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盈川的头像

杨盈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7
分享

涵墨毓香凤羽砚

一方墨石,沉淀着耕读传家的古老传统;一把刻刀,雕琢着蕴结于心的风雅情愫。

在高原明珠洱海源头西南的罗坪山麓,凤羽镇起凤村的一代代凤羽砚手工制作艺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用刻刀镌刻着自己的写意人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雕琢之下,凿铲之中,石屑纷扬,又渐渐沉寂安眠于他们手边,正如他们平时的生活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凤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第二大的白族村,一直是大理州四大乡村商品集散地之一。一幅对联道出了当地人“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里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野老能辨四声,渔樵多具风雅,父老有述古之风,里巷传仁德之美。乡贤常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农耕社会的特色,传统文化的浸润,渗透于室里屋外。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凤羽赢得了“文墨之乡”的美誉。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源远流长的翰墨飘香的土壤,自然就滋生了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凤羽砚,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凤羽镇起凤村以制作凤羽砚闻名遐迩。凤羽砚不仅石质好,而且雕工精臻。制砚艺师们依石料形体不同因材施艺,巧用阳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山水、花卉、虫鱼、禽兽、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造型独特,惟妙惟肖,精致典雅,款式新颖,静中有动,动中有声,声中有情,深得民间传统艺术之精髓,而使其闻名于世。

早在清朝,凤羽砚就因质地坚润而刚,涵养水分,砚盖凝珠,易于磨墨,有墨不腐、光泽深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所书之字字迹圆润、永不变色等优点,而有“涵墨毓香”之誉,并与“端砚”媲名,曾被《中国书画报》作为名砚介绍,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曾经惊艳亮相,被评为“云南60大伴手礼”之一。

凤羽砚的取材非常讲究,祖辈口耳相传的“秘密产地”为鸟吊山北麓。北麓背阴,砚料质地柔软、细腻、水分饱和度高,写出来的字有自然的光泽,历久不变。在砚中倒上墨,合上砚盖,可保数月不干。因为雨季容易塌方,所以每年进山采石,都在三四月间,每次开采之前,都要以公鸡献祭山神。石料场距离镇上10公里,山里不通公路,材料挑选一般与马帮合作:手艺人请人上山挖石,再亲自上山挑选,最后请马帮用马驮回。由于在太阳下晒得过长会变硬,石材驮回后需要避光存放,以保持湿度。

辨别石材时,手感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眼看手摸即可分辨优劣。选材的方法简称为“一浇、二敲、三看”。所谓“浇”就是往石头上浇水,使得其真实的颜色和纹理都能清楚显现;“敲”就是用锤头敲打石头,看看是否会出现裂纹和细缝。老一辈手艺人经验丰富,石头放到手里看一看摸一摸,不用敲掉外层就能知道里头如何。制作砚台的石材质地越细腻越好,最好的石头摸上去像小娃娃的屁股一样光滑。砚石不可出现裂纹,颜色也不是越深越好,以带绿色花纹的为佳。

选材之后便可以切割定型。传统的切割方式需要用锤子一锤一锤敲打出来,十多厘米长的砚台需要耗费一天的工时,现在采用机械切割,一天能切出数十块石材。切割定型这道工序中,将砚台外形大致定型后,需要去除冗余,并根据材料勾勒出基本图案。

设计绘图从石材的质料出发,慢慢构思和修改,觉得不合适又重新再画。大的需要琢磨几天,小的比较简单,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能完成。

雕刻与打磨过程要经历“粗雕-粗打磨-细雕-细打磨”的四个阶段。其中打磨的学习经过一两个月便能掌握,而要纯熟使用雕刻技术则需要磨练五年以上。雕刻的口诀是“一刀准、二刀狠、三刀平、四刀细”,这句话意指下刀要精准,去除冗余石材;力道要把握好,不能过轻或者过重;并且刀工要细腻精致。而细打磨也不省功夫,为追求造型和线条的流畅,一方普通大小的砚台需要用砂纸打磨半天。

微雕阶段,这是最考验手艺人刀功和眼力的工序,要求把砚台上最微小的细节处理完美,务求生动细腻。此后再进行精细打磨,并以清水洗净,清除粉尘。

抛光后,将砚台放入凤羽镇当地产的食用菜籽油中浸泡2~3天后拿出,以海绵擦拭干净,在阴凉处风干后,色泽即由青变黑,乌黑铮亮,温润光华,质地更加细腻,不留一丝异味。接着再以木盒、锦盒包装,质材、做工上好的再配以木质底座,给人典雅凝重的高贵之感便可为成品出售。

“千凿万琢细研磨,只为盛下满腹墨。穿破石胆方显勤,洗尽浮华现真身。”一方砚台,要经过“采石-选材-切割-定型-绘图-粗雕-打磨-细雕-微雕-清洗-抛光-上油”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砚台虽小,却功力精深。

凤羽砚的雕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凤羽起凤村人杨必登发现了凤羽砚砚石,并将其雕凿成砚台,作为贡品进贡皇帝,成为皇帝钟爱的“文房四宝”之一。凤羽砚因凤羽村而得名,起凤村也因凤羽砚而远近驰名。1999年,砚师段臻然设计并雕琢长114cm、宽80cm、厚10cm、重达115千克的“九龙巨砚”,被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收藏,被列为世界之最

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摸的扩大,工艺水平的提高,凤羽制砚名匠在汲取传统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鲤鱼跳龙门、蝙蝠献寿、李白醉酒、东坡望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双凤朝阳,二龙戏珠、李白斗酒、喜鹊登梅、三羊开泰、唐僧取经、牧归砚、葡萄砚、竹节砚等30多个品种。砚台采用紫木雕方盒或锦缎方盒包装,大方古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兴旺,具有很高实用价值与工艺欣赏价值的凤羽砚,逐渐成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中的畅销产品,成为节日纪念的最佳选择和馈赠亲友的高雅礼品。

自安于一隅,赏石,读石,雕石,在反复摩挲、用心体会中,寻得人心与石韵的契合。在凤羽砚手工制作艺人看来,每块石头都有其独特性情,石质或粗或细、或嫩或硬,石色有深有浅、鳝黄烟青,纹理走向、疏密程度,各具特色,唯有达到“心中有石,石中有我”的状态,才能寻得其最适宜的形态。思绪从容里,他们在神思飞扬之间攫取最原始的灵感;他们在与石的亲近当中求得最强烈的创作冲动。奏刀如有神,对中刀、小刀、圆刀、尖刀运用自如。作品无一件完全相同,其艺精,其技高,其意远,其神妙。对雕刻技艺的不懈追求,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他们由内而外的一次洗练。所制之砚,观之古朴端方,抚之温润厚重,入目之处皆细致入微。忠于传统,而又自出心裁,在既有品种的基础上,磨砻淬励,设计出一件件新作,既有大方之姿、濯濯之态,又不乏脉脉之情、偶得之趣。

埋首方寸,执着指尖,呵气,吐纳,一凝神,一运刀,自在帷幄之间。凤羽砚手工制作艺人的雕刻,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直白表现,也不是刀与石的简单碰撞,而是他们陈酿于心的思想与沉淀千年的文化精髓的激荡与物化。

一件作品,只有兼具“意境”与“神韵”,才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意境”可以通过技艺的提高来获得,而“神韵”则与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息息相关。没有文化与思想的支撑,技术再精妙,作品展现的也只是匠气。于凤羽砚手工制作艺人,雕刻不仅是他们的生存手段,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信笔写下“笔墨映明窗,琴棋随乐居”,刻于《灵芝砚》下,显示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就着《松下问童子砚》,品一句“天趣偶从言外得,古香常在静中生”,是他们的志趣所在。对他们作品的欣赏,实则是对他们人生态度的品读,寻石问砚,多少同趣之人,来自四方,只为求一方合乎心性的砚。

凤羽的文化是雍容大度的,浸透了生命本真的柔软。在诗性与智性的共存中,凤羽镇起凤村的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独有的凤羽砚台手工制作技艺诠释着这个斑斓的世界,记录着不平凡的历史。

观凤羽砚作品,不仅有活色生香之态和古色古香之韵,更能从中一窥“耕读传家”的翰墨书香文明,如一缕檀香悠然飘至,一抹琴音翩然入耳,寻不得踪迹,却又时刻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