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勇进的头像

樊勇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3
分享

蜀江尽处是关洲(樊勇进)

前段时间,应地方政府邀请,去同济垸村挖掘地方文化。走进村委会,突然想起我以前写的一副对联:

十镇何奇?瞻丹阳陈聚,沙湾古钟,罗国故店,关庙遗寨,江口旧埠,东湖曾照楚国月;

一赋关情!诵玛瑙鲜桃,弥陀胜迹,水府晨舟,五柳新城,七星巨港,南河还流汉时秋。

这副对联主要是介绍枝江几个乡镇的地方特色,文字里的“罗国故店”,就在枝江市顾家店一带。它是一个呈马蹄型的带状长江冲积平原,同济垸恰好处于“马蹄”的蹄尖附近。去时已是暮秋时节,虽然天气不太冷,但叶黄草白,大地一片斑斓。

这里曾是古罗国人的迁徙之地。大约在两千七百年前,楚国将领屈瑕率军攻打罗国,因倨傲轻敌而失败。“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灭罗之后,楚国继续北进。为了减少干扰,楚武王便把罗国的遗民迁移到楚都附近加以监视。

走进同济垸,一股浓厚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水泥路、电杆、小洋楼、来往不息的汽车、江滩公园……,人们的服饰也是五颜六色。他们的脸上,大多流露出一股闲适与安宁。这样的情景,无法把它与“江上楚蛮之地”联系起来。

南宋乾道元年,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曾经路过这里。他在《自鄂渚至夔府途中记所见一百十韵》中写到:“枝江县罗国,凫舄飏王乔。百里环洲渚,千家在苇苕……”。

“凫舄飏王乔”用的是东汉王乔的典故,或表示地方官的足迹所至,或借指野鸭。王十朋赴夔州的时候正好是冬天,那时节顾家店一带芦草丛生,野鸭聚集。在诗人眼里,江水、沙洲、野鸭、芦苇、人家构成了枝江古罗国最基本的元素和意象。

我们到达同济垸时,已是下午两点半,秋天的阳光把大地照得熠熠生辉。村委会旁边,几位老农围坐在黄良华副市长旁边,或谈或笑。因为当地盛产桔橙,所以天空中飘荡着一股果橙的清香。

这里原是江边的一块滩涂地,汛时水面大涨,旱时滩涂裸露,其长年受水冲刷、浸泡,土质异常肥沃。这样的滩涂湿地,无疑是种植庄稼的好地方。

于是从民国开始,附近居民就不断在这里围垸筑堤,垦荒造田。他们给村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同济垸,同济就是同舟共济。他们想以这个名字,来表达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美好愿望。

当年,罗氏一族拖儿带女,成群结队地踏上南迁之旅。临行前,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有很强的乡土情怀,他们在长期的狩猎和耕作中,养成了对土地生命周期的体认、对乡土习尚礼俗的沿遵和对梓里家园的固守。他们或许会拥吻故土,再投以最深情的一瞥吧?然后一路向南,往顾家店的方向衔尾而来。

跟现在浩浩荡荡南下淘金的队伍不同,当时中原人眼里的南方,是一片蛮荒之地,瘴疠横行。旷野里人烟稀少,远近起伏的山丘满是荆棘,相连又间断,一直绵延到天边。

幸运的是,罗国人抵达的终点,水草丰茂。这是一块适合人类栖居的理想之地。实际上,在罗国人到来之前就孕育过早期的原始文明。前些年,考古队在同济垸南部关洲,发现了大量城背溪文化时期的兽骨、鱼骨,同时还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以及大量原始陶器。这是目前发现的江汉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遗址。

这些原始人生活在长江之滨,组成不同的部落。他们或在山丘,或在近水之处搭建窝棚,然后在这里耕种、狩猎,共抵灾难、生育繁衍,又把死去的祖辈安葬。

在同济垸,原想查找有关罗族后人的资料,想想又算了。因为我知道,以前的罗国故地,现在大多是“江西填湖广”时江西籍移民的后人。翻阅《顾家店镇志》,可看到他们的历史渊源。

毛氏人口523人,发源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雷卿塘。……随江西填湖广移民大潮,迁徒到湖广荆州府枝江县偏洲;

张氏人口753人,祖籍江西瑞州高安县青石板平湖里双井土地;

熊氏人口431人,先祖于康熙年间从江西景德镇铁石巷10号迁入熊家棚,搭建草棚,围堤造田,已有300余年历史;

罗氏人口1810人,罗氏来祖友德公卜居斯土,问世二十,阅年五百。

……

而当年徙居枝江的罗国人,早在楚文王时期,就被迁到湖南长沙、湘阴汩罗一带了。《前汉书·卷二十八》记载:“长沙罗国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这个以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的氏族,在秦汉时已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宋元时已成为江西的大姓。明朝以后,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的后代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各地,又落地为安,生根发芽……。

每次到同济垸江边,我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种纯朴之美。天上云层在太阳照射下,泛着炽红、炽黄甚至带着炽蓝边沿的光彩。屈曲盘旋的江水银光点点,无声东流。长江对岸,巴山余脉郁郁葱葱,从墨绿、深绿直至隐入一片烟蓝。

而同济垸关洲状若弯月,斜卧于江水之中。这里是松滋、枝江、宜都三市交界之处,也是蜀江与荆江的交接点。前段时间我写《同济垸赋》时,头一句就提到了关洲。“蜀江至此分为诸洲。诸洲之首,曰关洲……”。以前这里三洲顺呈,史志说:关、漷、浰三洲相望,灯火相连。当其波平浪息,烟云笼罩,湖光缥缈。因受洪水冲刷,漷、浰两洲已消逝于岁月的长河。

关洲之上,曾有一个堆坞滩,滩下水流湍急。未筑堤垸时,江水一直漫延到青龙山下。上行之船到达堆坞滩,往往会上岸祭神,然后纤夫们攀沿着山底的羊肠小道,一步步把船拉过滩去。旧志说:“堆坞滩,县之对江东岸,响声若雷,为入蜀第一滩,去县五里。川舟至,若无熟识水手,多至撞损客货”。

明代万历年间,枝江县令周仲士也曾泛舟此处,他在《山水记》里详细描述了这一带的人文风情。

邑以江名,界在江南者多山,界在江北者多地,界在江心者多洲。……去城一里许,有石如筏,浮水面……。逾十里,有石峙江侧,形如鼓,铺曰“石鼓”。有滩曰“堆乌”,此入蜀第一滩也。自滩而下有浰洲、漷洲、关洲,而关洲最大。三洲相去不愈里,自舟中平视若相联然。

堆坞滩斜对面,是宜都的枝城。枝城原名白水,从南宋咸淳六年到公元一九五五年,枝城作为枝江县治长达六百八十多年。明朝李震写有《白水晓渡》一诗:“云淡星疏月已西,行人几对立沙堤。孤舟渡罢重回首,才听邻鸡隔水啼”。诗里所说的白水晓渡,就是这里。枝城以化工业为主,落户这里的多是一些能源型大企业,林立的工厂、高耸的塔罐、穿梭的车流,无不彰显着枝城雄厚的工业底蕴。

而地处顾家店与枝城之间的关洲,又成为了一个新的承接点。一边是方兴未艾的工业文明,一边为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自从调到驻村工作队后,我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方面的书籍。前几天在网上查资料,读到张孝德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感触颇深。张先生说,知道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必修的功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中华民族长寿的秘密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作为政治、权力中心的城市一次一次被毁掉,中华文明却没有中断,其原因就在于文明的火种保留在乡下。乡村在,中华文明就会不断地实现劫后重生。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基因在城市,公元五世纪,外来民族把城市毁掉了,他们的文明也就中断了。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独立成章,延绵不绝。从远古神农氏开始,先祖们就种稻、黍、稷、麦、菽为食,制耒耜工具为耕,开启农耕文明之先河。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村变成城镇,乡村人口大量流失,空心化成为普遍现象,乡村在资本裹挟下逐年衰败。因此,推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孩子们“留下美好乡愁”势在必行。

黄昏时分,我们从同济垸离开。天空逐渐黯淡,江边升起轻纱一般的薄雾。影影绰绰中,一只小船划过江面。看着若隐若现的小船,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错觉。

或许,越陈旧的东西越能保留那份古意吧!现代化的东西,千篇一律,看不出个性。唯有这绿得透蓝的江水,似与古人相通。恍惚间,我似乎听到元人胡祗遹的声音:“汉人凿井而饮,……服先畴之畎亩,守前人之世业,十世百世,非兵革易代,掳掠驱逐,则族坟墓,恋乡井,不忍移徙”。

但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安土重迁”的传统文明终究抵不住“游而求食”的工业文化侵袭,村子里的年轻人一个个远离故土而去。市场化的浪潮、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那个给他们无数慰籍、给他们无数滋养的家园,终将成遥远的记忆……。

抬头看看前方,江川默然。远眺枝城紫山,突然想起宜都曹礼勇女士的古体律诗——紫山冬翠:

屹立江城数万秋,秦邦楚地一呤休。

蜀川疑似千峰落,湘雨由来独岭浮。

花鸟春光多异色,柏松冬雪竞风流。

子孙不晓当年事,楼在紫山头上头。

附:

同济垸赋(樊勇进)

枝江(1),故隶(2)楚(3)者也。秦置南郡(4),始有枝江之名。书称:蜀江至此分为诸洲。诸洲之首,曰关洲(5),关洲之北,即谓同济垸(6),其村平堤十里,蜿蜒曲折(7)。夹道古木,掩映参差(8)。南望诸峰,层峦叠嶂(9),宛然(10)入画。江心原有三洲,旧称“三洲烟浪”(11)。书曰:“三洲相望,灯火相连。当其波平浪息,烟云笼罩,湖光缥缈。”游历之人,皆羡此田园之美旷,山水之清嘉(12)。

而村底蕴(13)源远,历史悠长。原始先民,聚集村西(14);烧陶育稻,磨制石器。西周(15)没落(16),楚即兴起;开疆拓土,罗族(17)来依(18)。楚子罗人,相融相济;世代耕耘,筚路蓝缕(19)。及至明清,人口凋零;江西湖广,数次迁移(20)。然十年九涝,三餐难保。于是自丙戌(21)起,数十年来,乡民自发,围垸筑堤。垦滩则良田立,斩茅而嘉禾生。

嗟夫!江山兴亡,人世沧桑。往事岁远年湮(22),唯同济垸,因垸得名。坞滩(23)之土,维子之稼(24)。围垸造田,同舟共济。城隍庙前祈雨,历甘苦而知慰;礁岩子上筑堤,抵灾患以自强。放眼今日,共同缔造,全民聚力。天地人和,乡村待举(25)。二千二百人,同气连枝;六百五十户,携手并进。共谋共建,绘乡村振兴之蓝图;共管共评,描碧水青山之画卷。生态回归,山川共享,足慕足羡。

忆往昔,常思岁苦,看今朝,犹记时艰。更千万年,血脉延续,薪火相传。当守前人遗志,励精图治;恭遵村名寓意,安危与共。则乡村之兴,吾村有望焉。今为之记,以告后人。

注释:

(1)枝江:指枝江市。在长江三峡的东边,以前叫作丹阳,秦朝的时候,因为“蜀江至此分枝”而得名,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枝江市属湖北省宜昌市代管县级市,它是大溪文化的中心分布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三国蜀汉名臣董和、董允父子的故里。

(2)隶:属也。

(3)楚:指楚国,又称荆国、荆楚,周朝诸侯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后来亦是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中期楚国到达全盛,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贵州、山东部分地方。

(4)南郡:南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位于汉江南岸。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治所在公安。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

(5)关洲:长江中游沙洲。位于长江中游主航道以北,枝江市顾家店镇南部,北与人和垸村、同济垸毗邻,南隔长江主航道与松滋市、宜都市相望。过去官府在此设立关卡,故又称官洲。

(6)同济垸:“同济”指同舟共济的美好愿望;“垸”指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堤坝状防水设施。民国年间,因村民在此地筑堤修垸,防长江洪水,故而得名“同济垸”。其为礁岩子村、城隍庙村、原同济垸村三个村于2002年11月合并而来的一个行政村。

(7)蜿蜒曲折:意思是迂回弯曲的意思。路途艰难不好走,弯弯绕绕的。

(8)参差:意思是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汉书。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

(9)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10)宛然:仿佛;逼真地。~犹在|~身临其境。

(11)三洲烟浪:清乾隆版《枝江县志》记载:“三洲烟浪:关、漷、浰,三洲相望,灯火相连。当其波平浪息,烟云笼罩,湖光缥缈。望之者疑为十洲三岛云”。另一景为关洲上弥勒梵钟。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发大水(庚申水灾),漷、浰两洲,水洗浪刷,仅存其底,关洲虽存,堤防屋宇,横扫殆尽。后来,上刷下淤,关洲逐渐下移。

(12)清嘉:意思是美好。

(13)底蕴: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

(14)原始先民,聚集村西:同济垸村西边为青龙山。1968年,在修建枝城长江大桥职工宿舍、开挖地基时,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遗骨等历史文物。1985年夏,湖北省及宜昌地区考古队在青龙山遗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考古发掘,发现了公元7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活留下的100多件珍贵文物。出土文物有加工简单的器具品,有磨制、半磨制石器和通体饰绳纹圆体器及支座器物。同时发现有红烧土房址。通过对陶片和红烧土以及谷壳的观察考证,青龙山原始先民已在7000多年前,就从事水稻栽培等原始农业生产以及渔猎活动。

(15)西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共传12王11代。

(16)没落:指衰败,趋向灭亡。

(17)罗族:此处指罗国。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之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汨罗江畔的平江县。

(18)依:1.依靠。2.依从;答应。

(19)筚路:柴车。蓝缕:破旧衣服。《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与辛苦。也作荜路蓝缕。

(20)江西湖广,数次迁移:指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今湖南与湖北两省范围)的大规模移民拓垦活动。共有两次,一次是发生在明初,另一次是明末清初。

(21)丙戌:丙戌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年称,此处指1946年。

(22)湮:1.埋没。2.淤塞。

(23)坞滩:即堆坞滩。堆坞滩原是长江河道边的一个滩点,这里水流湍急,那时没有河堤,江水一直到山边。相传,在人力和风力驶船时代,上行之船行至堆坞滩后,必须先在滩下停靠,上岸到镇江寺(今青龙山村境内)祭神,乞求镇住江妖,再由纤夫拉着船攀沿着山边的羊肠纤道,一步一步把船拉过滩去。堆坞滩由青龙山村幸福格桥下至礁岩子双溪子桥,后因1860年后长江主航道移道,1946年围堤垦田,此地今已成主产粮棉良田。

(24)维子之稼:意思是可以种禾黍。

(25)举:1.往上托;往上伸。2.举动。3.兴起;起。4.生(孩子)。5.推选;选举。6.举人的简称。7.提出。8.全。9.姓。此处指兴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