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龙
四川作家杨斯华工作、生活在彭州,视彭州为故乡。他对彭州的历史了解颇深,又先后出版长篇小说《阴桥》《奔跑的岁月》,由他来复苏在彭州(原彭县)落户规模最大的三线建设项目“锦江厂”37年的起航、辉煌、转折、衰落历史,揭开湮没在时代记忆里那些承载苦乐年华的凡尘往事,揭示一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各阶层对人性的不同思考,以及他们意蕴深长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恰到好处。
杨斯华这部数十万字的皇皇巨著《锦江岁月》,真实生动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落户彭县(今彭州市)的三线建设项目“锦江农业机械厂”,又叫“锦江油泵油嘴厂”(简称“锦江厂”),从创建,到生产,再至巅峰,随着时代转变,最后衰落的历史。围绕锦江厂建设、辉煌,转型,直到被时代大潮湮没,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善恶,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而争夺的种种肮脏丑恶,被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年轻的共和国建立不久,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为消灭当时以科技、军事逞强世界的美苏等国对我国的不轨企图,国家发出将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山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作为三线,大力发展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燃料动力与农业、轻工业,以及军工企业在“靠山、分散、隐蔽”指导思想下,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彭州作为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而且距离省城成都不远的先天优势,自然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由上海柴油机厂和无锡柴油机厂等工厂支持,以张汉林、李根华、余海江、朱向荣等为主人公开创的锦江厂开始从无到有,锦江人在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历史上,用血泪悲欢谱写了属于他们的时代之歌。
原上海柴油机厂办公室主任张汉林,被任命为在四川彭县建设的锦江厂厂长。虽然家有爱妻和五个孩子,但舍身为国分忧、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驱使他接到任命,便积极准备,迅速奔赴四川。与之相反的是,被任命为锦江厂书记的原上海柴油机厂技校校长朱向荣,却怕吃苦怕受累,屡屡寻找借口,迟迟拖延,不愿离开上海。
正是因为有了书记厂长不同时间赴任,为后来以朱张为代表的两派冲突埋下了伏笔。
冲锋在前的张汉林,发现上级单位八机部替锦江厂选择的建厂地址,存在着极大风险。为了国家利益,他毅然顶着巨大压力,数次赴京呼吁重新选址。处于内乱年代的混乱秩序和人们不正常的思维习惯,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屡经周折,终于才得到上级同意放弃原来预案。但重新选择的厂址,经过一番费心劳神,已经做好“三通一平”基础工程,依然发现并不适合建厂。
锦江人在焦急中等待,在等待中失望,又在失望中继续等待新的希望。不断的试错代价,带来的是人心浮动、人性向恶。
艰苦的生活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让怨气不断充斥、扩大,死亡威胁着远方来的待建工人。
先是造反派深夜持枪抓人,逃跑的青年中枪流血;接着是演唱《梁祝》的女青年易华蓉,竟然因为恋爱不顺而吃了安眠药;再是不到一岁的小梅岭因为吃花生被呛死。权力争夺让人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愚昧和落后更可以致人于死命。
建设锦江厂的时候,国家正处在特殊历史时期。“先生产后生活”“边基建边生产”的口号,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厂址几次三番变更,本就够折磨人,书记朱向荣狭隘、自私,不断给基地带来负面效应。他对自己在部队是“正团级”,但到了地方只做了个科级的厂办公室副主任怨念深重。搞政工出身的他,暗忖时机成熟,自认为打前站的张汉林等人,消除了筹建锦江厂前期艰难,已经给他铺平了道路,自己一去就可以大权在握,这才走马上任。
“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修反争时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同仇敌忾、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流。但“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口号之下,却缠绕着派性斗争。朱向荣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与他沆瀣一气的厂长余海江,更加老奸巨猾。在余的默许下,张汉林被剥夺了职务,而且在身体状况极端不好的情况下,还被强逼去车间劳动,最后失去手指;青年骨干吴剑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办学习班,最后被逼跳楼身亡。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深夜抢险的杜怀中舍身忘死,为建设锦江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表面热火朝天的锦江厂,却暗流涌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是“其乐无穷”。人们在艰苦环境中抓革命促生产,为国家前途和命运“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不但要冒着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忍受现实环境的艰辛,还要承受政治斗争的风险,顶受人与人之间衍生出来的血雨腥风。苦乐年华里的凡尘往事,承载的是共和国曾经难忘的历史。
内乱时期明争暗斗,人与人之间你死我活。在杨斯华笔下,拂去历史尘土的“锦江岁月”,犹如一幅幅蘸着鲜红液体刻画的照片,各色人等悲婉哀切的故事,让人看得心惊胆颤,不时潸然泪下。
不管是三易厂址、技术攻坚决定锦江厂命运的大事件,还是李根华、何云祥这样见风使舵的“明哲保身”,以及作为配角出现的小人物叶亚玲、刘和平等的卑微挣扎,都体现了大时代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人性在善恶交织中的复杂多变。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也是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列强欺凌的象征。一致对外的民族团结精神,使中华儿女爆发出巨大能量。锦江厂生产的虽然是与农业紧密相关的柴油机配件油泵油嘴,但在战时也可以转化为战备物质。不可否认的是,参与锦江厂建设,就是为国家前途命运分忧解愁。人们相互争斗的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善恶,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性撕裂的畸形结痂。
《锦江岁月》的男主角张汉林,无私无畏、智慧勤奋,他代表的是正义与光荣。可以说,无论是在三线建设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还是在中华民族过往或者将来的历史上,张汉林都代表着妥妥的正能量。不过,他身上也有一般人具备的抱怨、算计,甚至还有击倒对手的暗自窃喜等人格缺陷。在另外一个男主角余海江身上,更有阴阳两面的典型结合。余海江和朱向荣结为一派,暗中共进退,但他实实在在关心工人疾苦,同时更愿意时时身先士卒,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李根华、何云祥是生活在世俗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智慧,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既不能逆时代潮流,尽量为国家多做有益的事,但自己也不能吃任何亏,自保成为护身盔甲。所以,书记朱向荣把他们当成“工具”对付张汉林等人,他们立即意识到其中蕴藏着极大风险,便费尽心机退避三舍。自然,他们也有良心发现和做人的道德底线。
刘和平追求叶亚玲不成,想到了通过造谣污蔑,彻底击垮“情敌”吴剑祥。这样的恶念,是人的劣根性无限膨胀的结果;面对心爱的人和渴望的爱情,女青年易华蓉选择了自杀,叶亚玲选择了逃避。结果迥然不同:易华蓉的殉情换来的是爱人曹建洪的绝情,叶亚玲的软弱退让给了男友吴剑祥致命一击。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人性纠葛中,作家杨斯华真实、坦诚再现历史,不是一味顺从巧饰,而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人性本来极其复杂,善恶从来都是相互交织,没有不黑即白,也没有不白即黑的泾渭分明。有缺陷的人物其实更符合生活真实,不完美才能更完美。
即使朱向荣这样自私自利的“恶人”,也不只是在拉帮结派上苦下功夫。他在对付工宣队时态度强硬,对上海工人程凤人争取工资时想方设法,也看重集体荣誉。这样的人个人欲望强烈,却在历史潮流面前不敢、更不能螳螂挡车。他们可以在为人处事上毫无顾忌,为个人争取利益不择手段,却不愿公开抛弃个人尊严,也不会站在国家利益的对立面,公然干出丧尽天良的事情。这些打破以往“一是一,二是二”常规的创作,让人物更加丰满,使作品更加接地气,作品所要表达和传播的思想让读者更容易感知与接受。
《锦江岁月》全方位记录了一个时代。锦江厂不但真实地在彭州存在了37年,而且她的痕迹至今尚存。“锦江精神”不但是锦江人在建厂、生产时期为国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卓越贡献,更是在当时以及后世,给中华民族留下的自强不息和奋斗激励精神。
历史选择彭州成为三线建设项目的承接地,大山深处的偏远落后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时代不能湮没“三线精神”。原国家“三线办”主任王春才同志曾经说“机器不转了,人在转;工厂不在了,精神还在。”当年三线建设者们留下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廉洁自律、团结合作”的“三献”精神,时至今日,还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时代性、教育性、启迪性。“锦江厂”将来可能会慢慢消失,但“锦江精神”始终不能忘记。
《锦江岁月》中的事件,都是在真实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渲染;《锦江岁月》中的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虽然情节可能虚构,但故事曾经发生。而且,《锦江岁月》中人物的思想、个性,更具有代表性,是凝聚一个时代的聚焦之作,是发人深省的人性探索之作。
《锦江岁月》通过描写“阶级斗争”“派性互斗”,深入揭示人性深处的陋习,从而把锦江厂的前世今生一一细叙出来。特别是作品中巧妙穿插“全国人民喜迎芒果”等故事,顿使时代感凸显,让读者不但重温那段渐行渐远的时代记忆,而且促使深刻的人性思考,引导人们独立思想,牢记历史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这是作家杨斯华独辟蹊径的写作技巧,也让作品更加别具一格。
在这部涉及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达37年的长篇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始有终,而且故事情节巧妙穿插。每个人物都展示出了属于自己的“锦江岁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历史故事化,把故事人物化,把人物细节化。人物细节化带来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在故事中得以传播。本部作品故事架构清晰明朗,主题鲜明,情节流畅连贯,人物个性独特。这是一位成熟作家具有的高超写作技巧和深厚写作功底使然。
虽然锦江厂最终被历史大潮湮没,但她留下的精神可以依托历史遗迹再次呈现。记忆与现实毫无违和感地契合,在于思想贯穿的始终连续。作家的名字可以不被读者记住,但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一定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正如每一座孤岛都被深海拥抱,每一颗星星都与银河相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凸出人物别具特色的思想,才能独树一帜,让读者愿意读,使受众能受益。
《锦江岁月》中每个人“支内”动机不尽相同,但报国情怀却绝对占据主流。理解他们,就是理解共和国的历史;宽容他们,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包容。
开篇张汉林研究地图,带领一帮有志青年奔赴四川彭县创建锦江厂;结束时张汉林与世长辞,标志着一代人的奋斗最终落下帷幕。个人虽然不能代表时代,但个人在时代中表现出来的悲欣交集,个人受时代潮流影响衍生出不同的人生命运,令人唏嘘。这部《锦江岁月》,是给以张汉林为代表的锦江人树立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给共和国那段历史作出的一个总结。
这座用文字树立的丰碑,人物性格可以更加鲜明,人物特征可以更加生动,故事情节可以更加跌宕起伏,感情思维可以更加深入生动。
比如张汉林,热爱事业可以再纯洁一些;余海江蛇鼠两端可以再明显一些;朱向荣阴险狡诈可以隐藏得更深……也就是说,他们在政治斗争时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平常人的尔虞我诈,应该比普通人更复杂和深刻。正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不仅有外敌入侵带来的杀伐,也有内部相互争夺的倾轧。
本书中涉及死亡的情节,都恰到好处。若能再加渲染,将人物背后的故事再展开一些,更加突出悲情,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更能引起读者共情。比如小梅岭的死,表现的是锦江人当时生存之艰;易华蓉之死,凸显的是愚昧和懵懂;杜怀中的死,更应该放大。他不但是一代人的精神楷模,更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吴剑祥的死,可以再表现得惨烈一些。这是时代强加给他们那代人的痛;张汉林死后人们对他的追忆,可以再隆重和深刻。特别是余海江和朱向荣,更应该去他的坟头沉思、反省。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总结,就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把政治斗争隐藏在个人感情里面,也许更加具有震撼力。
另外,本书中的女性众多,爱情故事却显得略为有些单薄。男女之间的感情,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情爱。高韵琴这位女性,就应该再“活泼”一点。作者应该写出她的漂亮,然后把她与张汉林、余海江、朱向荣,甚至那帮在工地、工厂之间不断游走的男性牵扯上关系。
当然,在《锦江岁月》这样一部记录时代正剧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中,应该坚决杜绝性爱和畸恋等不正常的感情,但人性中正常的吸引、爱慕,在道德约束下的敬畏,懂得自我控制欲望,更显得珍贵和值得敬重。在国人生活态度最严肃的时代,人物的个人感情表达确实内敛。杨斯华这部《锦江岁月》,更应该是存档史料,所以少些风花雪月也就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