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泽宝的头像

樊泽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03
分享

宁子.燎壶和暖瓶

“宁子”、燎壶和暖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户煮、烧和存放开水的生活必须品,各地叫法可能不同,但家家都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宁子”和燎壶已不多见,年轻人恐怕连叫法都陌生,更不用说认识了。我家的这两样东西仍存在旧宅里,每次看见依然亲切。

“宁子”是泥烧的黑圆罐,中间肚大而圆,中间一下陆续缩小、底部圆平,肚上端也逐渐收缩,越往上越尖圆,最上头留有一边缘外翻的小圆嘴,形似大家熟知的大地雷,大小能灌满一暖瓶水多点。

生产队时期,村民一日三餐不是地瓜就是瓜干,母亲每天用铁锅煮地瓜(瓜干)以前,需先在锅底用水瓢舀上一瓢多水,然后将灌满水的“宁子”放在锅底,再把洗净的地瓜放进锅里;熥饭时也是如此,只是在“宁子”上面放个篦粱橙(充),然后把带孔眼的泥盘盛上地瓜饼子等和上顿剩余的菜碗坐到篦粱橙上,然后盖锅烧火。煮饭一般用大火,待锅里冒出地瓜的焦油味时,煮得就差不多了,即可停火;落滚后开锅,将饭菜拿出,锅底“宁子”的水还在翻腾,用毛巾包着拿出后倒进暖瓶里;天热时基本不倒,留在“宁子”里,水不冷不热,口渴时一手握着“宁子”嘴举起,口对着口“咕咚、咕咚”地倒进嘴里,解渴又惬意。

用“宁子”煮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米面取代地瓜成为主食,日常居家做饭火候减弱,烧水的方式及工具也发生了变革,“宁子”由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宁子”和燎壶起初是并行的,“宁子”煮水是家人用的,燎壶烧水是应急的,“燎壶”的制式不断演变,开始也是泥烧的黑扁圆罐,似圆茶壶只是没有把,罐的上端有个茶碗大的圆口、配泥盖,口两边有对称的泥鼻,用细绳或铁丝串起;有的在口两边(上方)烧制一个“U”字倒过来的泥壶提手,便于提拿;泥壶的上端有一小细泥嘴,用于倒水,其高度与壶口持平;年龄大的农村人对用泥壶烧水可能还有印象,就是在锅台的锅门口的正上方楔一个铁钉子,系一根铁条再绑上一个用树枝杈做成的钩子,将燎壶挂在钩子上,壶底居中对齐锅门口的上沿,做饭时锅底的火苗从灶口冒出来,冒出的火苗及炭火的余热正好燎着壶底,给壶内的水加热。这样使灶外的火焰得到了充分利用,饭做好了,壶里的水也燎开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且泥壶易碎等,便被淘汰。此后的燎壶改为铁(铝)制的,传承了上千年的农耕文明泥罐烧水成了历史。

那时家里如来客人或有打墙盖屋等事宜,用铁锅烧水耗时费柴,既不及时也不方便,家里的大人便让我等小孩提着暖瓶去村中“茶炉”打水。那是一家专门烧(卖)开水的农户,在一间房子里用石头或砖垒成一条近一米高的平台,平台上建长条槽型炉膛,炉膛中有炉条便于烧煤和漏煤灰,炉条下有串通的细窄长方孔;炉膛的灶头处按一大风箱,风箱的出风口与炉膛的细方孔相连,便于给炉膛催火;炉膛的灶尾处连着墙,垒起一高高的竖烟囱;炉槽上面放着十几把铁皮燎壶,燎壶的铁皮把半椭圆形、高且宽,壶嘴也较长。靠灶头处的燎壶因风箱吹得火旺、水先开,烧水的将其灌到来打水人的暖瓶里,然后将火槽上的其他壶逐个前移,将倒空的壶装满凉水摆在最后,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就是这些燎壶。

打水是需要花钱的,烧水需烧好煤,当然,那时的煤也便宜。起初是一分钱两壶(瓶),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炭开始一点点的涨价,水涨船高,开水也涨到一分、二分、三分,直到一毛钱一壶(瓶)。

随着生活的条件改善,人们用电器烧水,如棒式“热得快”和电水壶等,但因质量差使不住、耗电量大付不起电费和农户电压低引发跳闸停电等原因,大部分农户还是沿用烧水的办法。

老家使用的“燎壶”分几种,一种是用白铁皮打制的喇叭状、下粗上细的圆形燎壶,有长壶嘴,嘴上有盖,水开了后壶嘴会发出“吱吱”的响声;在壶上方一侧有宽铁皮把,壶内用铁皮做有上下串透的圆空壁,容积能灌满两暖瓶水;烧水时将干柴点燃后放进燎壶的圆空壁里,随后根据火候不断添柴,直到水开。该壶的特点是烧水快,省柴草,缺点是烟呛火燎,从壶底漏掉的炭火被风一吹四处刮,火灾隐患大,而且必须用砍短劈细的干柴,烧水时必须有人看守。

另一种是拐尺状圆筒式铁皮拐壶,也有叫汆子的,筒有一米长、胳膊粗,一头密封、一头有直角拐头,拐头上有盖,从拐头圆孔里装(倒)水;在锅台前侧挖一圆孔,将装满水的拐壶插进灶台里,拐头口朝上、留在外面,做饭时灶膛里火苗会直舔圆筒,也是利用柴火的余热烧热水。该壶一年四季都可用,水开了从锅灶里抽出、倒进暖瓶;水不开,在寒冷的季节可用其洗手、洗脸,或刷碗、刷锅。此壶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智慧,做饭燎水,饭熟水热,既节约了柴草,又充分利用了能源,很有科学价值,只是现在农村基本上不烧灶了,这种燎壶也就不见了。

最常见和通用的就是铁(铝合金)壶,寒冷时取暖生炉子放在煤炉子(农村炕炉子)上燎,温暖时节用蜂窝煤炉子烧,使用液化气后放在液化气灶上烧,方便快捷,很多地方一直沿用。

暖瓶也叫暖壶,在农户是与“宁子”和“燎壶”配套使用的,一个烧热水,一个盛热水,每天必不可少;在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拥有一把或几把,不但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还给每个人带来了健康,每日每人都需要用它,日常当中的喝茶都要依靠它,是当下再平常不过的日用品。虽说是十分简单,但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中期之前,在每个家庭里面既是日用品,也是奢侈品。

暖瓶(壶)有“外壳”和“内胆”,过去常用的有4磅和8磅瓶两种,形状相比有圆高柱和粗矮柱的,其内胆基本是以玻璃“瓶状”的为主,故而被称之为“瓶胆”。在通常情况之下,“瓶胆”都是由双层玻璃制成,在夹层中的两个面,镀有“银”、“铝”、“铜”等金属,中间抽成真空,在瓶口上面有个木头做的圆形塞子,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瓶内的温度。

我记事时家里有把“竹篾”的,那时多数农户用这种,购买相对铁皮的便宜。全村只有几个干部、在外工作的工人和少数富有的家庭才有两把烤花铁皮暖瓶,让人非常羡慕;当时供销社门市部里只有“竹篾”和“铁皮镀花”的,后来陆续增添了“塑料”的和合金的等品种,除了壶还卖粗细两种“瓶胆”;日常不小心把壶碰倒磕碎了胆,都是买个胆自己换上继续用,或用的时间长了,“竹篾”腐烂、铁皮锈碎,不能用了才不得不换。另外,过去的暖瓶(壶)是不能烧开水,瓶胆一烧就碎,只能用于装开水。

那时农村青年结婚,两把红烤花铁皮暖瓶和一个烤瓷花脸盆是标配,一般用红包袱包着,结婚当日与新媳妇一起进家门,不仅很有面子,还能证明这户人家的经济条件极好,连最时髦的暖瓶(壶)也有,而且婚后多放在显眼的桌面上,显得红火喜气。

随着经济的发展,暖瓶(壶)的种类、样式不断出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新出了一种压力暖水瓶,一度成为紧俏时髦品,受到很多人的追崇。

当下步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饮水已不仅是解渴,还在追求保健,各类烧水工具齐全,饮水器具由大到小,品种、质地繁多,各式各样的家庭净水器和桶装水等逐渐替代了暖瓶,我们的日常生活已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享受这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奋进谱新篇!由衷感谢党、感恩新时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砥砺前行,同庆百年华诞,传承历史伟业,造福后代子孙!

正是:

 浑身是胆腹中藏,酷似冰冷热心肠,三九知心陋室聚,一缕茶香情谊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