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思芳的头像

赵思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8
分享

尘寰有良侣—茶叶

仲春,天空中飘着小雨,亮晶晶的如丝如缕。独坐窗前,捧起脂批本《红楼梦》,刹那间,外界的喧嚣熙攘遁去了,我随着曹公来到了贾府,进入了大观园。

妙玉请宝玉、黛玉喝茶,妙玉说一杯为品,两杯为喝,三杯蠢物耳。想想自己大多时候就是蠢物,我喝茶喜欢用大杯子,几杯下去,茶之味全无。《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样看来酒与茶的文化有很大不同。茶,需要慢慢品味,品出滋味 ,品出神韵。酒与茶,前者奔放洒脱,后者婉约静好。

犹记得儿时看到一幅国画,一个人坐在松树下、青石板上,天上一弯残月透过树梢照射过来。少年懵懂,不解古人为何置身幽谷深林,总觉得他会被猛虎吃掉。现在明白了,那人可能是一位隐士,他一边品茗,一边迎着清风吟咏他在天地间,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古代文人士子放浪于山水之间,在山川中煮茶品茗,表现出悠闲自得的心境,淡泊名利的情怀,他们完全进入虚静的境界。清泉、白石、松涛、明月,多么富有禅意的世界。这就如王国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今天想来,这就是茶文化。情景交融。景衬人,人亦融景。

儒家知识分子在失意时,将茶作为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他们往往从品茶的境界中得到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白居易在经历宦海沉浮后,在《茶琴》诗中云:“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琴与茶是白居易终身相伴的良友,以茶道悟人生,乐天安命。

白居易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抱负,寄情山水,在山水间煮茶品茗,感受自然的魅力。这一点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想到这,“茶禅一味”四个字从中蹦出,这该有多么深厚的内涵。愚钝的我,慢慢参悟,也仅悟到一点皮毛。

茶人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他们更钟情于在大自然中品茶。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舞,通过茶能够提高静修。静虚则明,明则通。

再看红楼喝茶品茶,哪一样没有文化附丽?我想“天人合一”,就是逍遥,是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那种境界。

翻动着《红楼》的书页这部书120回有112写到茶,整部红楼满纸茶香。我渐渐明白,文人士子饮茶讲究茶具、选水、品饮环境。茶具,他们讲究雅致;选水,应该讲究水质品饮环境,我从读过的一些诗文中,略知一些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等都是烹茶品茗的好地方。这些充分体现茶人对自然的追求,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东坡与好友泛游赤壁,舟子烧火煮茶,他与黄庭坚一边清谈一边品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样的句子,让我想象到那个皓月高照的夜晚,苏子的“意爽飘欲仙”的神采,真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苏子当年被贬黄州,那一段是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光。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进入虚静醇和的境界,洁净身心,与天地万物合一,品出茶的滋味,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

写到这,想到自己一介书生活在尘寰间,有茶叶这个小良侣相伴,该是何等荣幸。待到天晴,找一知己烹茶品茗,寄情山水,闲适惬意,感受人生的美妙。太美了,单单想象就足够令人神往。

当年芸娘和友人在油菜地里煮茶赏花,不就是文人士子的优雅活动吗?那芸娘有文人雅士的情怀,难怪那么多人怜爱她。和相投的人热谈,是人生盛事,品茗也是如此。

红袖征文活动,我得了一茶壶,今天我来煮茶读了这么多茶文字,该好好品茗了。

我给好友发了一个短信,告诉她,我要烹茶品茗,她发来一个笑脸,一段文字“能否赐我一杯?我有一个很大的兰花瓷罐,用来煮茶。茶的韵味在不同的文人那里,各有千秋。今生,我也以茶叶为侣。”

(原载《信阳晚报》2010年4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