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智华的头像

徐智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06
分享

我的忘年交

我喜欢与年长的人交谈,从他们那里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而他们也并不嫌弃我这个“小朋友”的幼稚和无知,毫不吝啬地与我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于是,我有了很多与我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调到防腐厂,成为内防腐车间的一名技术员。内防腐与我在校所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由于专业不对口,我一时有些无所适从。幸好那时的内防腐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大家都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因此,我与别人的差距似乎也不是很大。然而,我知道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想做些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于是,每天早晨都会问:“今天有什么工作?”很多时候得到的回答都是:“没什么,去忙你的吧。”可我要忙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于是,按老技术员的吩咐写写资料,然后就跑到工地上去看工人师傅们干活,帮着打个下手。很快就和车间的师傅们打成一片,收获了他们最质朴的友情,然而,我还是没摸到什么门道。

不久,办公室来了一位新成员,这位“新”成员却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师傅。车间主任安排他帮我写资料,成了我的“助手”,办公桌就在我对面。要知道,我还是个摸不着头脑的新手,怎么敢去“带助手”?况且是这样一个不怒自威,不苟言笑的“怪老头”。于是,我还是照旧,写完资料就跑现场去了,一天在办公室里呆不上一个小时,至于对桌的那个“助手”在干什么我也从不关心。车间的老师傅告诉我,这可是厂里有名的“牛人”,业务大拿,因为太倔,被“下放”到我们车间,还给我讲述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我开始对这个“倔老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他的耿直和专业精神心生敬意。

一天,作业线设备坏了,需要维修,班长把坏掉的零件拆下来,要我画图送去加工。这可是我第一次接到要技术员干的活。我把旧零件拿回办公室,摊开图纸,翻来覆去地量着。虽然在学校学过机械制图,可那只能说是最基础的基础,这还是我第一次画要实际使用的零件图,心里很是忐忑,生怕哪里画错了。小心翼翼地画完图,拿在手里端详了好几遍,还是拿不准,一抬头,对面倔老头的目光正越过报纸的上沿投射过来。不知道他已经观察多长时间了,我有点不好意思,拿着图纸走过去说:“师傅,您帮我看看,这样画对不对?”很担心这个以严谨严厉著称的老头会把我训斥一番,眼看着他戴上老花镜,仔细审视着图纸。他不说话,我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他咳嗽一声,我心里一紧,等待他劈头盖脸的训斥,然而没有,他出奇的和蔼,把图上的小毛病一一指给我,告诉我该怎么画,又该怎么标注,我突然觉得这个别人口中的“倔老头”是亲切的,也是可爱的。

第二天,我热情地跟倔老头打招呼,而他却板着脸,一幅爱搭不理的样子,昨天那个亲切和蔼的老师傅全然不见了。当我拿起安全帽准备去工地时,他喊住我,问我几个工艺参数,我一时答不上来,他很严肃地说:“你不掌握工艺参数,怎么当技术员?”羞愧难当的同时,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终于知道长久以来都无从下手,天天跑现场却一无所获的原因了。从那以后,我仿佛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知道该学什么,该看什么,业务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倔老头有时会笑咪咪地看着我跑前跑后,有时候又会端着茶杯考查一下我的业务知识,有时候他也会跟我一起去现场帮我拉拉尺子,或是记录一下数据,俨然成了我的“助手”,车间的师傅们也会拿我们这一老一少打趣两句。他不再是那个各色的,没有人愿意接近的怪老头,“倔老头”倒成了大家对他的爱称。在他的指点下,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全公司几百人的技术人员比武中取得了前十的好成绩,在宣布成绩时,他笑得格外灿烂。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查出胃癌,不得不办理了病退,回家休养。两年后,他去世了。因为他太不喜欢照相了,追悼会上,遗像还是他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他大概四十岁左右,一脸的严肃,不苟言笑。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年轻时的样子,但那眉宇间的倔强正是我所熟悉的,而我心中的他却还是那个有些许亲切,些许可爱,又有些许古怪,头发花白,笑容灿烂的老头。

在我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结识了另外一位忘年交——郑老。那时的我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继续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转而从事行政工作。虽然技术工作比较清苦,但也乐在其中,自己倾注了多年的心血也不想就此放弃,然而,技术工作忙,我的孩子太小,没人照顾,这让我左右为难。这时,郑老出现了,他作为特聘专家来我们厂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一次见到郑老是在项目协调会上,十几家相关单位的专家都到齐了,会上,郑老就有关问题做出了详尽的阐述,结合他自己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他的深入分析让在场的专家折服,更让我由衷地钦佩。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专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搞技术的就要像郑老这样,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第一次见面他就在我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在接下来的合作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见识了他的严谨。那时的他已经六十五岁高龄了,又值盛夏,只要有关技术参数的摸索和调整,他必亲自到场,一盯就是一整天,一天下来,连我都觉得腰酸腿痛,累得连话都不想说。可第二天参数调整后的产品检测,他也必亲力亲为,他严细认真,事必躬亲的作风让周围的人都自叹弗如。但他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我们,我和郑老的几个学生也少不了为了一些技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就会找郑老仲裁。每当这时,郑老总是耐心地听取我们双方的意见,但他从来都不会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直接给出结论,从来不以权威的身份判定孰是孰非,而是带我们一起去现场验证,让事实说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严谨才是真正的治学态度。

郑老治学严谨,生活上却不拘小节,很简朴。时值盛夏,他总是穿一件简单的老头衫和一双棉布鞋。和他一起吃饭,他是决不允许剩菜剩饭的。一次,他说小笼包好吃,从那以后接待人员每次都特意多买几笼包子,每次都吃不完,他就要求我打包带走。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小笼包敬而远之。

郑老是江苏人,喜欢喝粥,住在宾馆里是喝不到家里煮的粥的。工程一干就是几个月,老人家的身体也有些吃不消了,嘴上起了几个火泡,咳得也厉害了。一天,下班后我去市场买菜,正碰上郑老,他说起想喝家里煮的粥,我就邀请他去我家喝粥,他欣然答应了。知道他咳嗽,我特意煮了薏米百合粥,他叮嘱我:“我可是很能喝啊!”我心想,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能有多么能喝,但还是比平常多煮了一些。简单炒了几个菜,坐下来边吃边聊,没想到郑老真的很能喝!盛到第三碗的时候,我发现粥已经不多了,怕不够,于是悄悄加了点水又煮了一下。“不对呀,这粥怎么越来越稀了?”第四碗的时候,郑老发现了问题,我只能实话实说,郑老哈哈大笑,还是喝完了第五碗。这也成了一个笑谈,后来我们每说起此事都会大笑一场。

项目结束后,郑老回天津去了,但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还会应朋友之邀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有时,我在技术上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也是向郑老求助,无论是电话还是电子邮件,他都会非常认真地予以解答。现在已是年届七旬的他在家中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我从未对他说起过,正是他让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技术的道路,更是他让我看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上,坚持真理,坚持做一个本真的自己是多么可贵。

我与张泗端先生的相识非常偶然。那时的我在工作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陷入了迷惘,感觉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春节期间去四川探亲,顺便散散心,不想,游玩时占了一卦不太顺遂,虽然我并不迷信,但还是感到更郁闷了。

在回程的飞机上,一个人郁郁寡欢,旁边坐着一位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于丹的书,应该是在候机室买的。我没有心情和别人聊天,只闭眼佯装睡着。送餐的时候,我不得不“醒过来”,老先生帮我递过餐具,我道声谢谢。老先生看我戴一条正红的围巾,知道我是本命年,适逢他的本命年,原来他整整比我年长两旬。于是,我们开始攀谈起来,我才知道他是位书法家,原籍四川,现居济南。他谈起他的书法,又跟我谈起了写作,其时我只是偶尔写点东西以自娱,我们谈得很是投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他还给我留下他的博客,我们在济南机场就此别过。

回家后我查了相关资料,又浏览了泗端先生的博客,才知道先生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先生平易近人,而我却多有怠慢,深感歉疚,通过QQ向先生表示歉意,先生却不以为意,聊起近况和今后的计划,先生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说:“我今年六十岁,照我的身体状况,活到八十岁不成问题,还有二十年,如果我每年写一幅字的话还能写二十幅呢!所以现在正是好时候呢!”先生的乐观和豁达深深地感染了我,是啊,先生六十岁,而我还不到四十岁,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就此消沉下去?于是我又拿起笔来,重拾旧时的文学梦。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仍然没有转机,想找个陌生人倾诉,泗端先生成了最佳人选。先生很耐心地听我诉说,又以他丰富的阅历开导我,慢慢打开了我的心结,同时,我也了解了先生的故事。先生走上书法的道路全是因为他的妻子,两人同为军人。年轻时先生就喜欢书法,也爱好文学,然而只是当作爱好,并未投入太多的精力,因此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先生的妻子是部队文工团的台柱子,长年走访慰问演出,生活极不规律,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临终前妻子的诘问始终扣击着他的内心:“你爱好文学,你写的文章呢?你酷爱书法,你写的字呢?”他深感愧对自己,更愧对深爱着他的妻子。此时的他已转业就职于济南的一家金融机构,待遇相当优厚,为了给亡妻一个交待,更是给自己一个交待,他毅然选择了提前退休,潜心研习书法,那时,他年仅四十五岁。从那以后,每年先生都会精心写一幅作品,在坟前焚掉,以祭奠亡妻,告慰她的英灵。

先生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不仅仅是他们之间感人致深的爱情,更是先生那份义无反顾的毅力和决心。先生以这样的方式回报给他挚爱的亲人,虽然似乎有些迟,但这却是最好的方式。而我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回馈给关心我的人,回馈给我挚爱的人?难道要让他们无休止地等下去吗?

不久,先生给我寄来一幅书法作品,信封是先生用工整的小楷写就的,我捧在手上,阵阵墨香沁人心脾。打开信封,小心翼翼地展开,是先生的一幅行书作品:“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导师和引领者,他们出现在你人生不同的阶段,告诉我们该去向何处。就像我的这些忘年交,他们的出现,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为我照亮前路,指引我不断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