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
千古悲壮困牛山
郑伦亮
一
从铜仁市内到石阡龙塘镇,再到困牛山,驱车也仅两三小时的路程;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灿烂的精神之光,深深吸引后人前往追寻缅怀。在铜仁工作的日子,自己却一直翘首以盼,期待能实地感怀红军长征在贵州黔东大地这段无比悲壮的史诗……
二
铜仁,石阡,困牛山。这里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谷底,清澈的黑滩河水轻绕依偎。听当地人说,通往山里的小道仅有一个路口,放牛可以不用看管,牛也走不出去,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名“困牛山”。
初秋,暖阳温情铺洒山峦,耳畔晨风徐徐。置身冲岭,远望,当年红军集体跳崖的虎井沟,绝壁峭崖处,如今已是苍葱林丛掩映,峡谷底处潺潺水流,声声入耳,一派空幽绝美。解说员动情讲述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这段历史,声情并茂,随风飘荡在寂静的山岭,倏而,把我们带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岁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踏上了西征作战的漫漫征途,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四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0月7日,进入贵州铜仁石阡县甘溪,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红18师52团接到全力掩护军团主力冲出重围的命令后,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实施战略转移断后,紧紧拖住敌军和地方民团,将大部分围堵之敌,引到与主力南撤突围的西侧——川岩坝困牛山。10月16日,坚守困牛山的红军与敌军展开鏖战,在顽强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中,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弹尽粮绝之际,红军被一步步逼到困牛山虎井沟悬崖边,面对被敌人胁迫在前的群众不受误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最后,毅然集体纵身跳崖……
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任何战事随意可用“悲壮”来表达的。于我看来,把人或事物置于历史纵横交错中审视衡量,于一种撼天动地、惊心动魄间,萌生抑制不住无比悲痛的壮烈之情,这方可称得上“千古悲壮”。在黔东武陵山区,红军在困牛山这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中集体跳崖,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完全可堪称“千古壮举”!
三
和风拂面,松柏低吟。站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间,我一直在想,随着红六军团长途西征,挺进湘黔,这些值得敬仰的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最大也不过三十几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猛烈攻击,当时心里曾想到过眼前的恐惧和害怕吗?究竟,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们,面对敌人步步逼近、身陷绝境时仍殊死决斗,即使战败也决不落入敌人手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砸毁手里的枪,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困牛山激战当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下午,持续猛烈的激战过后,枪炮声稀落,大山渐渐沉静下来。傍晚时分,连绵坡岭残阳似血,秋叶萧瑟,飞鸟哀鸣,山上山下一派荒芜凋零,“清萧孤岭生寒意,村落秋怜满悲情”。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夜色来临,悄悄出来安埋遗骨,收藏山上遗物,收留幸存的红军战士。当时,红军指战员纵身跳下悬崖,有的被崖边树藤刺蓬阻挡,幸存下来也已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搭救。困牛山战斗中,年仅16岁的陈世荣,纵身跳崖被藤条树蔓缠住而得以幸存。他的儿子陈德昌在回忆中说:“父亲被藤索缠住,悬在半腰陡壁,等敌人走了,民团撤了,天亮后他才顺着河沟爬出来,当时沟里淌的都是血……”红军纵身跳崖,困牛山下黑滩河岸边,满是红军战士的遗物遗骸,“跳崖牺牲的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意指“一群群”),惨不忍睹。村民在收埋尸骨时,在山隅坡坎处看见一具红军遗体,轻轻挪移,发现腰间的水壶、皮带等物,水壶上依晰辨识有“田海清”字样,壶釉早已磨损脱落。村民用稻草就地安埋遗体,留下了这个水壶。如今,田海清的坟茔和困牛山的红军坟,静静躺在青山陪伴下坡岭密林间……
每逢清明、重阳节,方圆十几里地的村民纷纷自发而来,祭拜长眠这里的烈士,缅怀心中的无名英雄,寄托心中的哀思。他们在红军坟前、在纵身跳崖处,摆上米酒、粑粑、菜肴,点烛焚香烧纸,虔诚磕头作揖,崖边河岸魂幡飘舞、青烟袅绕,崖坎路边焚烧香纸的泥尘石块,常年累月烟熏烛浸,已是团团漆黑、烟迹斑斑……陈世荣在世时,每年,都要来到战友们纵身跳崖的地方,给战友倒满酒水,深情凝望眼前的那座山,回想起当年战斗的场景,默哀独语。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每年仍不忘前来祭拜凭吊……“逢年过节给在这儿牺牲的红军贡道菜、敬杯酒、上炷香、烧刀纸,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对得住良心。”在川岩坝,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对英雄的祭奠敬仰,成了村里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风气习俗,已深深融入了一种平常生活当中,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没有中断过。
四
参观完困牛山战斗遗址,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英雄有了归宿,后人有了祭奠之所。纪念碑由红六军团军旗、困牛山型构成,军旗与山形互为一体。萧克将军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遒劲浑厚,耀眼醒目。秋意暖融,澄净的蓝天白云下、青山苍翠环抱间,丰碑,军旗,山形一派巍然耸立!老红军老将军写下的“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题词,紧紧簇拥丰碑正前端,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这段悲壮史实,抒发对英烈的无限敬缅之情。
青山不语,浩气长存。面对高耸的纪念碑,面对丛林的先烈忠魂,我们深深地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困牛山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是红52团一名年轻的司号员,他曾说过,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了战斗而勇于牺牲……军号是激发斗志的有力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会奋勇冲锋、英勇杀敌。88年前,伴随军号声声响起,这支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不是为冲锋,不是为了胜利,而是满怀一种绝不怕死,在生命与群众之间,把生留给百姓群众,从困牛山上纵身一跃,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撼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五
历史的选择,在黔东辽阔的崇山坡岭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履迹;时间的刻刀,在石阡悠远的历史之壁雕凿出一座叫困牛山的丰碑。
——峥嵘困牛山,流淌着我党历史上一段无比辉煌的英雄故事,红52团明知九死一生,仍死死守护为主力胜利突围的断后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被裹挟当“挡墙”“肉盾”的老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会投降,纵然集体跳下几十米山崖,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成了永远伟岸的英雄山!
——巍巍困牛山,红52团在展开殊死激战中,他们身陷危境,忠肝义胆,临危不负使命,绝境不改初心,面对重重围攻、威逼利诱,没有一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人畏敌逃跑,全力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展现了“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贞血性,镌刻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成了永远矗立的忠诚山!
——雄伟困牛山,红52团红军指战员心中满怀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临危而不惧,九死而不悔,为革命哪怕流完最后一滴血,也要一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向死而战,宁愿跳崖明志、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著信念和理想光芒,成了永远坚定的信念山!
困牛山上纵身一跳,困牛山的千古决绝,用生命矗立的不朽精神丰碑,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人民军队为人民,忠诚信仰重千钧。忠诚与信仰洒遍壮烈的困牛山,英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浸润于集体学习参观教育的日子,从甘溪红军烈士陵园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从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红军长征在石阡”展览馆,陈世荣、蔡应举等幸存者、目击者生前朴素的话语,时时回响耳畔,是真切感触,是深情告慰,更是希望寄托,于心阑间久久涌动与激荡……
生命,惟有在期待中成行,在成行中思索,在思索中方能不断升华。当牵挂的情愫浓浓塞满心间以至迫不急待时,会成为一种隐隐的痛。多年来,怀揣内心深处的无限眷恋,一直到这次无比珍视的初心使命教育之旅,这才得以全然释放。
六
这些年,离别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铜仁,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而昂然绽放的英雄质洁花,一直萦绕于心、感铭于情。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遗忘过,更没有停歇减弱过,成为刻在心底的情感烙印、融入骨里的精神寄予。黔东烽烟往时年,血流抹染溅崖岩;困牛鏖搏舍生义,捷报飞来化纸钱。这些年,我在捧读困牛山战斗英勇故事里沉思缅怀,我在困牛山千古壮歌中读悟忠贞信仰,我在拜谒一种大写的悲壮中持续生命的守望。
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集体跳崖,这种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气概,真的却实属罕见。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华夏大地每一处革命圣地、战斗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无不流淌英烈感人故事。青苍掩映的困牛山,这座血染的红色博物馆,镌刻血雨腥风的悲壮故事,凝聚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彰显血染铸就的时代精神。
致敬先烈前辈,致敬来时之路,当有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人生在笃行中擦亮底蕴本色,步履才更加稳健。
七
困牛山战斗结束,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会合任务。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重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的电文提到了“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那些年,行走黔东大地,无论是在枫香溪会议旧址还是在木黄会师纪念地前,追寻当年红军辗转黔东的足迹,总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假若、假若没有红52团死死拖住敌人为主力撤退转移赢得时间,假若、假若没有他们在困牛山上的顽强抵御、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在敌人重重围堵中能顺利突围吗?这次彪炳史册的会师能如期在印江木黄大集结吗?
赤诚满怀的52团官兵逆向而行,知重负重,视死如归,把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这支在江西遂川誓师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劲旅”,毫无疑问,用鲜血和生命挑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紧要关键时刻,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让主力部队一举挺进湘西,从此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六军团印江木黄会师,红52团红军指战员“缺席”,虽然已永远看不到他们英勇骁战的身影,已永远等不来他们勇毅归来的步履,但是,他们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却永不能磨灭。
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困牛山激战,在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是一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斗,在整个红军长征巨幅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诗篇。
困牛山战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我党从没有淡忘这支光荣的部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搜寻查找,当时,也没有找到红52团的踪迹。这段隐藏尘烟深处的往事,这段“迟到”许久的历史遗存片断,缘于困牛山村里村外的口口传颂,缘于老百姓几十年对英雄们的殷殷祭奠与追怀,才渐渐被发掘和传扬,让这段千古壮举不断拂去久日的尘封,揭开浩淼历史的钩沉,被外界和世人熟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追寻这段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悲壮往事,在对困牛山壮士最真情告白、对逝去英灵最深切抚慰的同时,其无比厚重的丰功伟绩,永远闪耀不可磨灭的璀灿光华,焕发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
八
有一种使命叫服从,有一种坚守叫顽强,有一种伟岸叫坚毅,有一种大爱叫英勇。
困牛山战斗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壮烈激昂的奇迹,作为我党历史上悲壮的一页,这场战斗所弥漫的硝烟虽已过去几十年了,红52团红军指战员在喋血奋战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群众的一切,如今,这首无比悲壮的英雄赞歌,这颗藏于武陵深处的耀眼明珠,这把触摸红色记忆的钥匙,这份赓续红色血脉的密码,这个“红色地标”精神符号,在穿越历史时空、天地回荡之间,已成为我们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伟力。
九
人间天地英雄气,万古千秋尚威凛;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同悲壮举存。
在武陵山区,在黔东铜仁,在贵州大地,雄奇巍峨的困牛山没有沉睡,峥嵘轩峻的困牛山没被忘记,它时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未忘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未忘却这段血染悲壮的故事,这一切,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正照耀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