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胜利油田电力工程高级专家杜正旺
他就像一只蜘蛛,运用科学技术的“丝线”编织着油田电网。
---题记
初夏的荒原,芦苇青春四溢,碧波荡漾。电塔屹立,银线闪光。一棵棵采油树抬头,低下,又抬起,吟唱着一首欢快的歌谣;巍峨的钻塔头顶裹着一朵白云,一声长鸣,惊天动地,几只鸟儿飞来,又快速逃离......站在芦苇丛中的杜正旺头戴白色的安全帽,身着火红的工衣,像芦苇丛中开出的一朵大红花儿。他望着成排的电塔、笔直的银线、欢快的抽油机、奔腾的游龙......脸上也盛开着一朵花儿。
汗水浇灌的花儿分外香。
31年了!岁月匆匆,他的每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烙在人生之路。
七月流火,七月流动人生。那是1988年7月,一辆绿色的的列车像一条长蛇,哼哼唧唧从鲁西南的茌平一路向东,穿过黑夜,穿过滚动的流火,来到了鲁北大荒原。
下了车,他放眼过去,茫茫盐碱滩,红柳招手,芦苇浩荡......他的心涌上一阵阵凉。这位承德石油高等技术专科学校电力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全校唯一年年拿全额奖学金的学生,落脚在胜利油田供电公司。与他心中的梦落差太大了!他被安排在车间实习。从农家出来的子弟,就像一粒种子,撒到哪儿就在那儿扎根、开花、拔节。没过几天,他被身边石油人的精神折服,拂去了失落和不安。
领导们爱惜人才,翻看他的简历时,被优秀的履历打动,打算把他留在机关工作,土里土气的杜正旺却谢绝了。
“我想去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先练好基本功!”
他先后在供电车间、检修车间、电气三队(广一变电站)等站(所)实习。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很大差距,他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像一名小学生虚心向身边的师傅请教。从技术资料到设备图纸,从工具、仪器、仪表到现场设备,他边学边记,边记边领会。白天拜师学艺,晚上伴着一盏孤灯,从笔记中汲取原料,加工成材,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外线、检修、运行等工种的电力维护技术,储藏在脑海的书架上。
为了取到“真经”,解决电网运行中的难题,杜正旺争取到现场处理事故、抢修的机会。刮风下雨、风雪冰霜,他跑在前面,工作现场成了他的“课堂”。业余时间别人打篮球、玩扑克,他却钻进屋里翻图纸、查资料,编写学习教材,目光深深扎在资料堆中,拔不出来。
一年后,杜正旺通过在一线掌握的生产技术和基础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编成教材,仅仅一年,他从徒弟变成了老师,走上培训讲台。
油田电网是原油生产的“神经线”、“生命线”,离开了电,钻塔会沉默,抽油机停止转动,“油龙”会昏死过去......电力保障对于原油生产至关重要。1986年,油田“神经中枢”--第一座220kv变电站九分场变电站开始动工,1987年2月投产。当时220kv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在胜利油田、乃至整个东营地区技术薄弱。杜正旺根据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主动要求参与九分厂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时刻将在北京密云220kv变电站和承德双塔山220kv变电站实习时的笔记本揣在兜里,白天工作寻找和解决技术难点,晚上拿着图纸给同事们培训讲课、解疑释惑,把变电站的一次图纸、二次图纸领着大家看懂、弄通。他还还起草了《九分场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培养出一批220kv合格的变电运行值班员。
“新孤变电站是我在油田的第一个家。”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杜正旺两眼放光,情绪激动。
1989年8月,杜正旺被任命为变电大队新孤运行队队长兼技术员,那年,他24岁。作为当时供电公司最年轻的队长,担负起管理胜利油田第二大变电站——220kV新孤变的重任。新孤变是滨海地区唯一的电网支撑点,负担着整个滨海地区所有电网负荷,原油产量占全油田的一半以上。
新孤变仍在施工,杜正旺带领38名职工忙着熟悉设备、做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新孤变地处偏远,周围芦苇遍地,荒无人烟,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离孤岛最近的生活区还要半小时的车程,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必须到三十公里开外的孤岛打电话或拍电报。最烦心的是,吃饭没着落,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变电站院内杂草丛生,坑洼不平。有的职工唉声叹气,打起退堂鼓。
杜正旺像一台机器,运转起来就不会停下。白天,作为技术人员,他与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师傅一块,参与设备的安装、就位、调试、验收、绘制图纸、健全资料;晚上,作为一队之长,他给职工讲安全技术培训课,处理、协调土建施工问题,还要抽出时间对同事的生活嘘寒问暖,打消调离的念头。
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异常繁忙,由于生活条件差、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强,队上竟然病倒了8人,大队领导闻讯后,及时赶到,下令放假10天。领导考虑到杜正旺离家千里之遥,又正发着高烧,要接他回公司休养,他婉言谢绝:“站上施工忙,我年轻,身体底子好,能抗住。”
留守的杜正旺实在渴极了,捧起水洼的水就喝了两口,水又涩又咸,还带着浓浓的石油味儿,他突然想起家乡清甜的井水,眼泪夺眶而出。自从来到油田,整整3个年头没有回家了。他想起了村庄,想起村庄的爹娘,眼泪扑簌簌流了下来......思念像一把刀,在他心上一下一下拉......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当看到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电器设备,想家的念头被压在心底。
1989年12月9日,仙河镇蓝天白云,艳阳高照,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北风像一只饿狼咆哮着、吼叫着。新孤变倒闸操作、事故处理、信号处理准确无误,投产一次成功!杜正旺和队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座变电站的投产运行,杜正旺倾注了太多太多,起草了近3万字的胜利油田第一部《220kV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220kV变电站典型操作票》,并顺利通过了管理局鉴定,成为电力管理总公司第一部聚集标准,为电力职工学习、掌握、管理高电压等级变电站提供了书面教材,成为油田220kV变电站的执行标准,为电网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胜利油田电网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这一时期,也正是杜正旺利用技术专长,在电网技术、电力工程改造等方面不断结出硕果的快速“成长期”和“高产期”。自1988年到2019年,他先后参与了36座变电站、400条线路的规划、技术方案制定和设计审查。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设备设施、不同季节、特殊恶劣气候环境,他还主持制定了近200多项电网反事故技术方案及技术措施。
1997年6月,杜正旺被任命为技术科科长,专门从事技术管理、协调工作。在别人眼里这是委以重任,然而,处在事业爬坡的杜正旺此刻内心却是翻江倒海、矛盾重重,他好几次张了张口,没说,最后还是点了点头。此刻,他正处在一场人生风雨之中。3月份,妻子查出重症,需要手术、化疗、电疗,孩子又小,家住偏远的胜坨。3个多月来他把孩子放在同事家,来回穿行在医院、办公室。妻子患病的事,他对谁也没说。6月份,城区负荷猛增,配电线路频繁发生过负荷、接头发热、跳闸等事故。面对这种情况,公司紧急成立了“夏季基地电网紧急维修小组”,任命杜正旺为组长。爱人和孩子他顾不上了,托人照看。白天,他带领生产、技术、基建、电调等部门落实现场,晚上组织讨论、制定方案。每天晚上12点之后再进行施工改造,凌晨6点达到送电条件。办公室的沙发、去现场的车成为他打盹的地方,一个半月来,没睡一个囫囵觉。在承受着妻子患病住院的精神压力下,与大家一起完成了12条线路的改造任务。
这一年,对于杜正旺来说,办公室是家、现场是家,医院是家,惟独家不是家。他在妻子和孩子面前是一张笑脸,背过身去却是一脸泪水......
“金蛛”吐丝丝未尽,条条银线寄深情。
杜正旺凭着一腔热情和执着,掌握了丰富的电力专业技术,他把这些科学技术运用在电网上,为条条银线镀上了“金膜”,银线变“金线”。有铁树的地方就会有电,有电的地方必然有杜正旺的足迹。30多年来,他跑遍油田185座变电站、15000多公里输配电线路,每一座小站、每一米线路下都留着他的脚印、洒下的汗水。
作为油田的电力工程高级专家,他牵头制定了油田电网《2018-2020年电网维修技术方案》三年规划及《2018-2022年电网维修技术方案》五年规划。多次负责油田及中石化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参加编写了油田电网“九五”到“十三五”电网规划。31年来,经他起草的技术及管理标准有25个,合著《油田电网规划与设计》书籍一部,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2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7项,发明专利4项,获局级及省部级成果35项。曾多次被评为油田劳模、油田拔尖人才、领军专家,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芦苇飘飘,红柳浩荡,播撒着石油人的青春和信念;巍巍铁塔,条条银线,倾注了杜正旺的真情和血汗。平凡的石油人一直高举“铁人”的旗帜,放声高歌:“我为祖国献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