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于大地深处的黑色金子,她闺房的青春遥远而美丽。展开那个被埋藏的画面,茂密的参天大树和繁茂的植物部落,经地壳的抖动和打磨、熔岩的冶炼,随着无数年轮的缠绕、熬制,蜕变成另一种绚丽在地下蛰伏起来。
蜿蜒5000公里的黄河跨过千山万水,披着阳光,披着月光,披着星辰脉脉含情的目光,一路向东,终于扑向大海的怀抱。黄河与大海相会,注定有许多亲昵,有许多悄悄话,有建设家园的梦想。这个家肯定不一般,不仅有水的温柔,而且还有石油的芬芳,有钢的坚强。
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坡的“馈赠”让大海退却,孕育了荒原、湿地,孕育了红柳、芦苇。
天地无言,大河无语,荒原却从来都是石油孕育和繁衍之地。荒原以其空阔呈现天地之大美,有情无言,有爱无声,有理无争,有学无显,有痛无悔,有泪无流,那静默和荒芜绝非冷漠,倒显出一种震人魂魄的伟力!
她曾久久沉睡,又似静静沉思,久侯在荒原深处,默默地等待,等待钢铁的新郎迎娶到曾经的日月轮回世界。苦苦的等待,终于等来了!在钢铁的钻杆呼啦呼啦的呼唤声中,舒展伸腰,重新见到久别的日月,向人类昭示着自然之母的厚爱,向人类文明献身报恩。
然而,随着石油应用到现代工业文明之中,石油将人类引向一个又一个纷争。石油立国,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掐住了世界经济的“脖子”,于是,就有了争夺,有了硝烟,有了看不见的战争!
于是,就有了钢铁,有了地球的颤抖。
也许石油与钢铁有着前世的情缘。
石油是黑色的,钢铁是黑色的;打石油的井架子、抽石油的提油机都叫铁树,那些骨骼坚硬、为油拼命的人叫“铁人”……
那么,“铁人”是怎样炼成的呢?
时代是“斧锤”,石油精神是“炉火”,将优秀石油将士锤炼成“铁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已然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内忧外患,那是中国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那是帝国主义拉着蒋家王朝不断挑衅我们的年代。严重贫血的共和国急需石油的“血液”。
1952年8月1日,曾为解放陕南地区立下赫赫战功的19军57师全师整体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7741名战士从烽火战场成为勇战矿场的石油工人。
1956年石油部宣告成立,原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部长、上将李聚奎将军担任第一任部长。1958年2月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独臂将军”余秋里担任第二任石油部部长。
60年代初,刚刚推翻了头顶上三座大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困难,苏联撤走了石油专家,昔日“老大哥”卡我们的脖子,中断我国的石油供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余秋里部长以“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把贫油的帽子扔进太平洋去!”的英雄气概,指挥发动了新中国第一场规模巨大的战役--松辽会战,中央军委批准将3万退伍官兵开赴松辽前线。
荒草、野地、盐碱滩、狂风、暴雨……这些荒凉的原物,成为地下石油的标记,成为锻造、孕育铁人的“熔炉”。
因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解放军精神就是铁人精神的雏形和母体,红色的基因注入石油。
“三老四严”源于松原会战时期采油指挥部三矿四队。会战初期,这个队组建不久,新来的学徒工小孙因操作失误挤扁了刮蜡片,还让材料员为他保密。队长辛玉河了解情况后认为“小洞不补,大洞尺五”,他严肃的批评了小孙,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还召开了事故分析现场会,在全队开展了“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明纪律”的“三老两严”活动,1962年,石油部把这项在实践中探索并创造出的经验,概括为“三老四严”的革命作风,把“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补充进去。
“四个一样”源于采油指挥部二矿五队5排65井组。会战时期油田点多现场面广,有很多岗位需要单独顶岗,昼夜值班。5排65井组投产不久,冬天的夜晚经常发生冻管线的事故。队长李天照发动大家找原因。有人检讨说:“自己夜里值班累了,打了瞌睡,执行制度马虎了。”也有人反映:“白天人来人往瞧得见,夜深人静,值班的人就从思想上放松了,往往做不到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在李天照的带领下,这个井组在工作实践中又进一步摸索,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四个一样”既“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王进喜,乳名“十斤娃”,玉门县赤金堡王家屯人,15岁到玉门油田打工谋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春。随后,担任了玉门局钻井公司贝乌5队队长,创造了全国钻进速度第一名,从此名声大振。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他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了松辽会战,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带着钢铁的颜色、钢铁的坚强,响彻山河内外,气贯云霄,感天动地,憾人心魄,王进喜被人称为:“王铁人”。他是中国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的内涵:“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和人格化。
精神是旗帜、是追求、是支柱,国家的强盛、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神的引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是石油精神的“主动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人”是伟大的,站得高看得远,胸怀祖国;“铁人”胸怀是宽广的,像大海包容开放;“铁人”是坚硬的,任何艰难困苦都会在面前低头;“铁人”是崇高的,他们始终将奉献放在第一位。
1959年4月11日32118钻井队在松基三井开钻,9月26日出油,从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改变了世界石油经济格局。
神州大地在抖动,地球在抖动。
1960年8月,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在郑州召开了“华北物探资料综合研究成果汇报”会议,会后根据地震二队的祥查资料,在东营局部构造上选定华北平原第8口基准井华八井,迅速确定了井位。
铁人精神是动力、是源泉。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的职工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之歌,克服口粮不足、天寒地冻、缺米少油等许多困难,于1961年2月26日开钻。4月16日试油日产原油8.1吨。华八井,使华北平原石油勘探实现零的突破,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发展壮大的基石。
1962年9月23日营二井获得日产油555吨的高产油流,因此,将对外保密的“广北农场”改称为“九二三厂”。
1964年1月15日,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打响,共约15000人参战。分布在东营、黄骅两个地区,重点在东营,先后打响了坨庄-胜利村战役、通-王-惠战役、滨南地区战役等。1965年1月31日,随着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的发现,胜利油田正式成立。到1966年,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取得了重大勘探成果,在中国东部地区又开辟了一个个新的石油基地。
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是胜利精神的“根”。
1966年2月,为了支援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从“三老四严”的发源地-中四队,分出一半人30名职工来到胜利油田,组建了胜采四队。从此,带着大庆精神基因的30粒“种子”扎根胜利,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铁人精神已深刻渗透到每一位石油人的肌理、细胞、骨髓,跨越时代,宛如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
作为中国重要石油工业基地的胜利油田,经过6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的跨越,为我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累累硕果,成绩骄人。
60年的发展历程,成果丰硕,业绩振奋人心:累计发现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胜利人不仅在烟波浩荡的渤海湾上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浅海油田,同时在戈壁大漠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建成百万吨级原油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实现收入2.32万亿元,上缴利税1.02万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数字令每一个胜利人骄傲和自豪。“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曲依然那么响亮,地球一直在抖动。
石油是共和国的血脉,石油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根血脉。
时代像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祖国的石油事业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再不用住干打垒、啃菜籽饼了,石油少了几分苦涩,多了几分金色;钢铁少了几声叹息,多了几分自豪和欢欣。早期开发油田的将士们已经两鬓斑白、面目虽然沧桑却依然刚毅,脊背虽然弯曲却一直硬朗。他们就像孤岛的老槐树,身披岁月的风霜,虽然歪曲、站立不稳甚至倒下了,但根部却钻出新的枝丫。
铁人精神,就是源自峥嵘岁月的清泉,熟悉的喘息、浪花和脾性始终没变。欢欣与痛楚,和石油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犹如精神与血脉不可分离。沉甸甸的接力棒交到了“油二代”、“油三代”手中,薪火相传,成为生生不息的纽带。铁人精神像一把种子撒下去,长出一棵棵禾苗,每一株,根子会格外虬劲,枝繁叶茂。新一代石油人血液中流动着滚滚石油,骨骼锻造成钢,继续高举着石油精神的火把,沿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大道奔跑。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深挖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胜利精神像一棵小树,它吮吸着时代的阳光雨露,伴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新时代、新环境,胜利精神不断丰富新的内涵。
1985年,胜利油田总结提出了“五种精神”:“立志改革、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自觉加压、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滚石上山、逆水行舟的拼搏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求实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协作精神”。
1992年,总结提出了胜利精神:“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2002年,总结提出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十三五”以来,胜利油田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五大战略、三大目标”,率先提出了“绿色低碳战略”,建设领先企业、打造百年胜利,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16日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60周年纪念日,在这重要历史节点,油田系统总结提炼了新时代的“胜利精神”:“爱国、创业、创新、开放”即:“胸怀全局,为国担当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接力奋进的创业精神;敢于探索,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合作双赢,融合发展的开放精神。”新的胜利精神,为胜利石油大军高举着新征程的大旗,迎着新时代的曙光,一路向前,续写新的辉煌。
作为石油精神的一根脉络,胜利精神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建设领先企业,需要领先文化引领。
铁人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锋!一个个铁人就是时代的英雄。
60载的风雨雪霜,60年的奋斗年华。
时光轻得像一只划过的飞鸟,有时找不到一丝印痕。但石油的发展史,却是一方犁过的田野,一根没有断过的链条。胜利人不但秉承铁人精神,而且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出胜利发展胜利,以国为重,为国奉献,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立足石油开拓外部,西征东进,盘山越海,为国找油,为国创效,勇做改革的排头兵、领头羊、试验田。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胜利精神不仅保持了“钢铁”的元素,而且融入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雷锋精神、创新精神、改革精神等,丰富了新的内容,成为新时代的“合金”。
当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国内石油产业面前,一方面,勘探难度大、油藏含水量高,井网、井筒、主阵地老化,东部老区分散、隐蔽等困境,由于勘探开发技术不足,中国石油行业生产量长期下滑;另一方面,国内原油需求量不断攀升,中国将被迫扩大原油进口,对外依赖度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60%,逐年升高到2019年的72%。2020年底,中国原油库存综合,仅仅11.5亿桶,仅能用100天。美国控制着石油的“水龙头”,加紧对我国的能源封锁。自从2014年下半年到2020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石油开发进入寒冬期,胜利人胸怀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局,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在稳定主业的同时,近一半的职工眼含热泪离开了几十年钟爱的石油岗位,跳出石油发展石油。面对自然环境恶劣、任务重压力大、条件艰苦等困难,他们忍受着时代挑战带来的阵痛,壮士割腕,刮骨疗伤,担当作为,“两条腿”走路,开拓两个市场,弘扬胜利精神,在困境重重、举步维艰的“雪山草地”进行了“第二次长征”,以苦为乐,抛家舍业,顽强拼搏,勇于奉献,取得了重大胜利,实现了扭亏为盈,打响了“胜利铁军”品牌,赢得了社会各方的普遍赞誉。
岁月把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激情燃烧的画面、气贯长虹的号子已经尘封在昨日,揭开那层遮布,又鲜亮亮地呈现在眼前。石油少了几分苦涩,多了几分金色,钢铁少了几声叹息,多了几分自豪和欣慰的笑容。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油价攀升,国家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石油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油价无论上涨还是下跌,对于我国石油开发企业都是挑战。
关键时刻显担当,危险时刻逞英豪。胜利石油人坚决扛起“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责任使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1年10月21日,渤海之滨,大河之洲,阳光明媚,鸟儿飞翔。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胜利油田,深入勘探开发研究院、二氧化碳注入现场和钻井现场实地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员工。对于胜利油田6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的重大贡献给予充分肯定。总书记讲到:“石油能源对国家非常重要,贡献很大、居功至伟”,“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要大力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殷殷嘱托,关乎能源安全;谆谆教导,心系长远发展。
总书记对石油石化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更是对油田广大员工的诚挚关爱和极大鼓舞。
仰望祖国的天空,当年的豪言壮语还挂在蓝天白云、定格在万里苍穹。风吹不跑,雨带不走。感人肺腑的故事,时光磨砺的石油精神和为国担当、以国为重的责任感,都随着钢铁的井架一起流传下来。抚摸着粗粝的钢铁,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硬朗、稳固与坚韧,还有藏在其背后的那些动人心弦的岁月时光。
我十分庆幸与石油的缘分,作为一名黄河岸边长大的农家子弟走进了石油大门。翻开石油史记,重温斑驳沧桑的石油开发史,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硌疼了我;身边的那人那事,填满了我的胸膛,鼓胀了我,不吐不快;我的心中被投入一粒粒石子,激起一阵阵晃荡的涟漪。我把石油做成第二个故乡带进心底,多少次睡梦中,钻机的隆隆声依旧韵脚清亮,那一片浓浓的黑,早已深深地镶嵌于血脉……作为一名基层作者,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原计划抽出时间对全国石油系统进行一个采访,寻找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现新时代的石油精神,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先的采写计划。
油田就是一台机器,科研、物探、钻井、建工、采油、运输、供电、供水、后勤等就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缺一不可,相互协作。无论那个油田、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只要是石油人,都是为祖国献石油,都在赓续着铁人精神。每一滴石油绽放着同样的光芒。
天下石油人是一家。就从身边写起吧。
没有比石油人更高的山,没有比铁人更宽广的胸怀。风吹得骨骼咯咯作响,石油人是顽强的,犹如钢铁;石油人是平凡的,犹如一棵棵芦苇、一片片树叶;石油人是脆弱的,一滴眼泪、一缕星光,就可以打开心中的大门,流淌出滚烫的汁液;石油人是崇高的,他们的眼光、胸怀首先是国家,是石油。
让我以耳闻目睹告诉你吧,铁人的口号还在耳边回响,地球还在颤抖;
让我以亲身感受告诉你吧,石油人踏着新时代的曙光,依然高举着“铁人”的“火把”前行在路上。
让我的眼泪告诉你吧,那些侠骨柔情之中有温度有厚度、平凡而又潸然泪下的故事,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依然那么动听、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