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大平的头像

苏大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2
分享

葵菜(冬苋菜)

说葵菜,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何物。但说出葵菜的另一个名字冬苋菜,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

前年应同窗鲁兄之邀,往桃源夷望溪边大枫树村去玩。中午在一家敞口堂屋吃饭,发现了一道特别的汤菜,甘滑美味,非常爽口。于是欣然询问主人,答曰:冬苋菜。我这才知道了桃源这里也尚在种植食用。我以前编过《澧州方物志》,在植类里特别提到过葵菜,知道又名冬苋菜,也曾见过实物,所以并不陌生。其实澧县有些地方一直在种植,也称冬旱菜。旱实讹音,乃“苋”一音之转。此名最早似乎见于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其中说道“冬葵,《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葵菜,亦曰冬寒菜。”

庚子三月初,我自澧城西一小区过,有老妪在菜圃拔葵,因丐数株携归,植于阳台盆盎中,俟长成则可剪取茎叶制作羹汤。

此物常采常发,要在培本。《左传》里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葵菜的讽喻,喜欢国学的人几乎都知道:“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解说:“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就是说这种植物都知道保护自己的根本。不伤根本,就会长发其祥,生生兴旺。一首古诗还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其实本末倒置的人,代代皆有,又岂止一个鲍庄子呢。拿一种固守一地的植物来嘲讽一个活生生的人,确实是非常新奇好玩的。

《齐民要术》说:“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葵菜和那种赏花的锦葵看起来差别并不大,都是同一科目的植物。叶片形似鸭脚,故有鸭脚之名。《洛阳伽蓝记》所言“鸡头鸭脚之草”就是。南朝著名的文士鲍明远,曾经写过《园葵赋》,形容葵菜说“白茎紫蔕,豚耳、鸭掌”。

葵菜的种植,似乎四季皆有。正月可种,种之早者,俗呼为秋葵,迟者为冬葵,或终葵、露葵。当然,此处的秋葵,并非我们今天吃的那种近年来从南美才引进的模样像辣椒的滑溜溜的秋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得最明白:“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

有一个成语,叫做“葵藿向日”。在旧式语境里,就是表示对君主的忠诚拥戴,一心无二。少陵野老那首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葵霍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就是向唐王朝皇帝表忠心的。

葵字还有一个深意,它从十天干之“癸”,反映了我们先民的一种认识,即天有十日,这种神奇的智慧植物,与十日相始终。古老的字典《尔雅》里解释“揆,葵也。”又解释说:“揆,度也。”所谓度,就是衡量、审度的意思。这表明我们的先民认为这种智慧植物会审度时势。向日之心,虽是一种本能,但被抽象出了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它于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蒙昧的蔬菜,或者野草,它成为了中华文化语境里的一种人伦秩序的象征。

葵菜如今只在湖南和江西等省的一些偏僻处还作为蔬菜种植,大多数地方,已野草视之矣。然而,这种植物曾经是我们先民的主要蔬菜,其地位据说相当于如今的白菜,是所谓的“五菜之首”。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在蔬菜种植的篇目里首先提到的就是葵菜。那时白菜据说还叫做“菘”。当文惠太子问大学者周颙“菜以何味最胜?”时,颙答“春韭晚菘”,看起来似乎还是很珍视的。不像葵菜,处处可得。元代王祯《农书》尚提及“葵为百菜之主”。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已泯然草类矣。盖白菜早已取代葵菜为主要蔬菜。葵菜的身价,可谓江河日下,一跌再跌,遂至于不可收拾。如此说来,非特人有沉浮,即使微末植物,也未尝不是如此。

近些年国学大盛,看见很多出给小孩子的所谓经典书籍,提到“葵”的时候,常常不是语焉不明,就是叫人掩口胡卢。《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有人解释就是一种野菜,可以吃。没有什么错误,只是觉得敷衍潦草,根本没有我们伟大的孔老师教导的要“多识鸟兽草木虫鱼”的博物精神。至于古诗“青青园中葵”,有些人竟然解释为向日葵。殊不知向日葵是较晚才传进来的外来植物,在汉魏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如此看来,葵菜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真是有点儿远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