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豆晓马的头像

豆晓马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29
分享

趣话“家”

“家”这个字真奇怪。宝盖头下是一头“豕”,大肥猪占了店。这不就成了猪圈了吗?而“人”呢?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啊?我翻遍了《中华大字典》,发现人在一个四堵墙里面的房子里,这个字是“囚犯”的“囚”字,但牢房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爱住的地方啊。

这简直是大煞风景。

据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研究,上古时期,人类是没有家的。那时的人钻木取火,击石为器,群而居之,茹毛饮血,过着野兽一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家是什么玩意儿。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大约五六千年前,在我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大体上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齐家文化氏族部落生活在黄河上游甘肃省东部和青海省东北部。龙山文化氏族部落的分布很广,东至海滨,西至渭水中游,北达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南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北部。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山西省南部、陕西省渭水流域。在龙山文化时期,生产水平比仰韶文化时期大有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比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有了显著进步,就拿畜牧业来说,饲养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了。各地都饲养了成群的猪、狗,也有牛、山羊,还有马和鸡。河南省陕县庙底沟二十六个龙山文化灰坑出土的家畜骨骼,比一百六十八个仰韶文化灰坑出土的还多。而这些家畜以猪骨为最多。河北省邯郸县涧沟的一个灰坑,出土了二十一个猪的个体。大汶口发掘的一百三十三座墓葬,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墓葬用猪骨随葬,最多的一座竟有十四个猪头骨。属于龙山文化的湖北省郧县青龙泉的一座墓葬中有十四块猪腭骨。属于齐家文化的大何庄的一座墓葬中放置了三十三块,秦魏家的一座墓葬中多达六十八块,在其他墓地里也有数量不等的猪腭骨。

哈,这就足够了。

猪在很早以前就与人结伴为伍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类始终离不开猪,至于猪为什么能获得与人合葬的殊荣,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猪肉毕竟比黍稷好吃嘛,油香油香的。既然猪这么重要,那么人也就顾不得家里面还有人居住的讲究了,首先把猪圈养在家中。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家”字便应运而生。

猪三生有幸,而人倒有些不幸了。先入者为主。人将何处安身哉?呜呼!哀哉!人之不知先有人后有豕,由来已久矣。

我这里首先声明:我们现在可以没有猪,但一个家里不能没有女人的!

家,总是与女人相关联。中国字里有一个“安”字,安者,平安无事可忧之意。大宝盖之下有个“女”字,比“家”里面那个“豕”字温馨多了去,人们一见这个都心安得多了哈。你看看,汉语里有许多关于“安”字的词语,比如,安然无恙,身体安泰,幸福安康,平安吉祥,西北望长安,长安今何在……男女老少,皇帝老子,都以“安”为最迫切的追求。

若您不嫌繁琐,引一段神话姑且听听:

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十日并出,庄稼都烧焦了,人们没有东西吃,还有许多凶恶的妖怪到处害人。后裔把九个日头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还把那些凶猛的妖怪都除掉了,立了大功。可是他的太太嫦娥姐姐,耐不住寂寞,偷吃了仙丹离家出走,私奔到广寒宫成了月中仙子。这下可把后裔给气坏了,他发誓要把老婆撵回来,无奈他是肉骨凡胎,不能驾云升天,只好作罢。这个美满的家自然就完了。没有了女人就没有了家,可不是嘛!

——这是神话,你真会糊弄人。

请君别这么说,我有地地道道的史实为证:

在距今大约六七千年前,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由东北北部起,经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广大区域内,散布着内容丰富的细石器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内,有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在黄河上游一带,有马家窑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面貌。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今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的分布,南达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至甘肃省境内的渭河上游(即今泾河流域,马莲河流域),东到山东省。

当时,妇女在氏族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有一些地方发现了以妇女为中心的埋葬习俗。在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县横阵村,发现了几个母系氏族迁移的合葬墓。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都是迁移合葬来的,人数多少不一,男女老少都有,迁移合葬过程比较复杂。人死后,大概是先把尸体做临时处理,遇到母系氏族中一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时,就先直接把尸体仰卧埋葬在葬坑里。同时,将跟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来,排在一起,同墓合葬。这种以妇女为中心的葬俗,表明她们在氏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有史料为证:

在稍后于母系氏族社会约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在婚姻关系上出现了更多较之“一母多夫制”更为牢固的“一夫一妻制”,从而确定了男系血统的延续。这时,还有采取死后合葬的方式。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不少成年男女合葬墓。属于龙山文化的陕西省华阴县横阵村遗址中,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墓。在齐家文化的秦魏家的成年男女合葬墓中,男子一律在右边(这使人联想到时至今日,我们的小夫妻在照结婚照时还习惯男右女左的顺序排列。这多有趣啊!),脸朝上直卧,女子则一律在左边,腿弯曲着,侧身向着男子。这种葬式表明男子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而女子则处于屈从、依附的地位。

从以上史实不难看出,不管是在母系氏族社会中,还是在父系氏族社会中,也不管是女人处于中心地位,还是男子处于统治地位,而一个家庭中都离不开女人。因为女人即使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也仍然要完成家内劳动,她们的工具就是缝衣针、纺轮、菜刀。家庭生活如果不需要衣裳和饭菜的话,那么就可以不需要女人。如果不要孩子的话,就更可以不需要女人!

民间曾经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人去邻居家借斧子,看见邻居家的门紧闭着,就大声喊:“喂——家中有人吗?快开门——”这样喊了五六遍,才听到庭院深处传来这么一句奇怪的回答:“没有人——你等着——”,那个人便知趣地走了。

我们姑且不说从这则笑话中反映出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现象,妇女缺乏自主自立的女权意识,以及男人们的大男子主义的夫权观念严重的沉重现实。单就“家”这个意义来说,“家”字下面虽无“女人”,但即使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也还是有女人在场的。

哈哈,此中情由谁能解得开?

每个现实中的家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房屋住宅了。无怪乎“家”字不论怎样讲,都离不开那个“大宝盖头”罩着。

《说文解字》中训诂“宀”头即为房屋顶状貌。有家就要有房屋,不论是“豕”还是“人”都得生活在住宅之中。

人类最早是穴居的。这在《诗经》中也有记载,“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说的是周先祖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叙述了周太王率领周族人迁入岐地,建设周原的情况。“陶复陶冗”指的就是周人栖身的窑洞。更早一些,我们知道,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也是洞穴居住的。北京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山顶洞人,柳江人,麒麟山人,河套人等,在上古年代,择石洞土穴而居,艰难的生存条件下,要生存和发展何其艰辛。

后来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简易的房子和围栏,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如属于仰韶文化遗迹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就有古屋遗存痕迹。

再后来,当进入奴隶社会——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时,就有华丽的宫殿楼台,巍然屹立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

自秦汉以降,封建诸侯,帝王将相,五王八侯,官宦世家,占地数以万顷计,兴造宫室殿堂,筑城造库,廊曲脊迴,摩天接地,富丽雍容,金碧辉煌。以秦始皇为他建造的阿房宫为例,曾投入劳工七十余万,及至秦朝灭亡时,楚汉相争,霸王项羽一把大火烧了皇城,大火三月不熄。可见宫城规模之宏大,耗费物资之惊人。

历史发展至当代,人类的居住条件远非昔比。由于建筑技术的日益现代化。我们的房屋确实是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高楼大厦平底拔起,摩天接云。真有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忧虑了。杜甫曾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憧憬,这在今天不是想象,已经成为现实。

我们自己的家有多大呢?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大至独栋庄园别墅,小至几间瓦舍陋室。但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不论穷富,还是贵贱,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园因我们而存在,我们因为有家而生活更美好。

1991.11.3晚于陇东小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