格,以及不畏世俗偏见、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诗中看似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耐人寻味。在《菊二首 其二》中,诗人开篇就来了个比喻,“菊花如幽人,梅花如烈士”。点明菊花孤傲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它隐逸于深山峻岭,不慕荣华,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隐士风范。“幽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拥有独立人格,选择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重阳佳节,更是菊花文化得以充分展现的舞台。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远眺”的习俗,而菊花则成为这一节日不可或缺的元素。登高望远,不仅是为了欣赏秋日胜景,更是为了寄托情思,抒发胸臆。朋友相聚,把酒言欢,以菊花酿成的美酒佐餐,更添几分诗意和雅兴。秋风轻拂,落叶缤纷,友人围坐,举杯共饮,吟诗作赋,谈笑风生,菊花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与秋日的景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聚会,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菊花酒早在汉代就有,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以菊贺寿,并写下《九日与钟繇书》。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录了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轶事。明代画家陈洪绶有一幅《蕉林酌酒图》,高士在蕉林下悠然独酌,石案上有一盛酒器,满披绿锈。在前景的两位侍酒侍女,一位手捧酒壶,另一位发髻簪花,正将锦缎上的菊花倾倒入炉,大概就是以此花煮酒。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以白菊喻诗人自身,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句“满园花菊郁金黄”,描写了重阳佳节,园中菊花盛开,一片金黄,渲染了喜庆热闹的氛围,也暗指世俗的繁华与喧嚣。次句“中有孤丛色似霜”,则笔锋一转,突出了一丛与众不同的白菊,其色如霜,清冷孤傲。这白菊,象征着诗人超然物外的个性,以及在热闹场中保持独立清醒的姿态。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结尾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期许。古人有重阳登高饮菊酒的习俗,此句点明了重逢的时间,具有诗意的浪漫色彩。“就菊花”并非简单的赏菊,而是包含了与故人把酒言欢,共赏秋菊的意象,象征着诗人与故人之间友谊的持久和美好。“待到”二字,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和信心,也暗示了此次离别并非永久,预示着友谊长存。

菊花,似乎还象征着秋日的萧瑟。它在秋日的开放,反衬着季节的衰败。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意象,是生命历程的隐喻,是时光流逝、盛衰更迭的象征。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在秋天的时节看到盛开的菊花,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惆怅。这里的“泪”不仅是对过往的感伤,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脆弱与孤独。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情感的爆发点。以黄花(菊花)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愁绪,将菊花的清冷与词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写出了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是凄美与孤寂的完美融合,成为千古名句。

黄机的《忆秦娥·秋萧索》:“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以凄清的秋景渲染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秋萧索”三字起笔,奠定全词悲凉基调。“孤负黄花约”意味着每年的赏菊之约都未能实现,暗示着主人公与某人的约定年年未果,体现了时间的无情和承诺的无法兑现。“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进一步描绘了场景的深层含义,几重庭院、几重帘幕,隔断了人与人的距离,增加了相见难的层次感,也反映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隔阂。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秋景的萧瑟与离人的愁绪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漂泊在外,思念故园和友人的深切情感,以及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和无奈。

菊花不畏秋寒,傲然绽放,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守清白的气节,深深打动了历代文人墨客。秋风瑟瑟,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盛放。它不像春花那样娇艳欲滴,也不像夏花那样热情奔放,而是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淡泊。它的花瓣,或舒展如云,或紧密如盘,其姿态,或挺拔傲然,或低垂含蓄,无不体现着一种独特的风骨。这风骨,恰与秋日萧瑟的氛围相契合,却又超越了萧瑟本身。它并非向秋日屈服,而是以自身的坚强,直面秋日的冷峻,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另一种美。或许,正是这种与秋日萧瑟的共生,才赋予了菊花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成为隐士高洁、文人傲骨的象征,成为面对困境不低头、坚守自我信念的象征。它并非逃避秋日的萧瑟,而是将这萧瑟融入自身,化为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历久弥新的美丽。因此,菊花象征的秋日萧瑟,并非悲凉的衰败,而是成熟的沉淀,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另一种形式的辉煌。

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赋予了菊花一种王者之气,将菊花的盛开比作秋日万物凋零后的辉煌胜利。

除了诗词歌赋,绘画艺术也广泛地运用菊花作为创作题材。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写意水墨,菊花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郑思肖在《画菊》中写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该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蕴,表达了诗人高洁孤傲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歌首句“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点明菊花不与群芳争艳,独自在篱笆边开放,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这“独立疏篱”不仅是菊花生长的环境,更象征着诗人孤高独立的处世态度,以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更是诗人精神境界的体现。菊花宁愿在枝头枯萎,也不愿被北风吹落,这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气节,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这不仅是对菊花品格的赞美,更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暗含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强烈的抗议和不合作的态度。诗歌以菊花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孤傲、清高、不畏强权的思想感情,使其成为一首充满象征意义和人格魅力的佳作。

纵观上面的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菊花的多重意象,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对菊花理解和情感的差异。你看,同一朵菊花,在不同诗人笔下,却能展现出如此不同的性格和气质,这大概也是菊花魅力所在吧。它可以是清雅脱俗的隐士,也可以是傲视群芳的王者,这种多面性,让它在诗歌里更加充满生命力。

2024年10月17日写于松漠书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