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朝阳,我们起航,迷彩服洒满金色霞光……”这是当年我们《舟桥兵之歌》的歌词。一首好的军营歌曲,除了会引起当兵的人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心灵共鸣外,还因其生动形象,能够给人一种真切的现场感、庄严的豪迈感。军歌落处,行云驻足,激情澎湃。不论你是否有过军旅经历,闭上眼睛,试着跟随《舟桥兵之歌》的激昂明快节奏,一幅黄河上的演兵图或许就会在想象中浮现。
对于战士来说,军中往事很多是由军歌串起的。我关于黄河演兵的零散记忆就在《舟桥兵之歌》的歌声里延伸,继而连成了一片。
六月末的夜太长,原本金灿灿的星,被时间之手打磨去了惹眼的光亮,变成了浅橙色,在浩渺的天空里远远近近,稀稀落落,等到它完全隐去光泽的时刻,白昼才能正式登场。可勤奋的麻雀却是等不及了,它们活泼灵动,小巧的身形在营房前的杨树与冻青丛间上下跳跃,叽喳喳声与战士打扫卫生扫把划过地面的沙沙声遥相呼应。营房正对着的青砖铺就的甬道上,被晨雾漫的湿漉漉的,三三两两的战士正在洗漱,在轻雾中面容看得不够真切,他们偶尔凑在一块,小声地交谈着。
这个时候虽然距平日起床还有一段时间,但谁都知道今天是浮桥架设演练,正如秋收之于农民,这是舟桥兵一年当中最有仪式感最具光荣感的日子。猛然间,值班员拖着尾音的尖利哨音把天空的寂寞划开了一道口子,紧接着一声短促有力的“起床”口令,营院内的一切不再悄悄地进行。来来往往的战士几乎都是小跑着,连队干部照例庄重地巡视一圈起床的情况,并不时地就昨晚任务协调会上交待的工作再个别叮嘱几遍。说者严肃,听者虔诚。几个月的忙碌马上就要见真章了,大家的兴奋里都透着掩饰不住的忐忑。
橘红色的朝阳刚过水面,我们已经列队集结在了河边。河对岸也有一些战士们在忙碌着,两米多高的大牌子已经依地势排成了一线——“踏平黄河浪,架通胜利桥”,白底红字的励志标语格外显眼。有人一字一顿地大声念出来,不少人附和着议论着。连长只是向对岸瞥了一眼,转过头,威严地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他得把任务再明确一下,得把重点再强调一下,用他的口头禅说就是“关键时候可不能掉链子!”一向说话简洁、直击要害的他,这时却变成了婆婆嘴,反复问着听明白了没有。职责让他比面前激动的战士们冷静的多。这个时候,最紧张的是那些第一次参加任务的新兵,紧张地盯着前面口若悬河的连长,眼神却不时好奇地飘向对岸,飘向即将开始演习的地方。
各式装备都已在河岸边准备就绪,参加演练的官兵在舟甲板上各就各位,深深地吸上几口气,缓解一下紧张情绪,脑子里过电影般把程序再走上一遍。连长做完了演习前的最后一轮巡视,回到了他的指挥位置,此刻的他貌似气定神闲,可把手掌在裤子上不停擦拭的动作却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没有人说话。水浪拍击舟身发出的哗哗声听得格外真切。太阳在不知不觉地升起了老高,阳光洒在战士们桔红色的救生背心上,离远看,每个人都像是穿了一件剪裁得体的霞衣,那是一种神圣中渗透着神秘的感觉。进出训练场的路上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线的那一边聚集了不少附近的老乡,大家好奇地兴奋地指指点点。他们也在焦急地等待着。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指挥所的上空,约定好的演习时间进入了读秒阶段。随着两发绿色信号弹在天空划出长长的白色弧线,最后在天空深处绽放出夺目光芒。命令到了!于是,各个方队开进的哨音在河面上几乎同时响起,汇聚成片。黄河沸腾了,汽艇开足了马力,顶推着门桥分别从上游和下游向浮桥架设点集聚;冲锋舟呼啸着在河面巡弋,激起的水花打湿了靠近水边战士的裤脚;指挥员目光如炬,手上的红绿小旗配合着嘴里的哨声,变魔术般上下左右挥舞,指引和调整着前进的方向。一时间,宽阔的河面上百舸争流,如一支支离弦的响箭,如大草原上风般卷过的骑兵方阵,也如军歌里一个个激越跳动的音符……在这样宏壮的环境里,甲板上的士兵甚至会产生一种异样的错觉——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而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官!是啊,大家或并肩站立或依次端坐于舟上,脚下是雄壮的宽阔黄河,头顶是如洗过的蓝天,耳畔则是熟稔至极的河风,自尊心与豪迈感会相互感应相互刺激从而成倍放大。冲锋陷阵,舍我其谁!有人说这是传统的力量,也有人说这是军人特有的粗犷与尊严。“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时此刻具体到了一条河,具体到了一座即将横河而起的浮桥。
快速抵近,小心靠拢,迅速连接,训练有素的指战员把技能与经验发挥到了极致,一系列的动作几乎一气呵成,一连串闪转腾挪让人眼花缭乱,当最后一个闭塞门桥成功合拢,一座几百米的浮桥把河面变成了陆地。随着象征胜利信号弹的再次腾空而起,当各式装备从浮桥上鱼贯而过时,“踏平黄河浪,架通胜利桥”由宣言变成了现实。这当然是胜利之桥,也是舟桥兵的荣光之路。汗水从官兵脸上淌过,骄傲则从心底升起。被阻挡了去路的黄河心有不甘地使劲拍打着舟身,卷动一尺多高的浪花,那声音与其说是无奈地叹息,倒不如说是为战士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
黄河上激情飞扬,河岸边的另一场战斗却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同步进行着,不过这里的“硝烟味”要浓的多——炊事大比武。也许是大家的目光都被波澜壮阔的河面吸引,很少有人关心这里的节奏。与战斗员不同,炊事员要在岸上升火,并且要尽量选择隐藏的场地,毕竟,这也是演习的一部分。炊事兵选址设灶、抱薪取火、煎炒烹炸,忙的甚至都无暇向河面上看一眼。由于环境和工作原因,他们的汗水甚至比河面上的战士流的更多。
当浮桥上的官兵喊着响亮的口号列队依次下桥时,辛弃疾那首雄壮的《破阵子》至此进入高潮。不禁感叹,“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如此的贴切;不禁感慨,沙场点兵又何止是在秋季。
由于部队换防,当年的训练场如今已经不复使用。高高的河岸上用来防洪防讯的石头垛码的四四方方整整齐齐,一座座连起来如坚固的堡垒,它们雕像般固执地守望着这里。看的出来,我们离开后,黄河虽然有些寂寞,但并不荒芜。这里不是旅游景点,能到这里来大多是专程到这里来寻梦的舟桥团老兵。在某一个地方,他们会停下来,或无语凝望,或指着奔流地黄河兴奋地谈论。我想,那一刻那一幕应该是唤起了他们心中关于自己关于舟桥兵的难忘往事吧。他们都知道,这里当年发生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