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成龙的头像

方成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9
分享

在人间烟火中寻觅意趣

散文:在人间烟火中寻觅意趣

——读汪曾祺作品有感

方成龙

今年35日,是江苏高邮人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虽然新型肺炎疫魔飘飘然,但挡不住家乡人的情怀与企盼,人们在做好各方预防的前提下,围绕他的美文书籍和褶皱般的人生举办了征文、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追述先生的点点滴滴和他作品的艺术魅力,给这个特殊的春天添加了丝丝绵绵的文化气息。

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的汪曾祺先生生于192035日,卒于1997516日,距今他淡出人世间二十多年了,而他却似乎越来越“活络”起来了,他的作品一版再版,人们说是越来越耐看,“汪迷”也越来越多广,这在近现代文坛上也是少有的奇葩景观。

捧读思忖他的作品,追寻“耐看”的缘由,我认为他的作品散发出平凡生活的真美与体悟,蕴含着草木人间朴素遵循而又真切普惠的人生哲理,所表达的以及给予他人教益启迪的是要从淡淡烟火中寻觅快乐意趣,而这也正契合了当今高速前行而又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所期冀的一种恬然生活的追求。

郎朗人世间熙熙攘攘,缠缠絮絮,飞飞飘飘,生在其中风雨兼程,碎碎点点,匆匆碌碌,既有浪静扬帆,顺风顺水,上上下下,也遇风雨寒霜,起伏浪荡,逆水挫折,这都是人世间常态,也是人生际遇,以什么样的心境去正视面对?决定着人生的态度状态,也左右着人生的生活质量品味。汪曾祺先生就是把自己的这种人生际遇体验与感悟理会融入笔端,化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来给人心灵熨烫慰藉。

在他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都是精心布局,刻画细腻,传神活现,但通观所塑造的人物,都充满了人间人性之爱,充满了追求生活的快意与珍爱,既使这些人物所处于逆境或者在艰苦困难环境中,也保持着这种平凡烟火人性的趣味。《受戒》中所描述的明海和英子一对少年男女,面对在那个年代只有为苦难所迫才去遁入佛门,才把头上烫出戒疤这一残酷现实,没有表现出愁眉苦脸,没有表现大悲痛苦,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原始快意。他在小说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她一看,和尚真在那里“散戒”,在城墙根底下的荒地里。一个一个,穿了新海青,光光的头皮上都有八个黑点子,——这黑疤掉了,才会露出白白的、圆圆的、‘戒疤’。和尚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兴。她一眼就看见了明子。隔着一条护城河,就喊他:‘明子!’‘小英子!’‘你受了戒啦?’‘受了。’‘'疼吗?’‘疼。’‘现在还疼吗?’‘现在疼过去了。’”在这样的语境氛围里,表现的天真心里,所揭示的是本源的生活快意心曲。在小说《故里三陈》中,所描述的陈小手、陈四、陈泥鳅三人的性格、生计和命运不同,但归宿都是那个年代自然的状态反应,没有苦楚的意境与痛惜,没有悲凉的切骨。陈小手被团长从背后一枪打死了,是在喝了团长的酒揣了所赏的二十元现大洋后,死的不知不觉。瓦匠陈四因擅长踩高跷表演“向大人”而一时红极,但因一阵雷暴雨摔倒耽误了表演,被乔三爷抽了嘴巴罚了跪,气得大病一场从此不在踩高跷,还干起了瓦匠,淹没在平凡间。水手陈泥鳅靠水上救人生计,也讨价还价,也有不收钱的时候,最后抱着陈五奶奶的儿子与陈五奶奶一同跑了,过上另一种生活。三个人物不同的命运结局,但同样的原味生活生态,不苦楚不让人悲催含泪,给人启迪的是人世间的素面生活与教益。

在汪曾祺先生泱泱散文篇什中,所透视出的人间烟火滋味更加浓郁。《跑警报》是其中的极具典型的代表作。面对日本飞机的轰炸,他描述的是人们依然生活在淡定之中,该干啥还干啥,他借势用石子碎片拼凑在防空洞口的对联来表述这一心境,一幅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幅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特别在文章最后,他又写道:“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从而令其文章意义价值得以延展升华,同时也表现了作家的一种至上的生存态度与法则。散文《对口》《疟疾》《牙疼》,从另一个层面也表现了汪曾祺先生的生活超脱与追寻,面对着身遇三种疾病,他始终带着笑意去应对。《对口》中“衔了一颗蜜枣就接受了手术”,《疟疾》中“带病喝了一肚子蛋花汤进考场”,《牙疼》中“假牙吗,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这样的率然表述生活简单味是一种情怀,也是人世间对恬然生活的企盼。散文名篇《随遇而安》是最能表现作者生活遵循的,他爱开篇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家平淡了。”把“伤痕”化为淡然的记忆,化为绕不开的人生际遇,从而使作品内涵得以丰富,作品体裁得以本质突破,这在那个年代一片“伤痕文学”中别具一格,也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安逸一种心态一种价值一种力量。

散文是写“我”的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是“表现自我”的抒情与言志。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所表达的人间烟火意趣境界,养育为一种个性的文体美感,文理中散发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既有来自于自身山峦褶皱般的生活历程,来自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践行,也是对生活规律的思考理悟,并把这些思考理悟的情愫凝聚在笔端,修炼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取向,一直别意文脉,希冀更多的人从中吸纳借鉴惠及,过上更美妙的更恬静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也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向与时代生活的节拍,是当今人们所祈求渴望的一种生活福流,一种精神态度,一种存在状态,因而决定了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更加“耐看”、更加红红火火。

对汪曾祺先生和他的作品辨析认知,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评价道:“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我想,这或许是对汪曾祺先生作品为什么始终充满人间烟火滋味而又真善美的最好注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