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大写颜家庄
□解永敏
一个“颜”字可以简写,也可以大写;
简写是“颜”,大写是“顏”。
——题记
1、美好并不是触不可及
当一片绿色的浪潮扑面而来时,我立马醉了,所有的情感像是一下子被点燃,站在村头的文化广场上,自己对着自己,不对,是对着村庄,喃喃自语:这是一个村庄吗?
的确,这就是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叫颜家庄!
颜家庄被一堆绿色掩盖着。对,就是一堆绿色,不是一片绿色,单就我个人那一时刻的理解,一堆应该是无穷大的,比一片要大得多。看吧,那一堆绿色铺天盖地,波澜壮阔,昂首膜拜着温暖的阳光,把一个村庄喊媚,喊亮。
这个叫颜家庄的村庄真得很媚,也很亮。
媚在一种平和的静默里,亮在一种祥和的幸福里。
于是,我开始往村庄的深处走,一步一步,与这个村庄里的绿色拥抱了,与这个村庄里的人拥抱了。于是,我感受到了这个村庄里的富庶,感受到了这个村庄里的舒适,感受到了这个村庄里的秀外慧中。
这个叫颜家庄的村庄,丰富了我对美丽乡村的全部想象。行走于村庄里的一条条胡同和一条条街道,望着家家门口清翠欲滴的绿色,听着院子里的笑声,禁不住想起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诗句。
走进村庄,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是在颜家庄任“第一书记”的潍坊市文联副主席任学军。
“村庄很美,可也曾经不美,原先是泥土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大雨车进不来,人拔不出脚,街上草堆、土堆到处是。”任学军在这个属于潍坊市峡山区岞山街道的村庄任“第一书记”一年半,想着村子走过的蝶变之路,不觉激动万分。他说如今村子可谓迎来高光时刻,却也有过暗淡时刻,脏、乱、差、穷,曾涵盖此间的所有景象。“这一切的改变多亏卢金勇,和他聊聊,你能真切感知美丽乡村是什么模样,也能深切体会美好的乡村生活到底是咋回事。当然,你还会知道一个村庄从不美丽到美丽有多难。”
上帝是公平的,穷地方大多风景秀丽,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又是不争的事实。
我想象着颜家庄的当初,笃定会有美丽的风景。
当然,那样的美丽与如今的美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仅仅是蓝天下的一抹风景而已,其秀美的内里还得从破茧化蝶的突破说起。
突破?
又是怎样一个概念?
先来看一下颜家庄的历史和现状。
颜家庄原属昌邑市岞山镇,2007年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成立,岞山镇归入,改称岞山街道办事处,颜家庄属之。如今有人家243户,830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村里有贫困户108户,共计269人,是一个响当当的省级贫困村。
许多年来,颜家庄人知道自己的家底,也知道自己的内心。家底穷得叮当响,内心从来不敢闯。即便是改革开放很多年,也没谁敢到外面闯一片天地,干点发家致富的事。
对于这样的说法,老党员黄官仁想着村子的当初,脸上现出惊讶:“闯?怎么闯?手里没钱,外面没人,能去哪里闯?”然后,他摇摇头,叹口气,“那时候的颜家庄人自己都认了,没有致富门路,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或因懒致贫,反正发家致富的梦谁都不敢做。”
在农村,一个“穷”字往往容易形成死循坏。无论一个村子还是一个家庭,越贫困,脱贫改造的阻力就越大,个人迈不开步子,村里工作很难做。
当初的颜家庄,就是如此。当然,当时的岞山镇,乃至整个峡山区,像颜家庄这样平凡得只剩名字的村庄,一抓一大把。但唯其平凡,其破茧成蝶,才具有或可复制的普遍意义。
很多人都明白,有一个“顶强”的领头人,步子能迈开,工作再难也能做通。
这样的想法,恰恰暗和了上级领导的思考。
“老大难,配强老大就不难。”当初岞山街道办的领导们,口中常会冒出这样的话。
正如现今的岞山街道办书记刘振军所言:“一个顶强的村支书,对村‘两委’班子乃至全村的发展影响之深,所以选人用人很重要。”
2011年8月,颜家庄村原书记辞职,无人愿意接手,卢金勇临危受命,肩负起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重托,在全村800多人充满期待的目光中走马上任了。
今年48岁的卢金勇,是土生土长的颜家庄人,当时领导选中他,他很不乐意,现在回想起来还说:“说俺年轻有魄力,敢挑重担,敢想敢干,其实俺不想回村当干部,在镇派出所当辅警已经很多年,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工作也顺畅,回村当干部得作多大的难!”
“是金子,总不能不发光。”这是当时上级领导的话。对这样的说法,如今的村支书卢金勇想起来就苦涩地笑笑,说领导赶着鸭子上架,可想想自己那时候年轻,又不甘心不为乡亲们办点事,只能迎难而上。
卢金勇迎难而上不久,便赶上中国史无前例的壮举工程——脱贫攻坚。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颜家庄,理想之路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得漫长而艰难,但勤劳的颜家庄人毫不畏惧,在卢金勇带领下勇敢而坚定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颜家庄要破茧化蝶,得先从治理脏乱差开始,这也是另一意义上的脱贫。”卢金勇这样说着,话锋一转,突然又说:“知道水吗?”
谁不知道水呢?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而卢金勇所说的,却是一个因为水“打破头”的故事。
对于这样的故事,卢金勇说很不愿意提起,因为太不是事,就是太不是事的事,却引发着两家大动干戈,竟然打破了头。这个故事,也让卢金勇明白了颜家庄的“变”只能“干”出来,不可能“等”出来。
一场暴雨过后,一户人家门口因堆积着草垛、麦秸垛,还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水没处淌了,出不来进不去。这户人家只得用铁锨将草垛、麦秸垛铲开,结果那家不干了,说你家的麦秸垛也堵了俺家的水呢,俺没铲你咋就铲呢?于是,话赶着话,挺好的邻居竟然动了手。
“一铁锨过来,头破了,这事麻烦了。”卢金勇像说评书,双手带着动作,看上去很形象。而这样的形象触发了他的决心,脏乱差不治理,就没有颜家庄的美好,更没有颜家庄的富裕。
卢金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拿两户“破头者”开刀。
在村委办公室,两户人家谁都不忍让,说着,还骂着,那样子像是面对着当年的侵华日军,狠不能一口将其吃掉。后来,卢金勇晓之以理、动之情的话匣子,终于让其低了头,红了脸,认识到了什么叫丢人,什么叫显眼。
于是,握手言和。
于是,村里的党员会、干部会接连召开。
于是,村规民约制定实施。
半年多的脏乱差治理,像一场创造力实践,让大家看到了为脱贫攻坚注入的长久动力。
“村子最近几年的变化天翻地覆,从以前的土路到现在的水泥路、村庄的全面绿化、自来水的改造、铺设的排水沟,新建的榛子林、蔬菜大棚,可谓蝶变成真,而土地流转、移风易俗,更是活力无边,颜家庄真正进入了高光时刻。”村妇联主席于桂珍接受采访时,开口就扔出这样一番话。之后,她说卢金勇当上支部书记后,还与上级派下来包村的“第一书记”积极配合,多方争取资金,疏通了村西原来臭哄哄的大湾沟,整修了村里的排水系统,新打了280米深的深水井,水质很好,外村人都来这里建水厂做桶装饮用水。同时,还在村前修建了一个标准很高的文化广场,使村民有了活动场所,每天晚上在那里跳广场舞、唱卡啦OK,好不热闹。
“你最好围着村子转一转,走一走漂亮的环村路,看一看干净的村胡同,感受一番绿树成萌的模样,你会感受到颜家庄的温度,也能听到颜家庄的歌声……”
于桂珍的话充满诗情画意。美好本来就是一种精神。治理好脏乱差,把干净引入村庄美育的范畴,美好便就影响了村民,改变了村民,人活得也就有了精神,村庄有了韵味。
或许,人类本不应该企求一个完全没有脏乱差的世界。而从另一个层面说,人的精神,人的智慧,人的文化,恰恰是在与各种脏乱差的长期拼搏中形成的。
在村子里走着,会发现每一堆绿都不做作,都不刻意,却又是天然的流露,融化在风里,将人和村庄的周身包围着,挥洒出淡然而清新的香气。而每一堆绿,又都在剔除着杂质,都在抵挡着侵袭,都在生产着新的养分,都在架构着新的时空,都在创造着新的天地。
“所以说,美好并不是触不可及,关键的问题是得去‘及’。当然,‘及’有时会得罪人,有时会挨骂,甚至还会挨揍,如果这一切当干部的都迎头而上,村庄也就没有任何美丽可言了。”卢金勇这样说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他不像一个村支书了,他更像一个哲学家。如果村支书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如卢金勇,多一些哲学意味,多一些文化思考,我们的村庄是不是富裕的同时还会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壮实起来?
2、有了美好,富裕还远吗?
“红砖的房,浓绿的树;蘸着八月的太阳,把庄户人家尽情地渲染……”
这是一位朋友为颜家庄写得几句诗。而颜家庄的美不仅在诗里,更在诗外。因此,我听了于桂珍的话,沿着环村路走了两圈儿,累得有点脚疼。
“环村路”几个字,还是第一次听说。
之前,只知道城市里有环城路,没听说过村庄里还有环村路。
颜家庄的环村路,还真让我开了眼界。四五米宽的水泥路,平坦如镜,方方正正地围着村庄。在上面走着,没有车水马龙的繁闹,没有人声喧嚣的嘈杂,只有绿树掩映的丽影清音,只有物我两忘的坦荡心怀。那一刻,我突然生出疑问:这里是乡村吗?
以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今走在颜家庄的环村路上,感觉到的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采访中,有村民告诉我,2015年到2016年间,在扶贫项目支持下,卢金勇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将村里的三条主街和十条胡同全部硬化,道路铺设了20公分厚的水泥混凝土,运输车辆也可以开进村。主街总长840米,宽4.2米,胡同总长3400到500米,宽4米,环村路总长380米,宽4米,还在主街道两边铺设了排水沟,每边310米。村里的道路硬化后实行网格化管理,一个党员管理一个片区,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着打扫卫生,带领着片区管理。
在环村路上行走的时候,见到一户人家的狗被拴在一棵树上。狗不认生,见我走过来微微吠了几声,又摇摇尾巴,冲我哝哝嘴,像是在说:“来得都是客,请院里坐。”
这时候,院里出来一位手拿铁锨的年轻人,他以为狗对我无理,冲其吼道:“老实点!”
“为什么把狗拴起来?”我说。
“村规民约有规定,不能乱养家禽和宠物,也怕狗伤人。”他说着,用铁锨把狗拉在树下的粪便铲了,又拿起旁边的扫帚将周围打扫干净。
多年前,说及乡村生态环境的糟糕,“脏、乱、差”是标配式描述。而如今的颜家庄,“干净”成了新式标配。采访期间,我最喜欢的就是在环村路上走,或漫步在一条条胡同里。
颜家庄的胡同很有特色,中间一条四米宽的水泥硬化路,两边是花池。无论哪家门口,都有一尘不染之感。这时候,我想起村民颜廷堂的话:“土堆、草堆、秸杆堆,任何人都不能堆在家门口,否则按村规民约处罚。”
一条胡同的干净,一个村庄的辉煌。一个一个的细节,把脏、乱、差的颜家庄改变了。采访中,听一位村民说过这样的话:“做梦都想有一面自己的镜子,看看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是一种自豪,自豪于村庄的蝶变,更自豪于自己的蝶变。
当然,蝶变一个村庄,真正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不是走走形式、摆摆样子就能过得去的。像颜家庄这样的“世外桃源”,原来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穷乡僻壤,多少年来以农业为主,村集体没有经济支撑,从“扶贫”到“脱贫”没有捷径可走。
第一书记任学军说:“村庄的蝶变多亏卢金勇,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颜家庄。修环村路和硬化十几条胡同,涉及很多人的利益,不通路人家能够放东西,通了路地方不属个人了,还得按照村规民约把卫生打扫干净,懒散习惯了的农村人,一下子改变容易吗?”
一个村子最重要的是党员,党员带了头,什么事情都好办。卢金勇一上任,就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把事情一件件落到实处,抓出效果。卢金勇忆起当初,说有的党员根本没有进取心,村支部也不重视,半年都不组织一次学习,很多人都忘了自己还是一名党员。因此,他对全村31名党员进行了详细摸底,专门排查了党员的组织关系,又重新进行了登记确认,从而完善了党员信息档案,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每月25日统一组织学习,每周五是党员劳动日,还实施了‘党员先锋榜’工程,实行党员和群众代表双推荐,通过民主评、积分考、群众测等,推选出示范性强、口碑好的优秀党员上光荣榜,然后集中进行展示宣传。”老党员黄官仁说,大家都很看重这种形式,原来是不是党员没人关心你,如今带头了,群众也注目了,党员自己都渐渐有了荣誉感。
中国的扶贫和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以最短时间让一个最大群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场伟大革命。而这样的机遇来到面前,乡村干部得有自己的乡村之“道”,这个“道”用好了,成功不成功也就一目了然了。
卢金勇说,采取动态管理办法抓党建效果很明显,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弘扬传递了正能量,推动了乡村工作从“虚”到“实”,从“喊”到“干”。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也改变了乡村的整体形态。很多时候,乡村人身上好像少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争”和“闯”。
“别看这两个字不起眼,却是乡村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无论怎么改变,都得有穷变富,都得有孬变好,而想变富变好,你就得争,就得闯。否则,天上不会往下掉馅饼。”因此,卢金勇在村子里积极推动各种党员教育活动,加强对村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训。每月25日是党员学习活动日,并结合“三会一课”、“峡山先锋·党建云平台”等,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央领导的系列讲话,激励大家争做合格党员。
卢金勇还请上级相关领导到村里给党员上党课,还与区里相关部门领导联系,多次到村里进行学习教育调研、“三看”大调研,严格落实“党员活动日”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使每月25日的“党员回家”、“缴纳党费”成为一种习惯。村里还投资4万元打造了党群服务站,制定了村干部轮值坐班表,每月25日、每周一为村级集中办公日,真正提高了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同时,完善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
党员干部们也毫不含糊,带头作用随时发挥。走在路上,有村民说,村子乱七八糟,你们这些党员干部也不管管?一边抱怨一边把水果皮或烟头随手丢在地上。当下定决心要进行环境整治时,他们又说,农村终究是农村,要那么干净干啥?
忆起当初,有党员忍不住笑起来。最终还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大家都积极动手。有的人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不愿打理,党员干部就撸起袖子,直接收拾。后来,见这成了党员干部的习惯,很多人不好意思了,袖手旁观的,看热闹的,说风凉话的,也都成了村庄治理的主力军。
“党员带了头,什么事情都好办了。所以,建设环村路和硬化十几条胡同,也没费什么劲。原先还想着一旦有刺头出来阻挠怎么办?一旦实施不下去怎么办?结果这些‘一旦’都没发生过,所有的‘一旦’都变成了村民欢天喜地,为村庄治理拍手称赞……”
听任学军这样说着,突然又想起一位村民讲过的一件事,说那几年他训练读三年级的孩子写作文,都是鼓励从身边人和身边事写起,比如说写写家人,写写难忘的一天,写写自己村子的美好等。而有一阵子,是要回避“美丽的乡村”这个题目的,因为孩子不想写。一次,他又给孩子出了“我的美丽村庄”这样的作文题目,孩子望着他说:“我们的村庄美丽吗?”他说:“我们的村庄当然美丽,有绿树,有田野,还有河流。”孩子说:“树枝上还挂着‘云彩’,那‘云彩’有红的,有白的,还有黄的,可那都是被风刮上天的塑料袋啊?再看我们村里的河水,臭哄哄的,那叫河水吗?那叫污水!”
望着村庄如今的美好,想着当初孩子说过的话,可谓感慨万端。
不可否认,颜家庄的美好曾经消失过,如今却“没有一只鸟在这里撒过谎语,没有一朵花在这里骗过春天”。
是因为有了卢金勇吗?
是因为“第一书记”来助力吗?
好像都不是,关键还是党建的力量起了作用。
望着党建宣传栏里一个又一个的榜样头像,仿佛从村人们的眼里看见了沉甸甸的麦穗,看见了累累的果实。转而,那麦穗和果实变成一叠叠钞票,香气四溢了,欢乐满村跑了。
迈步向前是精神。有了美好,富裕还远吗?
3、摘掉一顶帽子,戴上更多帽子
号角声声,战鼓阵阵。
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用这几个词来形容卢金勇,一点都不为过。
环村路修好了,胡同硬化了,村庄干净了,富裕呢?
卢金勇说,他最初的目标就是让村庄富起来,不能再顶着全省贫困村的帽子丢人显眼。
这样想的时候,卢金勇说当时自己心里也没底,颜家庄毕竟底子薄,没什么村办企业,村民们大都是依靠每人一两亩口粮地过日子,想短时间内让生活质量提升起来挺困难。
“全省贫困村不是什么好名声,上级既然让俺回村当这支部书记,俺就有责任从根上改变颜家庄,而不仅仅是颜值问题。”卢金勇这话很形象,“面上光”是颜值,“里子硬”脱贫。
这个时刻,那些面向党旗庄严宣誓过的人,又一次成了中坚力量。
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针对村庄发展现状,卢金勇经过多方了解和研究,带领党员干部们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大棚种植的发展方向,决心以产业转型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村南和村东引进了两个榛子种植园,还有果园和大棚里的特色项目。”卢金勇说尽管一直在努力,但村里还是没能办起企业。“应该说,有了企业才能根本上改变单靠农业的发展模式,可发展乡村企业总是受制于交通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这样的瓶颈很难在短时间里突破。”
乡村毕竟还是乡村,乡村的发展模式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想问题。这几年,经过多方努力,颜家庄已流转出600多亩土地,差不多占到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还发展起了养鸡专业户、特色种植专业户、打工带头人,实现了百姓多渠道增收和就业。
接受采访时,今年46岁的养鸡专业户李世敏就说,农村发展就得靠特色,没有特色也就没有财富,没有财富也不可能脱贫。他每年养鸡5000只,除了鸡蛋销售还有流转出去的土地收入,感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早些年这样的情况想都不敢想,出去打工怕被人坑,养鸡下蛋又没地方卖,如今村党支部很多事都替群众想到了,即便半夜遇到难事去找村支书,也会立马起床帮着想办法。
“每年每亩1200元的流转费用,对于农民来说,种一年庄稼每亩纯收入不过千元,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收入稳定,还腾出时间外出打工或在家里搞养殖,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解放了生产力。”李世敏说,这些年颜家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特别注意促进贫困村民的脱贫致富。目前,村里的果园和大棚等项目,产生的收入主要用于补贴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安排他们去果园和大棚打工,没有劳动能力的分红补贴增加收入。村里引来的榛子种植园,土地流转也是以贫困户为先。
“脱贫得有脱贫的方式,更得有脱贫的办法,光说说没有实际内容,这个‘贫’字永远都去不了。”村里的现金保管员颜廷堂说,针对性的脱贫举措还是起到了显著效果。2014年时,全村实有贫困户108户,269人,2015年只剩下19户42人;2016年,又有12户成功脱贫,剩下的7户13人,2017年底已全部脱贫。
今年63岁的黄万革,几年前属于精准扶贫对象,他和妻子李秀兰都是三级残疾,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女儿。漫长的苦闷时光,他解闷的唯一方式是叹息,他说每天“从早晨到晚上,怕是要叹息一千次都不止”,过日子“到处需要钱,没挣钱的能力只能眼巴巴贫困着”。
后来,村党支部对“贫困户”实行“承包”,支部书记卢金勇亲自“承包”他家。黄万革的妻子李秀兰说,卢金勇“承包”的很到位,先是鼓励黄万革走出家门,树立敢于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又帮着把家里的5.4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200元的价格流转了出去,还帮黄万革联系到村头上的大成养殖场打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他一个人每年收入就达2.8万元。
李秀兰将一张“贫困户收入及帮扶情况表”拿给我看,加上按政策办理的低保和残疾人生活补助,如今他们家年收入已达56551.9元,每人平均年收入18850.63元。
“女儿也已大学毕业,在潍坊找到了工作,如今全家人的生活和几年前相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呢。”李秀兰这样说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的满满的幸福和喜悦。
“这几年,俺们颜家庄摘掉了贫困帽子,又被戴上‘国家级示范村居’、‘省级文明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的帽子。这几顶帽子戴上后,谁也不愿意往下摘了。”55岁的村民黄官岭,如此说着,似有些幽默,但看他认真的态度,忽然想起在村委会办公室前看到的几个人,胸前都庄严地佩戴着党徽,每天默默无闻地忙前忙后。
几天前,环村路安装路灯,村两委的党员干部们全部参加义务劳动,在炎炎烈日下忙活了一整天,有的爬到树上修剪影响路灯安装的树枝,有的爬到杆子顶部整理设施,每个人都拼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他们每天轮流来办公室值班,值班时还得给树和花浇水,有什么活都是义务劳动,还得打扫文化广场上的卫生,还得帮着群众解决问题。”黄官仁是村里的老党员,他说对于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自己也很想带头多干事,可年纪大了,有些事只能尽着年轻人去干。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多少有志于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做一番作为的乡村干部,正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着。他们诠释了何为初心与担当,奉献着才华、精力和情感。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大脱贫致富力度,村里又争取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起4个冬暖式果蔬大棚,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并将大棚承包给种植大户经营,引领带动群众从传统种植向果蔬种植转变,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现今哪家门口没停着小汽车?哪家手里没个一万两万的存款?很多人家还在想着办法多挣钱,大发展,富裕随时都冲大伙招手笑呢。”妇联主席于桂珍说话从来不夸张,她说仔细“想想就是这么个样子呢”。
人都渴望预见自己的命运,渴望改善自己的命运,相信命运能被智慧的人所测知。十几年前,从不远的杨家庄嫁到颜家庄时,于桂珍根本没想过颜家庄会有如此之改变。她说无论什么词语,都不能表达对这种改变的敬意,因为其中透着的是温暖与理想的终极意义。
4、未来:要富裕,也得要精神
经济学家费孝通25岁就曾经感叹:“一个站在饥饿边缘的村庄,对谁都没有好处。”
由此发端,费教通一生都在探索中国农民的富裕之路。
费孝通逝于2005年。15年后的今天,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上任村支部书记九年多,卢金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直在分析颜家庄,他说虽然在潍坊市这个村庄很小,小得甚至都被很多人忽略了,但大家仍想将其建成峡山区的“面子”,岞山街道的“里子”。
“‘面子’改变了一个村庄,‘里子’改变了很多人。”接受采访时,村“两委”班子里的好几个人都说,近几年颜家庄经常有人来参观学习,卢金勇还时不时被请去外地介绍村庄变化的经验。而对于这些,卢金勇却说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发展还在未来。
未来要把村庄发展成什么样子?
卢金勇说到了“精神”两个字。他说这也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识。
“要富裕,更得长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筋骨,没有筋骨就没有强壮。”卢金勇说。
这话可谓掷地有声,一个人要强壮,一个村庄更得要强壮,因为人和村庄是统一的,强壮与强壮相撞了,生发出来的力量就无穷大了。
中国的乡村,是孕育中国悠久而灿烂文化的摇篮,也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地方。不了解乡村就不了解中国,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国的崛起。无数个精神焕发的乡村,构成的才是完整的强大的精神焕发的中国。
48岁的卢金勇,有着九年经历和经验的颜庄村党支部书记,竟然如此认识颜家庄,如此认识乡村,不能不说他很睿智,也很性情。采访期间,曾经几次与卢金勇一起吃饭。坐在小饭店里,一碗面条,两个火烧,或者一个馒头,外加一盘小菜,吃着,谈着,感叹着。他在感觉我,我也在感觉他。我和他在相互的感觉中认识了,了解了。于是,我问他:“颜家庄的未来怎么样?”
卢金勇笑笑说:“未来还是颜家庄,但未来的颜家庄与现在的颜家庄肯定不一样。”
我又问:“有哪些不一样?”
卢金勇想了想,说:“起码精神不一样。”
这是卢金勇的真实想法,也是他对于故乡的一种诗意表达,不然他也不会说出“没有精神就没有筋骨,没有筋骨就没有强壮”的话。而对于农民来说,精神层面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卢金勇说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得从最基本的做起,比如孝道,现今条件下应该如何敬老爱老?
这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更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可孝道文化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合理的内核,也有过时的内容。如何做好孝道文化创新的文章,这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大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认识很一致,都说在农村这样的事不需要什么理论探讨,只需要怎么去做,因为孝敬老人是最基本的品性,也是一个村庄的风貌。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老人对赡养也有了更高要求,已经从过去的“只求温饱”跃升到了“精神层面”。所以,颜家庄在这方面都是“主动下手”,从不“被动乞求”。
颜家庄的“主动下手”,是针对当前农村孝道的实际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需要照顾的老人日益增多,而生活节奏又日益紧张,年轻人压力在加大。有时候,光靠自觉还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颜家庄村“两委”规定,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做儿子的每年必须为每位老人上缴1000元钱。然后,村委会再给每位老人补助100元,将1100元钱返还给老人。
“一缴一返,看上去多此一举,可原来真就有儿子一年到头不给老人钱,也很少伺候老人,所以村‘两委’才‘主动下手’。”卢金勇说农村工作就得结合农村实际,有些方面与城市里差异性很大。所以,老人也需要精神焕发的世界,颜家庄就得努力去赋予。有了精神焕发的老人,就有诗情画意的乡村。
这话很对!
俗话说,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
一点一滴,紧贴着群众的需求,记录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承载着厚重的乡村文化。
颜家庄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村里都要送一个蛋糕和一份鸡蛋。每年重阳节,村里都要组织70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并每人送一份鸡蛋。钱虽然花得不多,却是一份心意,是一份牵挂。让老人们明白,颜家庄是个整体,崇尚孝道,什么时候都重视对老人的赡养。
这些年,颜家庄注意将村民的民生福祉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抓细抓实,此举不仅可以让老人感觉到温暖,对儿女也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孝道教育。同时,村里还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聚在一起跳跳广场舞,唱唱老戏老腔,下下棋,聊聊天,活出农村老年人的优雅。
这是一束温暖的光,洞穿了雾,抚平了痛,划过颜家庄的上空,制造出了动人的明亮。采访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就说,颜家庄出能人,能人有点子。
我明白,老人所说的能人是指卢金勇,所说的点子是指80岁过生日送蛋糕送鸡蛋。这些年,卢金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让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进而令人默认“应该就是这样”,最终笃定“原本就是这样”。
其实,乡村的原本到底什么样?好像谁都说不清,只有卢金勇这样的“能人”,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放开手脚,雄姿英发,在敢想敢干中创造出来。比如村庄的绿化,村支部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大家种植道路和胡同两旁的树木,目前已种植了五六千棵,已全面覆盖了村庄。每到夏季,人在绿中行,感觉到的是悦目舒心。
还有移风易俗,同样是敢想敢干,放开手脚,与旧的风俗劈面相逢。
村里的老人去世,按以往的习俗,儿女要订做大棺材、修大坟、烧纸扎、请客吃喝,浪费太多,劳民伤财。安葬一位老人,没个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花费根本都下不来。而有些不想大肆花费的人,无不是台下默然,心湖起风,最终也怕背上不孝的名声,硬着头皮按照习俗来。
卢金勇上任之初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厉行改革,对老人厚养薄葬。从2016年冬天开始,村“两委”统一规定,老人去世时要向村里交纳2000元的押金,只要安葬老人没有大肆花费,在老人“五七”之后村里会押金退回。而且村规民约也规定,老人丧事时间一天,上午去世,当天就得安葬;下午去世,第二天上午安葬。
这样的规定刚开始实施时,很多村民就拍手叫好,说没想到卢金勇真能干,竟然把百年的陋习给改掉了。也有个别村民想不通,说老祖宗留下的风俗,说改就改?
卢金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态度一致,果敢干练,对群众有利的事,说了算,定了干。
渐渐,说风凉话的人也解除了心里的疙瘩,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了。
这样一路走来,颜家庄人行囊里多了一个法宝,那就是坚决移风易俗,拼命干事创业。
沧海桑田,千年一瞬。历史就是这样,总会将一些人和事抛落在记忆里。而卢金勇却说,他不需要让村人们记住自己,只想让村人们记住颜家庄的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架构了颜家庄的精神骨骼。
这两年,在卢金勇倡导下村里编写了《颜家庄村志(初稿)》,厚厚的一大本,囊括了颜家庄的自然地理、人口资源、基层政权、重大事件、民情风俗、村庄建设、谱系文化和故乡情深等所有事项,可谓一部洋洋洒洒的颜家庄发展史。
“让大家从村志中感受文化,从事件中提振精神,从年轮中看到变迁,从人物中滋养情怀,从一点一滴中感受远古的血脉。”这一刻的卢金勇看上去很文化,也很动情。他说村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遗产,也是颜家庄的一个原点,有颜家庄人的“初心”所在,是引领颜家庄人记住乡愁、回味往昔的一条文化通道。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
多年砥砺,艰苦奋进,颜家庄村容村貌变化喜人,党建富有生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此刻,夜已深,村“两委”会议室的灯光不知道什么时候熄了。
夜有些闷热,我把窗户打开,不远处水塘里的蛙鸣此起彼伏。有灯光射在绿荫荫的树上,枝叶流光溢彩。于是,思绪开始弥漫,想着这些天对卢金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们的几次采访,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这个展露出美好生活壮丽前景的颜家庄,是不是还有更加瑰丽的梦想等着我们去眺望?
2020年9月10日·采写于潍坊峡山
(原文载《风筝都》202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解永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副局长、《齐鲁周刊》副总编辑等,先后在《中国作家》《大家》《当代》《时代文学》《山东文学》《青年作家》《当代小说》《芒种》《西南军事文学》《今古传奇》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出版、发表有长篇小说《民办教师李达言的燃情生活》《暧昧与苦涩》《盘踞》《生死歌谣》、中短篇小说散文集《河风》《粉色记忆》《农事歌谣》及长篇报告文学《乡村涅槃》《多事的乡野》《激情飞越胶洲湾》《70年,在路上》《大河行地》等,曾获第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山东省纪念抗战七十周年长篇小说一等奖和德州市第一届、第二届“长河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