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儿 如 钢
执着追求是你的性格
责任担当是你的品格
奉献付出是你的风格
--题记
引 子
2013年5月26日。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已经进入夏季,气候闷热。廖如刚的心里,比这天气还烦人,因为今天他接到了参加“礁石会战”的特别任务。
“礁石会战”是江汉油田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曾经拥有光辉历史和荣耀的江汉油田,如同一艘航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航母”,前行的航道越走越窄,几乎搁浅:储量少、产量低、成本高;年原油产量徘徊在150万吨左右,企业面临亏损边缘;6万多职工要发工资,生存压力、发展压力、社会压力......沉重如山。
必须冲出困境。江汉“掌门人”别无选择,他们决定把产业链延伸,把企业发展的“手臂”伸长:立足石油走出石油,走出一条油气结合、齐头并进的新路。他们凭借丰富的找气经验和良好的声誉,千方百计争取到了中石化在涪陵页岩气的勘探权。
廖如刚就这样被组织上选派,首批参加工程会战。
去,还是不去?廖如刚感到左右为难。
一
今年46岁的廖如刚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湖北人,1米70的个头,身板清瘦,秀气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高挑的眉毛闪烁着聪明、倔强。1989年武汉大学化学专业毕业,他先后从事过油井防沙、化学示踪、调配堵水、酸化压裂等工作。都说石油人是流动的沙、迁徙的鸟。近20年来,廖如刚足迹遍布大庆、胜利、青海等6个油田;2010年,他随江汉油田采油院迁至武汉工作,从此与在江汉培训学校工作的妻子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接到赴川工作的通知后,廖如刚的心中如火锅在沸腾、翻滚。他坐立不安,陷入两难境地:父母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妻子远在200公里开外的城市上班,家根本顾不上;最难割舍的是12岁的女儿,这些年一直由自己照看,并且面临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刻。然而,廖如钢也深知领导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企业由“油”到“气”的转型革命,技术是关键;而技术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选择能够胜任的、专业业务强的人。他从2005年就涉足天然气开发技术,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次,组织上看中了自己,是信任、是期望啊!
想到这儿,廖如钢鼓起勇气打电话,把调动工作岗位的消息告诉了妻子。电话那头一阵沉默,任凭他大声呼唤,没有回音。扭头看到女儿上学路上急匆匆的脚步,他的心里涌起一阵酸楚。他轻轻走到父母亲的跟前:
“爸!妈!我可能要上涪陵上班了。”他低着头,声音低低的。
“去,一定要去!”父亲二话没说。
“可是,孩子她妈......”
“别婆婆妈妈的!孩子我会给你照顾好的。当年我不是扔下你们上油田,在外地一呆就是几年!”当了一辈子石油工人的父亲,此时竟有几分激动。
父亲的话语不多,却字字千钧。廖如钢心中忽然平静了许多,甚至还对自己的犹豫不决感到懊悔。更让他感动的是,深明大义的妻子在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也支持他了!于是,他把岳父母接了过来,把在潜江市的家交给了两对老人。
宁静、安逸、相守的日子,也许没觉出什么特别,但一旦面临长久的分离,才会饱尝家的味道、团聚的珍贵和亲情之爱的依依不舍。临别的那天晚上,廖如钢告别父母回到小家,妻子、女儿谁也不说话,空气凝固,寂静如水。女儿把自己关进书房,妻子帮着收拾行李。廖如刚鼻子发胀,酸酸的。但他咬紧牙关,绝不能让眼泪留下来,男子汉嘛!
“砰—”突然,女儿房门大开,“爸!”女儿嚎啕着扑进他的怀里。亲情别离的痛啊,怎能以文字言表?三个人相依相拥。
第二天凌晨,廖如刚提着行李,踏上新征程......
二
蜿蜒起伏的武陵山脉就像蜷伏的一条巨蟒,山环着山,山倚着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越野车在弯曲狭窄的盘山公路颠簸,廖如刚紧紧抓住车把手。车窗外,掠过深不见底的峡谷、湍急的河流,让人顿生惊意。汽车开了一天,大山的夜漆黑如墨,尽管开了大灯,然而,两道灯柱在茫茫的山野,如同两只弱小的萤火虫,几乎被吞没。廖如刚浑身像散了架,睁着眼睛看不见什么,闭着眼睛却睡不着。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终于到目的地了!他下了车,舒了一口长气。四周黑黢黢的,连一盏路灯也没有。山区小镇,散落在山腰、山脚。
廖如刚与队友们来到技术办公室兼公寓。其实,这是一栋普通的农家小楼。房东住一、二楼,他们在三、四楼。所谓的办公室就是十几平方的厅堂,中间摆了一张乒乓球台,上面铺着各种资料,摆放着几台笔记本电脑,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图纸。廖如刚的宿舍就在办公室旁的一间几个平米的小侧房,上下铺住了四个人。
“廖工,你可是我们点名要来的压裂专家,终于盼到你来了!会战前线就这条件,真是太难为你了。”接站人员不好意思地说。
这儿就是重庆市涪陵区礁石镇。地名因当地的石头像烈火烧过似的、黑乎乎的板着古老沧桑般的面孔,而被称为“礁石”。这儿两面环山,一道被水冲击的狭窄平地上错落着高矮不等的建筑;唯一一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贯穿小镇。抬头望一下四周,远处层峦叠嶂,白雾缠绕,几分神秘,几多寂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据说这儿很难见到阳光明媚的艳阳天。然而,大山封不住思想,也封不住山民前行的脚步。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涪陵页岩气田开启了我国能源革命的新征程。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存在于地下几千米的页岩石中。从石头中榨“黄金”,从技术上讲,“压裂”是关键环节。廖如刚就是压裂技术的负责人。实施这个项目,技术方面犹如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却能画最美好的画。第二天,他就在乒乓球台上忙活起来,查阅图纸资料、分析数据,与大伙讨论即将开采的焦页1-3HF井方案。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埋头工作着。中午饭,10几个人每人分得一桶方便面、一根火腿肠充饥。(如今,廖如刚一闻到方便面的味儿,就倒胃口)。
离他们住地不远,就是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基地。五、六排白色、低矮的板房错落有致。对石油人来说,铁皮板房再熟悉不过,它是一场又一场会战的见证者,是石油人流动的家。小小的板房挤满了办公桌椅、电脑、资料和生活用品。领导干部全住在这儿,把好一点的地方让给了技术骨干。
“五加二,白加黑,夜总会”是涪陵石油人的工作写照:一周无休息日,白天黑夜连轴转,晚上经常开会。廖有刚干起工作来,就像一个零件拧到机器上不停地运转;每天就像一张金贵的铂金板,很难找到一点缝隙。他和伙伴们甚至忘记了日期,忘记了白天黑夜,任凭时光如水,步履匆匆。有时到现场,车子进不去,他就和同事们步行。泥土裹着石子,粘似胶,黑似墨,好像与大头鞋有着前世的缘分,死死抱住不放,提起来又粘掉。他们只得把鞋子脱下来,晚起裤腿提着满是泥巴的鞋子,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向前。石子扎破了脚心,一个脚印一点红,镶嵌在巴蜀大地的田埂小道。难怪有人说,巴蜀小路也是红色之路呢。
技术参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口气井压裂设计需要20多天,涉及方案设计、压裂检测、现场指挥、连续油管作业、分段射孔、放喷求产、产剖测试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上天容易,下地难”。“井工厂”要求参战各部门的将士必须在作业时盯在现场,廖如刚与他的团队常常一开钻就在机器轰鸣的井场。高耸入云的井架像一枚枚钢针钻入大山的“骨缝”,列队合唱的压裂车注入了“清醒剂”,将沉睡了千万年的大山唤醒。山在抖,地在抖,只有天上的白云一眨不眨地睁着好奇的眼睛。顶着天的山,风刮不进来,秋色流不进来,大山内的季节只有春和夏。炎炎烈日,酷热难耐,温度有时达40C,人就好像呆在蒸笼之中,站一会儿汗流如雨。一瓶瓶的饮用水喝下,冒出一身汗,化作一溜烟。嗓子好似有一团烈火,始终扑不灭。带的水不够,廖如刚跑到山沟。浑浊的农田水洼,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捧起就喝,肚子灌饱了,躺在田埂上喘几口粗气。这时,想起刚才喝的脏水,他嗷嗷吐起来......当地有一种黑蚂蚁,就像吸血虫,盯在身上,又痛又痒,打死一只,一滴鲜血,又一只上来,就像敢死队员。被它盯过的地方会留下一个黑黑的印记,叫你刻骨铭心,廖如刚的胳膊留下了不少这样的印记。艰苦的环境就像大熔炉,陶冶着廖如钢这块精钢。
鲜艳的花朵必需汗水浇灌,累累硕果凝聚着拓荒者的血汗。廖如刚与他的压裂技术团队,13员大将,用不长的时间就编辑了一套中国版的页岩气开采压裂技术“全书”:完成国内首个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库,实现测井、试气、开采全过程的大数据分析,及远程监控。建立压裂试气相关标准及规范100余项,发表论文33篇(SLI、EL、核心期刊13篇,行业及国际会议论文5篇),申请国家专利28项,其中实用型专利9项;许多专用设备、技术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自2013年5月礁页1-3HF井开发以来,共完成62平台255个“井工厂”的压裂施工,创造了100多项国内页岩气施工新纪录,先后获得22项中石化、重庆市及江汉油田科技进步奖。截至2018年4月18日,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气突破170亿方,5年时间等同于美国的12年,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和关键装备国产,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奇迹的神话。
涪陵页岩气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福气”: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相当于全球人口两天生产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1.1亿棵;相当于近800万辆轿车停开一年。涪陵页岩气已经输送重庆、武汉、上海等六省市,为中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
“野鬼幽魂”是廖如刚的微信名字。长年在外漂泊,上,孝敬不了父母;下,照顾不了孩子;中,亏欠了妻子太多太多。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一缕轻魂,始终萦绕着、牵挂着远方的家和亲人。每天晚上10点多钟,廖如钢从办公室走出来,都要到山坡上走一走、转一转。这时,乡愁、亲情、牵挂、期盼、泪水,一齐涌来。大山已经熟睡,鼾声轻轻;路旁的荆棘像顽皮的孩童,伸出手拉他一下;虫儿好像知道他的心思,唱着思乡曲。他抬头望一下天空,星星会说话,与他窃窃私语;月亮似妻子的脸庞,温柔、幽怨;月光好似一枚枚银针扎在他的心上,心血搅和着浓浓的思念,跌落在月夜、跌落在礁石.....
转眼,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与家人团圆的时刻即将到来了!廖如刚兴奋得像孩子似的,在梦中听到了家乡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亲人的呼唤。还有23天!他在笔记本上画了23道竖杠,每过一天就划去一道。他似乎看到妻子喜悦的泪水、女儿脸蛋上的花朵、听到了父母的唠叨。然而,当看到同事们同样期盼的眼神,他沉思了。办公室不能离开人啊!在最后的时刻,他毅然决定留下来,让同事们回家过年。除夕之夜,他又跑进大山,站到高岗上,遥望东方的夜空。
顶天立地、轰轰烈烈是大英雄。关键时刻,舍弃自我、勇于担当、默默奉献,也是时代的英雄!平凡着也美丽着。
正月十五,廖如刚终于回到家里。当他看到母亲时,心里咯噔一下:母亲犹如寒冬的老树沧桑了许多。原来,母亲肺部做了切除手术,深明大义的父母怕影响他的工作,叮嘱全家人不要对他说。这时,性子如钢的廖如刚再也控制不住,他扑到母亲身上,嚎啕大哭......
奔波在大山中的廖如刚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向家里打一个电话。有一天晚上,当与妻子视频时得知女儿期中考试成绩下降了许多,他急了:“把电话给她!”屏幕上传来了女儿亲切的面容。
“你咋考得这样差?”
没想到女儿撅起了小嘴,满面怒容:“你又不管我,你哪有资格批评我?”廖如刚顿时怔住了,女儿的话像一把把利刃割在他的心上......
妻子要来探亲了!廖如刚心中的小兔跳动着,一会一个电话:到哪儿了? 直到晚上,才好不容易见到了分别大半年的妻子。
“廖工,礁19-3HF井施工异常,请您马上到现场!”晚饭刚吃了一半,就接到调度冒着火星的电话。廖如刚撂下饭碗迅速上了接他的车。
第二天早上8点,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本想今天好好陪陪妻子,但明天有一口井要开钻,办公室就像作战室,紧张得空气都要凝固了。看到这些,他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与大伙分析数据、研究方案。不知不觉又忙到深夜。他实在困了,趴在桌子上打起了呼噜.....又是一个第二天,天没亮他又被叫起奔赴井场。这次探亲,妻子请了4天假,来回路上要2天,没想到好不容易来到,她仅仅与日思夜念的丈夫见了一面、吃了半顿饭。她尽管委屈得以泪洗面,但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自己赶到长途汽车站,悄悄坐上了回程的客车......
“这次没陪你吃一顿饭,但那口井拿到了98万、单平台312万的产量,值了!”事后,他打电话给妻子。
“你干脆和气井过日子吧!”妻子嗔怪道。
尾 声
“悔吗?”采访结束时,笔者轻声地问。
“不悔!”廖如刚坚定地摇了摇头。“你看这儿,哪一个人不都是这样啊?哪一个人没有这样的故事?”他虽然讲得异常轻松,但眼中却闪烁着不易被扑捉的泪花儿。
这就是我们平凡的石油人,普通得如同一块礁岩石;这就是我们坚强的石油人,忠诚得比钢还强;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石油人,汩汩血管里流动着赤城!真情男儿伟丈夫。廖如钢为了工作,有泪不轻弹,有爱不能言,有伤不说痛,关键时刻分清哪头轻哪头重!廖如钢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责任和担当,实践着中国石油工人伟大的梦想!廖如刚,让人不得不仰视!
“几年来,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页岩气田,完成了340口钻井、307口近6000段压裂,日生产页岩气1700万方,相当于3400万户家庭的日用气量,这种速度放在世界,哪个油田能比?哪支队伍比我们强?”廖如钢如是说。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廖如钢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