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红冠,身披绿纱的秋海棠,为碧水蓝天而绽放,也为乡音乡情而盛开。
那年九月,接到区作协采写龙泉故事的任务后,我便和被采访主人公龙泉雾社区党委副书记田淑英取得了联系,田淑英一直很谦虚,建议让我多写写社区书记和其他同事,由于节前工作一直很忙,所以未能成行。
中秋节后第一天上班,我便给田淑英打电话,约定当天下午两点到社区见面聊聊。
说实话,在未见到田淑英之前,我和她在工作和生活上几乎没有任何交集,除了知道她是一名女性和在社区担任党委副书记以外,对田淑英是高矮胖瘦,有什么兴趣爱好,抑或抓社区建设有什么成绩,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来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田淑英一定是位能说会道、和蔼可亲的大姐。因为,我所接触的社区干部大都是“半边天”,而且个个都是社区治理的行家里手。
“龙泉雾村北口到了,下车的朋友请您拿好个人物品……”
到站了。我迅速跳下公交车,穿过马路,开始寻找龙泉雾社区居委会的位置。
恰好从路口过来一位女士,我连忙向她打听,大姐热心的为我指路,手冲着西南方指了指,告诉我往前走没多远便是。
还没走几步远,没想到,那位大姐又追了上来,因担心我找不到地方,又把我往前送了十多米,耐心地叮嘱我,顺着眼前的这条路走到头,再往左拐100米右首有一排新房子便是。
还未到社区,就碰到这样一位热心肠的大姐,不由得让人感动,这里的民风真是淳朴!
社区下午两点才上班,当我见到田淑英时,她正和工作人员在社区里检查卫生。只不过眼前的这位田书记与我原先想象中的田大姐不一样,而是一位慈祥的田大妈。
人生的舞台,由选择而开启,因热爱而无悔,66岁照样可以吐露芳华。
作为老三届的毕业生,当年,田淑英没有选择上山下乡当知青,而是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普通的村干部,一年到头干的都是抓卫生、调解邻里纠纷的琐碎小事,没想到一晃就是几十年,后来还把唯一的儿子送到部队服役……
解放初期,村里的居民逐年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上级一道命令,龙泉雾村从此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龙泉雾村委会和龙泉雾社区居委会,各自拥有2000多人口。
十多年前,田淑英与现任居委会党委书记、主任王学沛一起来到社区工作,从原先只有一间办公室干起,到现在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每一次变化无不倾注了社区干部的心血。
见到我之后,田淑英连声对我说,“小陈,你还是多写写我们社区书记和其他干部吧,他们年轻,有能力,我都这把岁数了,不需要抛头露面,把领导交给的工作干好就行了。”
我告诉田淑英,这是区作协和镇领导点名安排的。
见不好推辞,田淑英便把我让到会议室里坐下。寒暄了几句后,我便直奔主题。
田淑英告诉我,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到晚上,秧歌队、广场舞、集体太极剑便粉墨登场,逢年过节大家伙还一起演出,热闹极了。
“要是晚几天你再来,我们这刚好有庆祝国庆节文化活动,那才叫热闹,欢迎你过来参加哈……”
其实,在未见到田淑英之前,我还特意在社区里随处转了转,也算是近距离亲近一下这里独有的乡土气息。
龙泉雾社区属于城乡结合部,东望永定河,背靠将军坨,109国道像一条巨龙从村边穿过,是著名的龙泉香白杏原产地。同时,也是辽瓷窑制作工艺的发源地,更有大鼓会、秧歌会、石锁会以及五虎少林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历史文化遗迹丰富。
漫步在环境优美的社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安宁,颇有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味道,平日里那颗浮躁的心也终于平静了许多。
田淑英感触地说,你见到的这些都是社区干部和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创城工作抢着干,社区工作加班干,家务活儿顾不上干……”这些可都是社区干部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说到创城,每名社区干部心里都有数,那可是惠及全区人民的大好事。龙泉雾社区两千多口人,商户较多,要想发动人人参与创城谈何容易?”田淑英感慨地说。
一位社区干部告诉我,镇里开完动员部署会以后,干部们都主动放弃了节假日休息。
田淑英自己则带着社区志愿者,先后三次到190多户居民家里耐心地做动员工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累得时候,田淑英总是安慰自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只要能把家乡的山变得更绿了、水变的更清了,社区变得更美了,辛苦点,值了……
我问田淑英,从村里到社区干了一辈子了,后悔过吗?
“我早听惯了老街上的乡音,街坊四邻就像一家人,多好呀……”
说罢,田淑英冲我微微一乐,那张写满慈爱沧桑的笑脸,宛如一簇盛开的秋海棠,像是在回首往昔,又像是在品味幸福。
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不时回味着田淑英说的每一句话。在偌大的中国,无数个田淑英,每天要面对着各式各样琐碎繁杂的工作,付出的最多,操劳的最多,种下的是辛苦,收获的却是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与安宁。
秋海棠,你为碧水蓝天而绽放,也为万家灯火而盛开。田淑英,你不就是那苍穹下正吐露芬芳的秋海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