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龙
散文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广义上的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狭义上的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随笔、杂文等都属于散文体裁。它们就像一个家庭的父母儿女,同根同源,但表现有异。如果说散文是易于让人接受的谦谦君子,那么随笔就是讨人喜欢的绅士,杂文则是使人心潮澎湃的斗士。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除了诗歌、小说、戏剧之外,其余文学体裁都可以说是散文。随着写作学科的不断发展,通讯、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从散文类别中细分出去自立门户,随笔、杂文却依然留存于散文体裁之中,与通讯或者报告文学等和散文的关系相比,相对紧密。其实,给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划定体裁,很不科学。文学的主要作用是表达和传播,“量体裁衣”或者“见卵求鸡”,会让文学创作受到很多限制,从而束缚创作者。
散文以“散”为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经历到历史事件,从情感表达到物事描述,从地理风貌到人文情怀,凡是能够记录叙述、表达传播、抒发情感,皆可成文,令人如沐春风。
随笔有“随”的特色。它同样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侧重随便、随手、随心。轻松、自由、灵活,随心所欲,不受拘束是其主要特点。它如山中溪水,遇阻绕行,通则畅泻。作者随意,读者舒心。
杂文的“杂”,其实是题材的无所不包。只要选择好了题材,“杂”就变成了“专一”,转换成了“砸”的尖锐。它抓住某一方面、某一点线,或幽默或讽刺,夹枪使棒,尽力抨击,使所抨对象无处可遁,令读者拍手叫好。
散文强调情感表达和故事讲述,它通过优美耐读的语言,描叙贴近生活的真实,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心灵慰藉,激发读者思考,给予读者启迪;随笔内容倾向个人化,从生活感悟到读书心得,从一花一草到世界宇宙,通过随意漫谈的方式,融入个人思想,输出精炼知识,从个人视角,传达对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不同体验和洞察;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政论和文艺兼而有之。它通过形象化的方法,对具体事例进行剖析,用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实际更侧重议论的手法,阐发某个或者某方面的深刻道理。
散文和随笔及杂文都具有启迪读者思想的效果,但散文更多的是给人美的享受,温婉平和,意蕴悠长;随笔犹如春风化雨,让人回味无穷;杂文使人荡气回肠,意气风发。
如果再用水来形容,散文是大浪淘沙,胸怀广阔,无处不达,既滔滔汹涌,又进退自如,散得开收得快。读者从字里行间领悟感受到作者隐藏的思想感情;随笔是海上行舟,恣意随性,鱼虾龙鳖日月星辰皆可入目,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吟风弄月说古道今。看似闲适的谈天说地,却包罗万象,让人从中受益无穷;杂文却是水中冲浪,专捡波峰浪谷冲撞,愈惊险愈刺激。随着作者的思路去进行思想探险,读者必定经历一番精神洗礼,对某种现象或者某个领域有独到认识。
散文和随笔及杂文,有斩不断的血缘关系,但“从小是兄弟,长大各乡里”的性格分蘖,让它们在文学天地中各领风骚。
要达到不同的表达目的,肯定就会对材料有所选择。
散文多是描写与己有关的真实事件和情感,即使虚构,也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想象。散文强调的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度探索,选择的事和情,自然与个人紧密相关;随笔是作者对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它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作者把随时看到或者想到的某种观点、感想告诉他人,这样的随意性,给读者带来启迪;杂文专门就某事、某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进行批评、讽刺,表达强烈的个人意愿,它寻找的材料独特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对其进行犀利的抨击,可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是散文和随笔及杂文写作的共同点,但因为表达结果的不同,散文和随笔及杂文选择材料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真实、典型,基本都是以第一人称为主的真人真事,这是散文能够感人的直接基础。散文注重多角度选材,善于利用许多由此及彼、内外相连、相互印证的材料,集中突出中心思想,表达主题。
随笔则不一定像散文那样“构思周详”,“周密计划”,用看似随口而出的语言,对“随意”看到或想到的人和事、景与情,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受拘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一笔到底,潇洒自如。
杂文选材往往不是很宽泛,因为“就事论事”“目的性强”,多以批评、议论甚至是攻击的手段,论证自己的态度观点,所以评论说理为主,选择的材料都是用来佐证和分辨,所以所用材料更加具有代表性。
与散文和随笔相比,杂文选用的材料,无一例外,都不可虚假。即使合理的假设和想象,也要有充足的现实依据和合乎情理的基础。否认,杂文最后论证的结果就会有经不起推敲甚至自相矛盾的“不攻自破”。
散文重在创造意境和情感抒发,是理性的优美表达;随笔释放个人情感、输出思想结晶,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现;杂文对社会现实中的某点某面进行评判批驳,有“义愤填膺”的激愤情绪。
散文具有愉悦、提振读者心情的效果,随笔是给读者灌输某方面的见识,杂文则是促使读者从平静中惊醒。因而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随笔的篇幅最好不要太长,杂文的篇幅更不能长。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不仅展示生活的美好,使人向往;同时也揭露生活的丑恶,让人警醒。散文像一壶老酒,让人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深入;随笔像一碟肉干,让人嚼着嚼着口舌生香,精神倍增;杂文像一盘辣椒,让人尝一点立即警醒,咂舌之余感到后怕。
既然有如此区别明显的创作目的,选择材料不同就顺理成章。
随笔及杂文脱胎于散文。散文这位“母亲”,不管后来是被划分为随笔及杂文的“兄弟姊妹”,还是与其分别组合的“伙伴”,随笔及杂文依然脱离不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母性。
散文重在创造意境,叙述和抒情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展现文学美感的主要方式。它的语言美感、情绪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由内而外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不管是展示生活美好,还是揭露人性丑恶,散文都是用真实、真情、真心感动人,打动读者,让读者共情、共鸣。
随笔是作者给读者传输某种观点或者情感,它最接近散文与读者的“共情、共鸣”,常常与散文组合为“散文随笔”。随笔语言叙述更随意、自由、灵活,它不像散文那样,要具备一定逻辑思维,也不一定像散文那样受行文结构约束,但比散文更具有知识性、社会性和思想性,让读者获取某方面的“定向”收获。
杂文比随笔更具有让读者接受某个观点的“强制性”。它想达到目的的愿望更强烈,而且更急切地想迫使读者同意并改变从前的想法,从而采纳作者的观点。杂文不一定像散文那样让人感动,也不像随笔那样使人感到温暖,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不可争辩的事实使读者看到真相,用近乎峻厉的语气、严肃的说教,“逼迫”读者震惊、愤怒之后,不得不接受作者的观点,有点咄咄逼人。
杂文多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为主,针对其中的不公平甚至黑暗而进行攻击、反抗、批评,发出呐喊、呼吁、规劝,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杂文从嘲讽到反对,腔调多有不满,叙述为辅,主要以议论为主;随笔和散文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叙述为主,重抒情,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性。
散文侧重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叙述来吸引读者,是个人情感的真实传递;随笔惯用多种修辞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情感,捕捉乍现灵光,然后形成一定思想与观点并传播出去;杂文注重修辞与思辨,常用意向法、典故法,并借用通俗易懂的掌故俚语来传达作者的观点。
散文和随笔及杂文的表达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遵循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即文章要有具体而明晰的中心思想。相对来说,杂文“意有所指”尤其明显,随笔则较为淡化。
“杂文是投枪、是匕首”,它的着力点自然更集中;散文“形散神聚”,不像杂文那样重说理而篇重于抒情,也没有随笔那样“自由散漫”,传递给读者更多阅读享受,更没有随笔那样的“无私奉献”,让读者获取更多知识与思想;随笔的“随性”不是随随便便的东拉西扯,看似形式的散乱,但亦有内在的思维逻辑。它只是作者随时想到、随时记下的感慨和灵感,要么是传达深刻的思想,启人心智,引人深思;要么是传播专业的知识,寓教于乐,美美与共。
随笔的“随”是时间、内容的随意,但更重要的是有感而发。没有思考、没有闪光点的“随笔”,只是一种零碎的记录;杂文的“杂”是对所有不公平的谴责,据理力争的当头一击;散文的“散”其实是广而博的铺垫,为抒情打下坚实基础。
随笔“小中见趣”,杂文“小中见大”;散文“小中见情”。
如果从思想启蒙角度来论,随笔和杂文都重说理、有个性,说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称“杂文随笔”似乎也不为过;如果从情理分析来说,随笔是冷静客观的“讲理”,散文是热烈奔放的“抒情”。随笔增人智慧,散文净化灵魂,随笔与散文更适合组合在一起,“散文随笔”可以大行其道;如果从揭批人性陋习来看,杂文鞭辟入里,散文惩恶扬善,二者性格同属,再组合就不大合适。
虽然如此,散文和随笔及杂文同宗同脉,它们的共同之处远远高于其他文学体裁。
散文娓娓道来,随笔迤逦而行,杂文冲锋陷阵。散文和随笔及杂文自由闲适或者语言犀利的语言表达背后,不但积极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深化了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理解。这就是它们的同而有异。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最近有一种紧抓时事热点、颇接地气、观点明确,同时兼具随笔、杂文性质的“新闻类公文”,正在崛起。其中比较令人瞩目的有《浙江宣传》和《天府新视界》。它们不但具有杂文的“尖锐”、随笔的“随性”,还有新闻的“及时”、公文的“规范”,当然也有散文的“悦目”。各种文学体裁的延伸,正在适应时代需要;各种文学体裁的细分,依然脱离不了散文广义与狭义的巢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