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丽坤的头像

樊丽坤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9/26
分享

立地成佛----作家刘文韬传

(一)幸遇作家刘文韬

和广大读者一样,当我第一次听到“刘文韬”三个字的时候,感到文化味道很浓。那是二零零五年初,我从石家庄中鸥表业股份有限公司打工辞职后,准备找新的工作。爸爸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太差耽误了我的高中学业,心里感到很愧疚的缘故吧,打电话让我到《河北经济日报》社,找一个名叫“刘文韬”的同村老乡,让他帮我找工作、指导我的学习,好好规划一下我以后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按照爸爸提供的电话号码,我顺利地联系上了刘文韬本人,约定在《河北经济日报》社东侧的24路公交车 “金竹街南口”站见面。大约过了十分钟,只见有一个留着板寸平头、40岁左右、身高170米、身穿绿色羽绒服的中年男子,迎面向我走了过来。

我高兴地上前试探到:“请问,您是叫刘文韬吗?”

“嗯。你就是刚才打电话的樊丽坤,隆尧老家的。对吗?”

“对呀!我就是。我请你到饭店吃饭吧?”初次见面,我很紧张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急,先到家里认一下门吧。”

说完,刘文韬便在前面带路,领着我到位于金竹街4号的报社家属院一号楼1单元502室,很客气地给我沏了一杯热茶。这是我作为一个只有20周岁的女孩,第一次和陌生成年男人在他乡单独接触,心里不免有一些恐惧。大概坐了五分钟,可能是因为害怕,也可能是因为敬畏吧,我两次催促着要到外面的饭店去,边吃饭边详聊。

于是,在金竹街与工农路交叉口的一家“状元郎”美食小饭馆里,我和刘文韬面对面,谈了两个多小时。

经过交谈,使我了解到刘文韬爱好广泛,成就突出。他不但编辑、采写新闻稿件,而且,还在全国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其中,散文《蒙汉情深》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教材全解》五年级语文(下册),这让我顿时肃然起敬,为自己家乡出了一个文化名人而高兴,为自己身边有一个成功人士而自豪!

饭后,刘文韬为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带着那封推荐信到《河北法制报》社找一个姓韩的主编,先熟悉一下报社的业务发展情况。

之后,我在《河北法制报》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新闻业务培训。

(二)作家刘文韬帮我上大学

二零零五年九月二日发生的一件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家刘文韬,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仰信赖的暖男。

进入不惑之年的刘文韬,新闻、文学事业并驾齐驱,蒸蒸日上,平时,由于报社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在外。为了自己工作和出行方便起见,刘文韬花6万元买了一辆二手红色桑塔纳2000小轿车,这样,他到外地采访的机会就更多了。当我听说刘文韬近日要到隆尧法院组稿,便想搭个顺风车一同前往,算是见习采访吧。本来是一件令人十分兴高采烈的事情,不料,当轿车刚刚开到目的地,忽然,我的手机铃声不停地响起来,原来是我的爸爸突发脑淤血,住进了附近的内丘县中医院,正在进行紧急抢救。噩讯像锋利的尖刀一样,刺进了我无助柔弱的心脏,顿时,让我的眼泪犹如开闸的河流,“哗哗”地倾泻而下。见状,刘文韬无奈只好放弃组稿计划,驱车飞也似的,一边劝我不要着急,一边加大油门,直奔内丘县中医院抢救中心而去。到了中医院轿车尚未停稳,我就像疯了一样,含泪跑进抢救室,心慌神乱地扑到病床上。这时候,爸爸的头颅抖动得很厉害,看样子是快要窒息死亡了。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等待患者家属缴纳费用,征求意见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最后的垂危抢救。当看到爸爸面临死亡的那一瞬间,作为女儿我翻遍身上的所有衣兜却身无分文,真是羞愧的无地自容,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让人欣慰的是刘文韬临危不乱,遇事头脑清醒冷静,办事稳重大方,迅速从自己的上衣兜里掏出1000元,很快到财务处缴纳了紧急抢救费,使我爸爸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得到延缓治疗,尽管不能挽救已成死亡定局的生命。

自从爸爸去世,使我的精神状态一度陷入虚幻迷茫的沼泽之中。先是离开河北法制报社,继之,到省残联“淀乡渔村”餐厅当收银员,随后,又到中山西路“麻辣王子”大酒店当迎宾,换了几个工作,均不理想。

最后,在刘文韬的建议下,劝我重新回到石家庄手表厂,在保持工作持续、技术熟练、工资稳定的情况下,二零零六年四月为我在山西省阳泉市办理了全国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自学考试手续。因为当时石家庄没有新闻专业的大学考试课程,刘文韬只有通过关系多次自费打电话联系,而且,还驱车一百多公里,启动了异地考试程序。新闻专业是没有《过关宝典》的,为了确保顺利毕业,刘文韬利用四个月时间,在家里打印了十四门全部课程的答案和复习提纲,为能够集中时间学习提供便利。

同时报考的,还有刘文韬的侄子刘勇智、儿子刘永凯、女儿刘佳丽及其十余名同学。

(三)给作家刘文韬一封信

尊敬的刘作家:

您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六年就过去了。

在这漫长的六年时间里,按照您的人生指导方针,我完成了自己的两个心愿。一是排除一切干扰,安心工作,有了一定的存款,为日后搞好文学创作、实现美丽的作家梦想,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拓宽视野,学到了必不可少的大学新闻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新闻职业,进入报社或电视台工作,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尽管如此,但是,我跟您的侄子刘勇智相比,仍然具有不小的差距。

刘勇智是我们几个学生当中,在您的资助鼓励下,最早取得新闻本科学历、出版自己的散文著作、加入作家协会、进京创办公司的典型奋斗先例。

最让我佩服的是,刘勇智在您的文学创作影响和具体帮助下,利用三个月时间,速战速决,二零一零年九月完成了十万字的《刘勇智青春文集》,并且,顺利地通过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的书稿文字质量审查,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因此,使我也产生了在个人写作能力上的首先突破----具体地说,就是想取材于您的文学创作方面的奋斗成长经历,撰写一部关于您的传记文学,书名后定为《文惊四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文韬传》。

您曾经对我说过:靠谁也不如靠自己。

为了完成对您的采访创作任务,我不但翻阅了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主办的会刊《中国人物传记》杂志,而且,还参考阅读了不少作家传记图书。比如:《鲁迅传》《沈从文传》《朱自清传》《孙犁传》等。

我十分诚恳地要求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详细地对我讲述您的每一个亲身经历故事,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全部文学作品资料整理出来,包括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小说以及有关的第一手传记素材。

当然,为您作传,我不仅仅是为了圆自己一个美丽的作家梦,同是,也是为了完成爸爸望女成凤的一生夙愿。

最后,希望您能像帮助侄子刘勇智一样,助我一臂之力。

此致

敬礼!

    樊丽坤

  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五日

(四)作家刘文韬出生奇闻

刘文韬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良中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父亲名叫刘忠贤,是本村生产队会计。

母亲名叫张九菊,是木花村保长之女。

据刘文韬父母亲讲,在刘文韬出生的那天中午,母亲张九菊做了一个怪梦,梦见半空中有个美丽的丹顶鹤,架着一团祥云,由远而近,徐徐飞来。丹顶鹤飞到北屋上面,盘旋片刻,然后,落到屋顶,不停地引颈欢唱,还不断地朝下边张望。母亲张九菊让父亲刘忠贤赶快出去,爬到屋顶上,把丹顶鹤抱下来,别让丹顶鹤从上边掉下来,怕把丹顶鹤摔着。父亲刘忠贤急忙出屋,很快地爬到房顶,只见天空祥云万里,白云朵朵,并不见有什么丹顶鹤。

父亲刘忠贤,觉得很诧异,于是,带着疑惑,找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时任中共邯郸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刘心长,寻求答案。

刘文韬叔叔刘心长安慰父亲刘忠贤说,丹顶鹤光临是吉祥之照,预示着将来刘家后代要有“文曲星”下凡----可谓“神童”,不必顾虑重重、惊慌害怕。这个孩子偏偏遇到中国“文化大革命”、“邢台隆尧大地震”时期出生,实属巧合。如果此子一生立志从文,努力读书,以后定会“文惊四海、名扬天下”。只是早年应该多磨炼意志,奋力拼搏,只要忍得苦难,坚持不懈,日后方能成就大业,此子长大成人之后,自己的人生命运,应该好好把握。

叔叔刘心长最后给父亲刘忠贤提出了一个合理化建议,把乳名“刘福寿”,改为官名“刘文韬”。

这就是作家刘文韬的出生奇闻。

刘文韬奇特的出生故事,对其一生从事文学创作,起到了非凡的精神激励作用。

(五)作家刘文韬读书故事

作家刘文韬在少年时代,非常喜欢文学,痴迷读书,他上小学时“割草丢筐”、“拉火灭灶”的故事,在老家隆尧县双碑乡西良中村,几乎家喻户晓。

(1)割草丢筐

那是一九八零年秋天的一天下午,刘文韬父亲刘忠贤见猪圈里没了草料,便让刘文韬到村外去割草。14岁的刘文韬放学回家后不由分说,拿起镰刀,背起竹筐,顺便把一本《三国演义》往手里一攥,就离开了家门。走到村西,见有一土坑,名曰“王八坑”,此坑大约有一米多深,就跳了下去。刘文韬心想,趁时间尚早,不如先看会儿书,再作打算,谁知,由于被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尤其是“五虎大将”赵子龙,他哪来那么大的力气?继而心想,自己经常忍饥挨饿,偶尔,才能吃上一顿白花花的白面馒头,那还是母亲为了照顾他,百年不遇才舍得蒸一回呢!如此下去,自己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像赵子龙一样在百万军士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看得入迷,不知不觉到了晚饭时分,感觉肚子饿了,刘文韬便起身往回走,一边走路,还一边低头看书呢!到了村口,碰见父亲刘忠贤出来。父亲刘忠贤问:“你割得草呢?”当时,刘文韬记得刚看到“草船借箭”一节,兴趣正浓,被诸葛亮惊世奇才超人智谋所折服,自己作为一介书生,自叹不如。此时,突然听到有人问话,就低着头匆忙应道:“这些柴草,都已被诸葛亮装满了船只,连带借来的十万只狼牙箭,此刻,已经运回东吴去了。”父亲刘忠贤又问:“哪筐呢?”刘文韬接着又应道:“诸葛亮要借的是箭,而不是筐!你找筐干什么?”刚一抬头,看到父亲刘忠贤气得脸色铁青,举起拳头欲打,适才猛一惊醒,才知道自己把竹筐和镰刀,竟然不经意地忘在了村西“王八坑”内,慌忙掉转头,瞄准村西方向,飞奔而去,到了地点,见镰刀和竹筐没有丢失,终于松了口气。此时天色很晚,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既然耽误了割草时间,刘文韬只好一路上垂着头,空手悻悻而归。

(2)拉火灭灶

那是一九八零年冬天的一天中午,刘文韬母亲张九菊正在厨房蒸馒头,让刘文韬在旁边帮忙拉火。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用不起电和煤,刘文韬家里平常烧火做饭用的是木制的风箱,燃料用的是从村外捡回来的木棍和农忙秋后剥下来的玉米轴儿。

周末学校放假,刘文韬一般不外出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出去疯跑,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像中国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和外国的《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茶花女》《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名著,刘文韬几乎都饿不择食,浏览无余。

除了看书,就是帮家里打杂,干些零活。

此时,刘文韬一边拉风箱,一边看《水浒传》。

由于看得入迷,被书中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动人故事所吸引,自己气得只顾替武大郎愤愤抱不平,竟然忘记了往灶中添柴,导致灭灶。

当时,刘文韬正看到武大郎上街卖馒头一章。

恰在此时,忽然听到母亲张九菊在屋内大声问:“馒头蒸熟了吗?时间差不多了啊!”

刘文韬立刻答道:“早熟了!武大郎已经上街多时了!想必一会儿就该快回来了。”

闻听,母亲张九菊便出来掀锅。

不看则罢,一看,一下子惊呆了。

原来,锅中的馒头像死面疙瘩一样,根本没有膨胀起来。

见刘文韬只顾低头看书,不管灶中火星早灭,母亲张九菊气得苦笑不得,仰天叹道:“你真是一个刘家的读书好儿郎啊!”

说完,槌了刘文韬一把,自己蹲下身子,茫然失措地又从头开始点起火来。

(六)作家刘文韬送稿遇险记

一九八二年夏天。

刘文韬刚满十六岁,正上初三。遇上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后,刘文韬在头脑中不知怎么,竟然冒出来一个其他学生都没有的大胆想法----采访远近闻名的隆尧县周村党支部书记武文奇。于是,便穿着白色的小背心和黑色的大裤衩,骑着一辆前面没闸、后面无瓦的旧自行车,往周村而去。一路上,因为腿短,够不着脚蹬子,只好一摇一摆,把身子闪来闪去,像个拨浪鼓。见到武支书,刘文韬把听别人讲到的,议论他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作了细致采访,加以补充修改后,完成了一篇报告文学《为了家乡一方热土》。

次日,刘文韬便决定骑自行车把这篇作品,送到三十五公里远的《邢台日报》社。

第二天一大早,刘文韬就起床了,随便扒拉一口冷饭,怀揣稿件,迎着黑暗,摸索着离开家门。彼时,由于乡间还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当赶到九公里的京广公路,就花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由于速度太慢,心里觉得很着急。刚上了京广公路,东方已经渐渐露出鱼白肚,心情也开始舒畅一些了,脚下不由地用足了力气,只听耳边“呼呼”生风。大概骑了有两个小时,前面已过白马河路段,眼看快到邢台市区边界了,刘文韬的心里露出万分惊喜。

正当兴奋昂然之际,这时候,忽听背后发出“咣”地一声巨响。

尚未来得及回头,一愣神,但见一个男青年从天而降,一下子栽到刘文韬的自行车前边,头朝下,腚朝上,血流不止,瞬间毙命。

当时给刘文韬的第一感觉,好像是自己的脊梁,猛地被人推了一把似的,丢掉自行车,自己一下子窜到路沟里去了。

片刻工夫,刘文韬吃惊地睁开眼,晃晃身体,顾不上满脸脏土,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挣扎着站稳,伸手一看,手掌被挫掉了一层皮,露出殷红的血丝,紧接着,下意识地摸摸上衣的口袋,还好,作品还在,于是,心放宽了许多。

这时候,刘文韬才清醒地意识到,原来发生了交通事故。

立刻,周围跑来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人们在议论纷纷。

据目击者讲:在刘文韬的身后,有一辆载着两个年轻人的摩托车,离刘文韬很近,而摩托车后面还有一辆大货车想超越过去,结果,货车后斗把摩托车给挂了一下,随之,摩托车把刘文韬给顶到公路右侧两米深的路沟。瞬间,摩托车上的两个男青年,一个凌空飞起,然后,当场触地死亡,另一个则躺在马路中央,惊魂未定。

二十分钟后,处理事故的交警来了,先是照相、勘察,让刘文韬和那个吓傻的男青年,介绍具体案发情况,然后,叫救护车把这具死尸抬上车,拉走。

刘文韬提出急着要去送稿,并把作品从上衣袋里掏出来,让交警过目定夺,交警见刘文韬执意要走,便询问其受伤情况,并且,征求刘文韬的赔偿意见。

刘文韬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自行车后圈严重变形,呈螺旋状。经过协商,交警认为刘文韬理智清醒,况且,又不愿意到医院检查,就让肇事司机从旁边一家自行车商店,赔偿给其一辆“飞鸽”牌自行车。

肇事司机大概是从来没有遇见过像刘文韬这样通情达理“忙着送稿”的文学作者,点头哈腰,连声道歉,把刘文韬送出五六米远。

想不到“大难不死、因祸得福”,刘文韬骑着那辆崭新的自行车,对,是“飞鸽”牌的自行车----在当时,“飞鸽”牌自行车,那可是全国名牌产品啊!

沿着车流量很大的京广公路,美滋滋地只顾投奔报社而去。

为了实现一个当作家的追求与理想,后来,刘文韬人生采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为了家乡一方热土》,就这样在《邢台日报》奇迹般地发表出来了。

(七)作家刘文韬第一笔稿费

故事发生在一九八二年冬天。

新兵连集训结束后,十六岁的刘文韬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汲县(后更名为卫辉市)某团加工连炊事班。有一天,炊事班副班长龙晓平到县城蔬菜批发市场去采购,在返回途中,突然看见一个小偷正在抢劫一名孕妇的挎包。见状,龙班长及时上前阻止,并且与手持尖刀的小偷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经过十几分钟的较量,小偷终于被龙班长摁倒在地。接着,在周围很多群众的帮助下,龙班长把小偷扭送至当地派出所。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当天下午,刘文韬把龙班长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写成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龙班长勇擒小偷》,然后,自己骑着自行车,把稿件直接送到汲县广播站。

让刘文韬意想不到的是,那篇新闻稿次日一大早就播出了。

很快,刘文韬就收到一张来自汲县广播站的两元汇款单。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刘文韬收到汇款单的那一天,团长柳家友召开全团干部战士训话大会,在两千多人的大会上,除了专门表扬江西老班长龙晓平见义勇为之外,还点名表扬了一名河北籍投稿的新战士,善于发现新闻,善于挖掘典型,希望全团干部战士都要向新兵学习!那名刚下老兵连还不到一个月的河北籍投稿新战士,就是刘文韬。听后,刘文韬心里感到暖乎乎的。

大会结束后,在加工连干部战士总结学习小型讨论会上,连长王春云,宣布了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决定:破格任命炊事班副班长龙晓平为班长、炊事员刘文韬为连队文书兼军械员,二人分别给予连嘉奖一次。

晚上,连长王春云把刘文韬叫到连队队部,在他转业之前专门与刘文韬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当得知刘文韬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时,鼓励刘文韬通过自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之后,刘文韬把两元稿费,都买成了高中文化课本。

经过一年的勤奋自学,刘文韬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化知识。

最终,刘文韬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河南省洛阳市八零三零四部队孟津教导大队第四届干部预提班,成为一名由连队推荐的基层军事干部苗子。

有谁能知道,文学创作竟然会给作家刘文韬的军旅生涯,带来一连串难以预料的好运。

(八)作家刘文韬母子情

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刘文韬的母亲张九菊,一九三零年八月十三日出生于河北省隆尧县双碑乡木花村,从小娇生惯养,心高气傲,十八岁出嫁到西良中村, 一生正直清白。由于其割麦子最快,织布一个顶俩,在生产队挣工分高而受嫉妒,常与别人争第一。加上性急、脾气不好、自视清高等原因,“得罪”了不少人。

一九八零年清明节,刘文韬的父亲刘忠贤因为盖房,在自留地上脱坯子,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罚款五元,刘文韬母亲张九菊在与村干部发生口角争执时,突发脑淤血,导致半身瘫痪。自从半身瘫痪以后,母亲是久卧病床,几乎经常在半夜做噩梦----做梦,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

那时,刘文韬正上双碑乡联中,有天夜里正在酣睡,忽然被一阵“叮咚叮咚”惊扰声吓醒,原来是母亲张九菊正在黎明时分,一边敲着床边的洗脸盆,一边哭唱:“刘家门庭出状元,‘老四’能当大官宦......”

在刘文韬六个姐弟当中,大姐出嫁例外,刘文韬在男孩中排行第四,“老四”指的就是刘文韬。

一九八二年冬天,当刘文韬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便因家庭生活困难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只有十六岁的新兵。

由于爱好文学创作,刘文韬当新兵不久就写了一篇报告文学《龙班长勇擒扒手》,在河南省汲县(后更名为卫辉市)广播站播出。不仅得到两元稿费,还在两千多人面前受到团长的表扬,因此,破格提升为文书兼军械员。紧接着,被推荐参加高中补习。第二年,由于补习高中文化知识和工作表现“双突出”,被评为“某团先进个人标兵”,推荐到“九朝古都”洛阳市孟津教导大队第四届预提干部班,学习“营房建筑和军事干部管理”。

少小离家,作为军人,刘文韬非常思念病中的母亲。每当千里之外收到家书,如获至宝,首先耽心的是母亲的病况如何,母亲是不是还常常在半夜里做噩梦?

在教导大队毕业前夕,同刘文韬一起当兵的战友中,先后有三个隆尧县籍战友陆续探家回到部队,明确地转告刘文韬说母亲病危,声称母亲就像秋后的树叶一样,快要枯萎了,劝刘文韬赶快给学校请假回家,否则,在枯萎的树叶凋零之前,恐怕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啦!这是真的吗?

说来也巧,此时,刘文韬却偏遇母亲张九菊“托梦言志”,给刘文韬寄来最后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自己梦见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在梦中讲:五月菊花烂漫飞,一只花开花独秀。据算命先生分析,讲的是刘家祖上有德,下一辈儿将有“文曲星”下凡。理由是:刘文韬的命相之中天生就自然带着“吉祥数字”,已经占有三个“五”了。命相曰:命中占有一个五,不愁吃和穿,一生少受苦;命中占有两个五,工作学习两不误,命中无时也会有;命中占有三个五,能中进士穿官服,不穿武服穿文服;命中占有四个五,不做知县做知府,状元之才不可辱;命中占有五个五,海中蛟龙山上虎,天下第一做领袖。由于刘文韬是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出生、午(五的谐音)时降生、五月菊花灿烂开放(也就是五月份告诉家里考上军校)。因此,母亲就让父亲马上给刘文韬写信,让刘文韬不要恋家,完成学业,争取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看罢来信,刘文韬的眼睛一下子就止不住潮湿了。眼前仿佛闪现出母亲张九菊那目光呆滞、颧骨高凸的憔悴面容,还有那瘦似枯藤的孱弱身影......

儿子刘文韬叶落归根,彻底瓦解了母亲张九菊望子成龙的梦想。

母亲张九菊做梦也没有想到,由于自己常年重病卧床,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债台高筑,儿子刘文韬军校毕业后,原本在基层连队代理少尉排长,可是,为了尽孝,为了摆脱家庭贫穷状况,只好放弃转干,挥泪离开了心爱的军营。

当母亲张九菊见到“下决心要当万元户,以喂养家兔为目标要彻底改变家庭贫穷状况”的儿子刘文韬,因为不懂技术饲养的家兔得了传染病死了一批又一批时,母亲张九菊的脸上不但没有流露出刘文韬所预想的笑容,反之,却听到她老人家发出一连串絮絮叨叨的数落:当兵之前,娘为了供你上学,连医院都不住了,怕的是“浪费”花钱;初中考试,你姐姐为了照顾你,省吃俭用,甚至在临娩的前一天晚上还在为你赶做一条“学生蓝”新裤子,不料,第二天却因难产死了。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吾儿应当做官干大事,立志创大业,模仿岳飞,精忠报国,可是,你咋一点也不理解姐姐和为娘的心呢......反正,自从刘文韬退役之后,满腹不满的母亲张九菊就心灰意冷,粥食难咽,渐渐依靠输液来延续本来就摧枯拉朽的生命,终于,未出两个月时间,便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七日结束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偏瘫生活,带着梦想,饮“恨”匆匆地离开了尘世,享年46岁。

母亲张九菊做梦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去世不久,刘文韬为生计所迫立足未稳,便又不得已再次远涉他乡,苦于奔波,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打工,变成一个有家难归的游子。

那年,刘文韬才二十岁。

刘文韬外出之际,暗下盟誓:不管将来境遇如何,不管人生之路怎样坎坷,为了母亲,为了姐姐,为了世上所有善良的人,自己要立志从文,从头开始,擦干眼泪,振作起来,很好地生存并奋斗下去,直到文学创作丰收和生命停止呼吸的那一天,因为,贫穷与母爱是自己精神追求的原动力。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2年“3·8母亲,最美女性”大型征文活动中,作家刘文韬创作的散文《怀念母亲》感动评委,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为此,著名主持人刘芳菲,为获奖作者刘文韬赠送了亲笔签名照。

作品在央视网好评如潮,让刘文韬一举成名。

(九)作家刘文韬北京领奖记

(十)这是一个让人心情异常激动的高兴时刻----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要为获奖作者刘文韬颁发奖杯!

止不住的欢声笑语,顷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颁奖大厅飘溢起来。一个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青年时期靠勤奋自学一边打工一边写稿,到了五十多岁仍然时刻不忘文学创作的中年男子,正在焦急地翘首期盼国家领导人的到来,这个执着追求的中年男子,就是刘文韬。

上午十点整,人们的欢呼声终于响了起来,唏嘘不止:“布赫副委员长来了!布赫副委员长来了!”

这时,陪同人员拨开人群,护送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蒙古族老人,缓步走上主席台。

会场的气氛顿时再次活跃起来,掌声如雷鸣般再次爆发出来。

大约经过十分钟左右,会场终于安静下来。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国内部主任阮观荣,宣布“中华大地之歌”征文颁奖大会正式开始。

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社会新闻工作部、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煤炭城市发展联合促进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纳税人》报社、《中华传奇》杂志社、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活动组织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征文颁奖大会,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颁奖大会,旨在“谱写大地华章,推出时代英才,弘扬时代奉献精神”。组委会从两千多篇征文作品中评选出的获奖作者,进京接受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作家、编辑、记者,在欢快喜庆的音乐声中,从布赫手中接过奖杯。

上台领奖的全体人员是按照十人一组划分的。

在紧张的等待中,刘文韬的手心渗出些许汗水。

当轮到第八组上场的时候,刘文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面对布赫副委员长近在咫尺的亲切微笑,不由自主地道出了一句蒙古族问候语“赛百努”,意思是“您好”。

紧接着,刘文韬把略带颤抖的双手,情不自禁地伸向了布赫副委员长......

“赛百努?”

此时,布赫副委员长虽然是略微犹豫迟疑了一下,但随后很快脸上便布满了笑容,连声说道:“你是蒙古人?赛百努!赛百努!”

当刘文韬从布赫副委员长手中郑重地接过奖杯的一刹那,激动的心情根本无法形容,不知道讲什么才好。

刘文韬只是想赶快解释一下:我叫刘文韬,笔名尧山兰,男,汉族,河北隆尧人,三十年前由于母亲病故,家境贫寒,不得已背井离乡到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召火车站和全国蒙古族会计先进工作者斯仁扎布的沙包打工。后来,到《河北经济日报》社工作,采写的短篇报告文学《酱业大王》,经过评选,荣获征文一等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所以,今天才有幸见到您老人家......其实,我并不是蒙古人......

但是,刘文韬因极度兴奋在眼眶中涌现出来的滚烫的热泪和藏噎在心里的千言万语,很快被周围长时间的欢呼高潮掩盖住了。

颁奖仪式之后,布赫副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与获奖作者拍了全体合影,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这次获奖之后,刘文韬的大脑比以前更加冷静清醒了。

因为刘文韬知道,国家领导人为获奖作者颁奖,是一项很崇高的荣誉。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很多人往往是在一点小小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从而,造成终生后悔。

刘文韬更知道,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首先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行,先把做人的道理学透。自己记得曾在《人民日报》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当有人问“世界发明之王”----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发明成功电灯的奥秘时,他回答说“靠的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家爱迪生的话对刘文韬启发很大。

刘文韬暗暗发誓,一定要更加敬业,笔耕不辍,希望自己持之以恒,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做出更大的成绩。为此,刘文韬以《藏头诗》自勉:

刘家一书生,

文坛苦练功,

韬略若出奇,

成功定无穷。

(十)从善如流

报告文学作家刘文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那颗善良的心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自己暗淡的人生道路,温暖了别人冰冷的精神世界。

(1)

刘文韬1966年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双碑乡西良中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刘文韬的善良之心,传承于他的母亲张九菊。据其八十岁的父亲刘忠贤讲,刘文韬母亲在照顾赡养老人方面,做的比他大娘诚恳实在,一度受到刘文韬爷爷的称赞。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同样是煮面条,刘文韬大娘煮的面条比较少,总是不够老人吃,为了把面条显示出来,在碗里用筷子把面条不停地挑起来,一遍接着一遍,不然的话,面条就会沉到碗底,显得汤多面少,相对节俭,而刘文韬母亲呢,每当轮到刘文韬爷爷来自己家里吃饭,则是汤少面多,如果一碗稠面不够吃的话,再加一碗,比较大方。母亲敬老爱亲的善举,在刘文韬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他一生都难以忘记中华优良传统美德。

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刘文韬从小就想做一个接济贫困、助人为乐的善良儿童。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叫李吉海,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其母亲守寡,身体状况欠佳,几乎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弟弟尚小,也不能到地里干活,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之接近交往。刘文韬看在眼里,很是同情,主动跑到李吉海同学家里,在炎热的夏季,帮助其收割小麦,趁着土地墒情好的时候,连续点播玉米种子、锄地、拔草,秋季来临的时候,利用星期天,给他家掰玉米、刨玉米茬。李吉海的母亲,逢人便说:“刘街刘忠贤家的那个胖墩儿,乐于助人,常做好人好事,真是个好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大出息。”

善心常驻,为刘文韬长大之后走上打工之路,一心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成为当代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写作基础。

(2)

一九九零年,二十四岁的青年刘文韬,因为生活所迫,离开故乡,离开年迈的父亲,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打工,用一颗善良之心,为他与全国会计(蒙古族)先进工作者斯仁扎布的友情,谱写了一首“民族团结进步”的友谊之歌。

刘文韬认识斯仁扎布是在1992年6月。

当时,斯仁扎布担任包头市郊区政协委员、阿嘎如泰苏木卜尔汉图嘎查会计。据悉,他从十六岁起开始从事会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全国会计(蒙古族)先进工作者”。一九九二年,为贯彻中央及国务院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牧民率先达小康”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带病开办了一个个体沙包,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一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沙包刚开工不久,不幸因工造成一起人身死亡事故。为此,沙包面临停产的威胁......

人遇难处,肝胆相照。

当斯仁扎布找到刘文韬的时候,沙包里的民工们都跑光了,眼前只剩下一座光秃秃的露天沙包,空旷而冷寂,在沙包面临倒闭之际,他把账本郑重地交给刘文韬,诚恳地委托刘文韬帮忙代为管理......

刘文韬和妻子经过多次商量,决定以实际行动帮助斯仁扎布顺利度过难关,在他最需要援助的时候,伸出年轻有力的臂膀。可事实上,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刘文韬遇到了许多困难。

缺人。正值农忙季节,当地人手很少,刘文韬不得不打长途电话向老家亲戚门上求援,结果,人虽然来了七八个,可老家却在这时出了事,妻侄突然触电身亡,又把其中两人叫了回去。

缺车。刘文韬到用料厂家联系业务,很多人对刘文韬的助人举动倍加赞誉,但也有个别人奚落到:“非亲非故的,干嘛这么替别人卖命?是不是中间图了什么好处?”听到这种作践之词,刘文韬心里非常难过,即使难过,但他还是坚持继续做下去。

缺钱。叫来的民工,包括刘文韬的亲戚们,他们都怕干完活开不了支,问刘文韬怎么办?面对一个个如饥似渴的面孔,无奈,刘文韬只好利用自己爱写稿、妻子爱唠叨的看家本领,办起“沙包夫妻广播站”!循循开导,稳定人心,激发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因为黑暗之中孕育着黎明......

在刘文韬的鼎力帮助下,斯仁扎布硬是勒紧腰带,咬住牙关,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勇气与毅力,凭着一颗用汗水和追求凝成的滚烫的心,开凿出一条金色的成功之路。

可是,一九九四年病魔却急不可待地吞噬了斯仁扎布仅五十岁的生命!

一九九五年,刘文韬继续帮助斯仁扎布的老伴儿把沙包办下去,直到斯仁扎布的老伴儿因身体状况欠佳停办为止,他们之间的真诚友情,才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伫立在斯仁扎布的遗像前,刘文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举手擦泪,弯腰施礼,深深地表达一个来自内地的打工青年由衷的敬意,此刻,青年刘文韬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斯仁扎布在世的音容笑貌......

(3)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有句名言:“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正是借助作家王蒙的名言指引,中年刘文韬把自己的一颗善良之心,完全投入到对报告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上。

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洛阳市某部教导大队第四届干部预提班和山西大学(全国高等教育新闻专业自学考试),在北京、石家庄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现已50多岁的作家刘文韬,经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报告文学是我一生立德行善的信仰,常做好人好事是我一生的口头语,我就像农民一样,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勤奋耕耘,汗流浃背,播撒善的种子。”

刘文韬的座右铭是:金戈铁马平天下,文韬武略定乾坤。

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努力,刘文韬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河北作家网等全国、省、市级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共计五十多篇(部),其中,短篇报告文学《酱业大王》二零零四年获《中国改革报》征文一等奖,《乡亲们身边的120》《一个心地善良的警察》《总理的回信激励着她》连续三年荣获河北省作家协会“善行河北,美传网络”大型纪实文学创作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文韬短篇报告文学作品集《情系大地》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充满了善意的正能量,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人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大部分作品都突出了“捐助奉献,造福社会”的中心思想,由于善良的品格,使报告文学作家刘文韬成名后,逐渐形成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紧接着,《刘文韬全集》二零一四年十二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刘文韬父亲在即将离世的那一刻,谆谆告诫刘文韬,说:“人这一生,吃不穷,穿不穷,就怕精神受了穷,所谓精神,指的就是善门常开,枕善而眠,择善而行,与人为善,兼善天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亲的话,犹如一块试金石,投进刘文韬宽阔似海的内心深处,激起一道道波浪,汹涌澎湃。

刘文韬父亲的临终遗言,让刘文韬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安定和谐,行善是成为作家的必经之路,积德是创造文化精神财富的根本源泉。

(4)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扎根人民的根本方针,坚持把握中国精神和时代脉搏,坚持精品创作,繁荣我国的报告文学事业,实现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伟大复兴,刘文韬除了自己热衷报告文学创作外,善心不断,还义务做了一系列文学“传、帮、带”工作。

隆尧籍青年樊丽坤、一鸣(笔名)、刘永凯、刘佳丽、安韦韦等人,他们都喜欢报告文学创作,先后以报告文学作家刘文韬为师,可是,他们中间有些人家庭贫穷,有些人学历低,有些人难找工作,有些人缺乏报告文学知识和导师,要实现报告文学作家梦,非常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圆一个高尚美丽的报告文学作家梦,刘文韬首先资助一鸣家四万元做生意,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接着,对毕业于河北大学档案系的大学生安韦韦,单独进行了报告文学知识的讲解指导,解决其报告文学知识匮乏问题,然后,到山西省阳泉市,为樊丽坤、一鸣、刘永凯、刘佳丽等人,报考了全国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自学考试,解决他们的大学学历问题,最后,对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设立“刘文韬报告文学奖”,奖金分别是一至五万元不等,鼓励他们“把创作报告文学题材的优秀作品,当做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目标,把报告文学事业当做自己一生立德行善的信仰”。在刘文韬老师的带动下,截至目前,已有一鸣、刘永凯两名学生,完成大学本科、专科学历,分别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报告文学作品多篇,刘永凯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鸣被吸收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中,刘永凯报告文学《房界巨子----记全国劳动模范魏少军》二零一四年九月获《唐山文学》杂志社首届“李大钊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征文优秀奖,樊丽坤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短篇报告文学《带着瘫痪公公改嫁》《樊腾凤传》,安韦韦、刘佳丽二人,在河北作家网发表短篇报告文学《身残志坚的检察官----记“全国最美检察官”张秉文》和《没有什么比救命更重要----记“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冯海龙》,安韦韦短篇报告文学《身残志坚的检察官》二零一六年一月获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城网“网聚河北正能量”征文三等奖,刘佳丽短篇报告文学《没有什么比救命更重要》二零一六年六月获《唐山文学》杂志社第二届“李大钊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征文优秀奖。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经过深入采访作家刘文韬 ,此话让我更加深信不疑。

(十一)立地成佛

二零二零年初,家住石家庄市桥西区金竹街四号《河北经济日报》社宿舍的报告文学作家刘文韬----也就是早年“因为母亲瘫痪多年病危,为了尽孝,放弃转干,挥泪离开心爱军营的那个书痴”,收到来自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寄来的会员证,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通过,批准其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中国作协正式会员,圆了其多年孜孜以求的文学梦想。

(1)打工创作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刘文韬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团后勤机关直属加工连的一名连队文书兼军械员,次年十月被评为该团先进个人标兵,推荐参加河南省洛阳市某部教导大队的军事高考,年底录取为教导大队预提干部班学员,一九八五年毕业。刚毕业时,刘文韬接连收到两封关于母亲病重的挂号信,使三年无暇顾及省亲的他开始忧心忡忡。不几天,有两个回乡探家的同村战友从老家带来噩讯:母亲病危!这消息无疑给了刘文韬致命的当头一棒,他再也沉不住气了。起初茶饭不思,之后生病发烧,继之,下决心彻底改变家庭经济落后的悲惨状况,挥泪离开了心爱的军营,走上打工之路。

刘文韬携带家眷北上来到塞外包头,开始寻求:如何走上摆脱家庭危机的“爱家救贫”道路?当装卸工、筛沙子、承包炼焦厂、打水泥砖硬化城市地面,样样活儿都干。有一天天黑以后,沙场的打工族,都回“巢”了。刘文韬和妻子最后才走,虽忙乎一天劳累过度,可嘴里还是哼着《纤夫的爱》:“只盼太阳落那西山沟啊!让你亲个够......”经过火车站,被站长拦住:“喂!你找几个民工过来,今天刚到两车皮煤,一百二十吨的,二百块钱。”“我到哪里找人?都回家睡了,再说,都劳累一天了。”刘文韬答。站长说:“老朋友,快干吧,明早八点卸不完两个车皮,分文不给!”抬眼看妻,妻子斩钉截铁地说:“干!”刘文韬随声附和道:“对,干!我们两个人干!”一对“爱情鸟”决定卸完那两个大大的火车皮,一夜挣它二百块钱!女人见钱眼开,男的雄心勃勃欲创造世间奇迹----为爱面子的“坐家”,争个小站卸煤冠军。据说,小两口一夜卸煤一百二十吨,是小站建站以来的“创举”!夫妻不要命的举动,令人不可思议。一瓶啤酒、一瓶香槟、四块面包,外加一盒午餐罐头,填充一下肚子,两人就开始行动起来。风伴着沙刮来,把困意卷走了。夜深人静,两把大板锹,不,一对鸳鸯锹,上下翻飞,左右滚动,似在作诗,动人的爱情诗。子夜,第一个车皮卸完了。可是妻子再也支撑不住了,头胀发晕,四肢乏力,站立不稳,看来,到底体力不行:“好吧,不行你就早点回去吧!别忘了天亮以后来接我。”后半夜,刘文韬一个人卸完剩下的另一个车皮。刘文韬完全忘记了什么叫困,什么叫冷,什么叫饿。夜空中,零星的几颗“值班”的星星刚刚撤退,刘文韬只觉得眼前一黑,脚尖上冒出无数个金色的星星,头一栽,晕倒了,一种胜利的喜悦将他推向了虚脱的万丈深渊......幸好,妻子天亮便赶到了,当她将刘文韬扶起时,他才相信自己还活着。须臾,只觉胸闷、发热,一股暖流涌上喉咙,低头、咳嗽,“哇”的一声,吐了一口血痰。妻子见了,一下子懵了,环顾四周,急忙喊道:“快来人呐!吐血啦!”刘文韬不知哪来的力气,冲妻吼道:“别嚷!这二百块钱要不了我的命,快!快扶我回家。”刘文韬这一躺,就是三天。妻子守了刘文韬整三天,当刘文韬从“睡梦”中醒来,妻子才如释重负,托起他满是血泡的手,哽咽着说:“挣这二百块钱亏了,差点把命搭上,以后再也不许拼命了。”听后,刘文韬无力地点了点头。这三天在病床上,让刘文韬突然明白:命比钱值钱。

青年时期,刘文韬一边吃苦打工,一边勤奋创作。在《包头日报》副刊,先后发表了《一个多情男子的自白》《我为

(2)以文报国

盛世不忘亲发奋,立身牢记写文章。

二零一四年以来,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繁荣我国的报告文学事业,展现河北作家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不懈奋斗精神,让文学更有力地放飞中国梦,担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步入中年的刘文韬,在《河北经济日报》社工作期间,勤奋搞好文学创作,笔耕不止,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河北经济日报》《河北法制报》等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大约一百多万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情系大地》,团结出版社出版《刘文韬全集》等图书。

据作家刘文韬透露,有一次,省厅一位领导,约他写一篇报告文学,在炎热的夏季,省厅有空调,近水楼台,还有轿车接送,很是方便。但是,被刘文韬婉言拒绝了。刘文韬放弃优越的接待条件,冒着酷暑,头顶烈日,乘坐人员拥挤的长途公交车,深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扶贫奔小康宣传,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采访了邢台市隆尧县东良镇周村村委会。由于村委会办公条件差,没有空调,他为了完成一篇令人满意的报告文学,热得衣服都湿透了。尽管如此,他个人没有一句怨言。后来,这个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村干部和全体村民都说,是作家刘文韬采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冀南平原农村的一颗明珠》,在《河北经济日报》首发后,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村落,赢得了声誉。

因为文学创作事迹突出,奋斗故事生动感人,二零一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刘文韬同志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会员。

勤奋耕耘,立地成佛,这是作家刘文韬一生真实的写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