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梦想自己生在大城市,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一眼望不到头;鳞次栉比的高楼前,姹紫嫣红的花朵装点着四季;夜晚的星空下,霓虹灯明灭闪烁,变幻不定。
可是偏偏,我生在泉江村这个小山村,我的村子窝在长治市武乡县监漳镇的一个山旮旯里。土黄色是我们村子的主色调,土黄色的山岭、土黄色的窑洞、土黄色的院落,就连麻雀也是黄褐色;土黄色中点缀着参差不齐庄稼的绿,稍微让村庄有了点活气。我的祖辈们就在这单调的色彩中,过着单调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村没有柏油大道,只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像蚯蚓一样蜿蜒在故乡的土梁上;零零散散的窑洞,像历尽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脊背,陪伴着从四季刮过去的一场场大风,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夜晚出门,对面即是黑黢黢的大山,峭楞楞如鬼一般,似乎张牙舞爪地向你扑来。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村里的黄土窑洞,尤其是我家的东窑。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呀!窄窄的窑洞,纵深大概九米,还隔开了三米多深的里间用来储藏粮食,实际活动深度也就五米多一点;进门就是一爿不大的炕,占据了屋子里绝大部分面积,站在炕檐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地下的墙壁,并排两个人是决不能行走的。
母亲曾经回忆自己刚结婚时的情形,她从姥姥家的四合院一下来到这样逼仄的屋子,心里难过得差点背过气去。坐在炕檐上,她使劲儿用手托住对面的墙壁,好像要使出浑身的力气把这屋子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掉在了黄土地面,一点点地渗入地下。不善言辞的父亲安慰母亲:“以后总要让你住上青堂瓦榭的房子!”
我家的窑洞如此,村里其他人家的窑洞也大多如此,即使最富庶的人家也没有砖盖的大瓦房,或是砖券的窑洞,充其量是黄土窑洞挖掘得大一点而已。谁让我们村穷呢?粮食几乎年年吃不到头,男子汉多的人家,只能在劳动时吃点干饭,农闲时喝稀饭。平时决计不敢炒菜,偶有客人来了,最多也是用筷子在油瓶里蘸一下,淋几滴香油,炒几个家生的鸡蛋;说到点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吝啬到临死还要挑去一根灯草,可我们村里人比严监生更吝啬的大有人在,他们连灯草都不点,摸黑做事。
穷困像一座大山,压在乡亲们的肩上,沉甸甸地,让他们直不起腰杆。
1983年,春风里刮来了不一样的气息,“联产承包责任制”唤醒了乡亲们埋藏在心底的干劲,就连古老的窑洞也抖落了一身的沧桑,天光未亮就冒起了缕缕的炊烟。秋天,老天爷像把几个世纪积攒下来的粮食,一股脑儿全搬了出来,泉江村家家粮食大丰收,我家也不例外,单单东房炕上就堆了满满一炕金黄的谷子。母亲抓起一把谷子,让它们从自己的指缝中簌簌漏下,再抓起一把再让它们簌簌漏下,一直不相信自己家竟然也能拥有这么多的粮食,笑嘻嘻的脸上绽开了清亮的泪花。
泉江村伸展了佝偻已久的脊背,就连草木也不再隐忍,昂起了尖细的叶子蓬勃向上。乡亲们开始外出打工,本地经商。十块、二十块、五十一百块,如同涓涓的溪水源源不断地充盈了乡亲们的钱包。几年后,许多砖券的新窑洞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泉江村结束了好几百年来清一色黄土窑洞的格局,焕发了新的气象。
父亲新婚时给母亲的承诺,终于在2001年成了现实。拖拉机来往穿梭于集市与我家,一车车新鲜的红砖、一摞摞锃亮的红瓦,堆积了起来。院中破旧的西房,历经沧桑岁月后,在乡亲们喧笑声中轰然倒地,把深深浅浅、斑斑驳驳的穷困记忆四处飞扬在尘土里。
母亲脸上的哀戚不见了,笑容挂在了嘴角,走路都劲哒哒的。她看看窗明几净的新房,再看看古旧的窑洞,笑着说:“要是整座院子都是青堂瓦榭,咱们村不用上坡下湾,那该多好。”一位叔叔坐在石台上,把烟袋锅在旁边使尽磕了几下:“院子都盖成青堂瓦榭,估计有希望,不用上坡下湾么,呵呵……”
泉江村随着改革开放的车轮前进,不断变换着容颜。道路宽阔了,山岭染绿了,就连一年四季刮过去的风也变得温情了。2002年,母亲“整座院子都是清堂瓦榭,不用上坡下湾”的愿望终于有了奢望。武乡县实行开发式扶贫移民,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山里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04年,我们泉江村因为坡高路陡,饮水极不方便被批准移民到监漳村。村里开了动员大会,大家一致通过移民方案。
已经退休的父亲高兴地在窑洞炕上召开全家会议。这次不用父亲辛苦备料,不用父亲亲自去夯根基,一切全由工程方承包;费用也不是父亲一个人负担了,国家每个人补偿移民款2500元,我们家母亲和弟媳两个人补偿1万元,父亲稍有点积蓄,我们兄妹稍加赞助,移民房的钱足够了。
父亲兴奋地跟着大家一起奔波于监漳和泉江村之间,和政府协商移民有关的具体事项,他还被村民推选为工程监督员。记得一次回到家,父亲笑着和母亲说:“总算不用上坡下湾了,咱全村都能住青堂瓦榭的房子了。我们大家商议,房子一定要双层墙,这样又明亮又暖和。”
地基夯好了,砖瓦水泥钢筋运来了,堆满了工地;搅拌机轰隆隆地唱起来了,工程车忙碌地来往穿梭,建房子的工人们和村民们笑着粗声大气地嘈嘈嚷嚷,父亲带着老花镜,认真地核对工程的有关数据。就在忙忙碌碌间,砖墙一层一层地往高增加,房子一排一排地往起建。父亲辛苦忙碌却兴奋充实,就连走路都比往日快了许多。村里的妇女们开始盘算搬家要准备的被褥、床垫了。
2008年移民房分到了各家各户。站在监漳宽阔平坦的南滩,放眼望去,浊漳河泛着清凌凌的光波,一路向东南方向奔流;平坦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远处,起伏连绵的东山,隐隐约约横亘在天际。泉江村和监漳镇连成一片,舒适地安卧在监漳盆地里。一排排红砖红瓦的房子前后毗邻,深绿色的大铁门气派威严,雪白的铝塑门窗宽大严密,厚实的玻璃映入和煦的阳光,屋子里温暖如春。自来水欢唱着幸福的歌谣,哗啦啦直流到灶头;闭路线插入电视机,天南海北的节目整日整夜地上演。
陆陆续续,大家敲锣打鼓搬到了新家,到2009年,我们家和李国昌叔叔家最后搬迁离开,泉江村完成了整体移民工程。虽然父亲已经在2005年冬天去世,没能牵着母亲的手住进新房,可是他一生的心愿,他给母亲许下的诺言却实现了,母亲终于有了青堂瓦榭的院子。
现在泉江村所有人家的新居不仅敞亮,听说取暖马上就要实行“煤改电”,国家补贴9000元安装费用,还每年补贴两千多块钱电费。
时光由深秋渐渐走向冬天,气温一天天降低,但是即便在寒冬,泉江村人也是那么温暖,而且会越来越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