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淑芳的头像

姚淑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30
分享

夜幕下看露天电影

改革开放的大潮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从南到北给祖国大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标性建筑比比皆是;成片的住宅新楼如雨后春笋;三环,五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遍布全国四面八方…

改革开放将许多人卷入大潮之中,让亿万人改变了命运,得到了改革的红利。

二十年前,我家购买了新房,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

往日在野外,住的是农家烟熏火燎的草坯房,是爬满毒虫的储草棚;后来住的是狭窄拥挤的单位公房…

如今,竟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自家产权房。这种新旧对比,今昔差异,感觉幌若在梦里!自豪感油然而生,难以言表。

住进了新房,老伴儿迫不及待的抱回来他心怡己久的大彩电。电视占据了一面墙,愉悦在房间里迴荡。

大彩电里的蓝天白云,绿野农田,花草树木,大海高山…与我们在野外相伴的光秃秃的山岭,风刮行人跑的荒漠,形成了极大反差。

常言道:不吃苦中苦,哪得甜上甜!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是不辞劳苦的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

在靓丽逼真的大彩电面前,老伴儿一坐下就不想动了。任人如何拉扯,他依然目不转睛,与电视一同喜怒哀乐…一副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面孔。

好看的电视画面,紧张的故事情节,把人与外界隔绝。其结果是:他的肚子渐大,血压渐高,腰背更驼,视力更差。后来又有了电脑,手机助力,其形象令人陌生…我常常自问:是什么让老伴儿脱胎换骨?

孩子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导:别光坐着了,出门走走好吗?老爸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去,太累!

假期里,读大学的外孙拉着姥爺的手说:陪您去看电影好吗?姥爺回答:现在的电影没看头!孩子们急了:你想看什么样子的电影呢?老伴儿脱口而出:爱看老电影,老故事!

提起老电影,我的思绪飞回四十多年前。飞到钻机隆隆,田野广袤无垠,苗麦青青,小溪流水的野外工地,踏勘现场…

十几年野外地质工作,正是孩子们成长的岁月。老大去往东北老家试读,小妹只有二岁。那是难忘的一九七九年,那一年我们是在分队部整理资料度过的。

百十人的分队,如同小小的麻雀一一机构俱全,只是没有托儿所。几家的孩子,好似放养的小羊,各找其乐。

在分队部上班,住在附近农户闲置的二间小西屋里,夏日的酷暑难耐令人记忆犹新。

由于村里无水无电,下班后孩子们不想回家,仍要在队部结伴玩耍。

当时的人民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三秋大忙以后,电影队下到村里放电影。正片之前先放一些农业科普知识,深受乡亲们欢迎!

队部里消息灵通的青工,每天晚饭后报告:周边村庄哪里有电影。

我和老伴,孩子们都爱看电影,喜欢音乐…野外工作单调的生活,贫乏的文化娱乐,使得人们内心好似久旱的小草,期盼着甘露降霖。

只要听说十里八乡有电影,我们便各骑一辆自行车,各带一个女儿,拿上御寒的小棉被,与同事们一道,浩浩荡荡向着目的地进发…

自行车队沿着公路,村路疾驶:在飒爽的秋风中,迎着夕阳美丽的落日,沐浴着飘逸的落日余晖,欣赏那沿途直冲云霄的袅袅炊烟…

公路上没有机动车辆,只有树干上画着大眼睛的白杨树,急速向后退去…

露天电影院设在村中的场院里。秋收后的场院:平坦得如柏油马路,洁净得如自家炕头。在场院里扯上一块大白布,便成了露天电影院。

晚饭后的乡亲们,三五成群向场院汇聚。乐天的孩子们撒欢儿的跑来跑去…乡下看电影的日子,如同过年般喜庆,欢乐,热闹!

听到电影机放出了开始曲,人们便各就各位,说话变成了慢声细语。

我们的二个女儿先是坐在自行车上看,爸妈站在身傍守护。开始时眼睛都瞪得大大的,随着天色转暗,孩子们便开始打哈欠,东倒西歪…赶紧把她们抱下来,揽在怀里坐马扎看,孩子们身上盖着小棉被,横在爸,妈腿上睡得安稳香甜。

有时候看电影的人多,我们便到银幕背面,一样看得十分投入。

当时的露天电影放的全是老片子: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有的影片一年看好几次哈哈…

经久不衰的老电影,孩子们百看不厌;村里的老人也喜欢耳熟能详的老电影,感觉亲切易懂。

老片儿里的插曲,成了人们哼唱的乐趣。孩子们则模仿电影中的台词:嘠小子;潘冬子;鬼子进村了;李向阳来了!像演活报剧似的热闹!

一年又一年,孩子们在观看露天电影中长大,老电影给她们的童年生活,涂上了美丽色彩。当时四岁的二女儿,依稀记得坐在爸爸的腿上看枪战片的情景…

一九七九年的冬天不冷。我们在冬日里的星光下,与眨着眼睛的星星一道观看喜闻乐见的老电影。

如今,我们这一代已经到了耳聋眼花的年纪。我们是新中国建立后的莘莘学子,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强大的历程。

回想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好似空空如也,。只有看看老电影,才能在那轰轰烈烈的电影故事中,找回过往的精彩,找到曾经创造出来的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