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从洱海源头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旸岐村,拜谒徐霞客的故里。
在中国历史上,克服千难万险、从事长途旅行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不乏其人,如张骞、郑和、法显、玄奘等等。但他们或奉命出使,宣扬王朝“天威”,加强和平友谊,或为了宗教的目的,宣教弘法。
没有官府资助,纯粹以求知为目的,毕生从事旅行探险事业的,徐霞客是亘古第一人。徐霞客的旅行考察,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他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穿丛林绝径,忍饥耐寒、出生入死,几乎都在“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的状态下度过。
据统计,徐霞客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先后行经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西、福建、广东、河南、陕西、湖北、山西、上海、湖南、广西、贵州、云南19个省市自治区,还可能去过四川。
他到达过415个县和2670个镇乡及居民点,总行程十万余里。
他登过141座山,探过306个溶洞,行过800多条江、溪、河。
他野外考察共748天,其中晴天457天,雨雪天291天,攀登高山439天,钻探洞穴142天。
他寄宿在寺庙庵堂365天,住船上129天,有时还得露宿野外。
他吃粥占20%,吃野菜占13%。
他考察抄录过碑、碣、摩崖、题记等石刻100余通。
他坚持每天记日记,“按日排记”共1040天,平均每天600多字,最多一天写7680字。
他所到地域之广,范围之大,考察活动之深入,成就之巨大,真可谓“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读懂徐霞客、评价徐霞客,都离不开这些数字及这些数字背后所凝聚的徐霞客鲜活的生命和卓越的情怀。
二
徐霞客故里由仰圣园、胜水桥、故居、晴山堂等组成。
首先来到了仰圣园,这个园林式花园品位极为雅致,最引我注意的是池塘边泊着的一叶扁舟,据说是按照徐霞客当年出行的小舟仿制而成。徐霞客一次次泛舟出行,他的母亲和家人都到胜水桥畔为其送行。
走进徐霞客故居,一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江南名居,庭内有一株相传为徐霞客亲手移植的罗汉松,郁郁葱葱、干挺枝虬。这棵罗汉松,据说是徐霞客父亲从京城带回的一个盆栽,少年徐霞客见小盆栽年复一年总长不大,就瞒着父亲,打破精致花盆,将之移种于院内天井中,小树苗年复一年茁壮成长。
晴山堂占地宽广颇为气派,3间敞连,10架进深,是1978年重建的仿明式建筑。晴山堂现存石刻76块,一块紧挨一块镶嵌在大厅两旁墙上。这些碑文均是徐霞客同时代的名人书写的文章与诗词,总计近百篇。有赞扬徐家门风的,有赞颂徐母教子的,还有记述徐霞客生平活动的,文采斐然,书艺精湛。许多作者都是流芳迄今的文化名家。
堂内陈列着一尊“徐母教子”的石雕像:母亲王孺人端坐矮凳,一手紧握儿子双手,一手抚摸着儿子肩膀,谆谆善诱。儿子跪依母亲膝前,仰着纯真脸庞,聆听教诲。母子眼神相对,温情脉脉,传神感人。徐霞客的母亲王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乐善好施,在江阴被传为美谈。徐霞客父亲去世后,兄弟分家,母亲选择与徐霞客一起生活,为他操持家务,料理生计,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远游。徐霞客极为孝顺,母亲在世时,他出游都确定路线,按照计划时间准时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母亲讲述游历中的奇闻异事,分享乐趣。
徐霞客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行均与母亲有关。
第一次开启出行之路时,徐霞客22岁。他从小就怀有“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的远行抱负,然而19岁那年,父亲去世,为了守孝,更因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加上妻子去世,留下一个3岁的孩子需要抚养,致使他的出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但“勤勉达观”的母亲劝导他“长而有志四方,男子事也。吾为汝治装,行矣”。并缝制了“远游冠”,嘱咐他“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
最后一次是筹划已久的西南之行。为了鼓励儿子,高龄的母亲让儿子陪着她出游荆溪、句容等地。两年之后母亲病逝,在家守孝3年后,徐霞客自感日渐衰老,身体大不如前,念及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支持,认为只有出行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崇祯九年,年近50岁的徐霞客毅然踏上他人生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两次出行均从浙江起步。第一次出行首站是浙江天台山,最后一次的第一站也在浙江。首游历时9天,写下《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游天台山日记》;最后一次在浙江游历近一个月,写下《浙游日记》。
出行结束后,《徐霞客游记》基本完成,以其文美、景奇、质实,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三
徐霞客在我心里,是有一幅画的:着长衣、芒履,拄杖;腰间勒一根布带,肩背行囊,不过在荒山野水间行走,穿戴不会那么整洁;人很瘦,头戴远游冠,那是母亲针针缝出的;满身风尘,那是高山和深谷的馈赠,眼光却炯炯有神。
“路棘雪迷,行甚艰”的山路上,踯躅着一个身影,那是徐霞客;“阔仅尺余,凿级其中,仰之直若天梯倒”的悬崖上,攀登着一个身影,那是徐霞客;“陷身没顶,手足莫施”的深涧里,匍匐着一个身影,那是徐霞客。电闪雷鸣的西南夜雨中,一个衣衫褴褛的人,靠野果充腹,盼风歇雨停,这个人是徐霞客;风雨如磐的断路绝壁前,趴着一个瘦骨嶙峋,却咬紧牙关、胼手胝足而行的人,这个人是徐霞客。
徐霞客逢险必探,遇洞必涉。在株洲探险,洞深水湍,“归途莫辨”,当地人“无敢导者”“无肯为前驱者”,但他毅然“解衣伏水,蛇行以进”;他到过老虎“月伤数人”的梁隍山;深入过“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俱不敢入”的云嵝山“虎窟”;在河南嵩山“忽见虎迹大如升”,在湖北武当山“且闻虎暴”;闯荡过“十人去,九不还”的广西北流“鬼门关”;穿越过“瘴疠甚毒”的云南澜沧江畔;举烛进入柳州真仙洞,猛然发现“石下有巨蛇横卧,以火烛之,不见首尾”,何等惊悚!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曾在书信中这样写道:“尝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沓,唯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摭而足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不在读书,却也不想陷于尘世,一辈子庸庸碌碌。或许当年曾经有人问他:山高水远,家宅荒废,路途艰险,何苦来哉?可如果只考虑得失,那“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光远说:“近四百年来,徐霞客的奇伟人品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所撰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华文化瑰宝。我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写过文章,号召当代青年学习徐霞客的精神,胸怀祖国,志在四方。我还提倡加强对徐霞客的研究,建立徐学,弘扬徐霞客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正因为徐霞客作为古代地学家的卓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百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时,徐霞客与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耶、伏尔泰、康德等并驾齐驱。同时,作为40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徐霞客的铜像矗立在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9年12月“中国旅游日”评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4月12日公布:《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写作首日为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最末一天,对应的公历是1613年5月19日,据此,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四
徐霞客的科学贡献主要表现为,《徐霞客游记》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各类地理现象,深刻、细致地揭示了地理规律,更新了前人关于长江源头的陈旧认知,从而在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生物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成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世界近代地理学发展史上一部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徐霞客对地形地貌的系统考察,对岩溶地貌、植物地理、水文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丰富记录,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新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岩溶地貌和洞穴的考察研究方面,为世界岩溶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他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杰出之处。
西方近代地理学与地质学之奠基者皆言及18世纪末19世纪初之德国、瑞士、法国等国的“科学旅行家”,因其旅行勘察欧洲大陆各地之地理与地质问题,记录描叙实地所见与搜索之资料,遂成为近代此两门科学研究之依据,其实地调查和分类方法亦成为近代研究方法之基础。
徐霞客的旅行调查态度、工作精神、野外工作方法、资料记录原则各方面皆与欧洲同行无异,而时代则早于诸人一个世纪以上,因此,徐霞客亦当为世界近代地理学与地质学之奠基者之一。徐霞客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一流成果,也是世界的一流成果。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考察范围、对象和行程方面,徐霞客所探查的许多洞穴是人类从未进入过的处女地。即使在今日,像他那样在如此广大范围内靠步行进行考察者,也属凤毛麟角。
第二,徐霞客具有令人惊叹的观察能力,他对所经地区的各种岩溶现象几乎都有记述,涉及的岩溶现象类型和数量之多,是早期西方任何单一学者所未曾达到过的。
第三,徐霞客所做的大量记录准确、细致,几乎涉及洞穴学的各个分支。在缺乏仪器的情况下,徐霞客对洞穴的形状及结构变化,通道的方向、大小和分合都有正确、详细的记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四,徐霞客广泛收集已有的图书资料,但又不迷信古人之言、经典所载,而只将其作为一种向导,并用自己亲身考察的结果去验证、去修改前人的结论,身上散发着近代科学家所具有的求实精神。
徐霞客是中国迈出科学考察长江源头征程的第一人,他的结论,比清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从事中国地图测量证实金沙江是长江正源要早约半个世纪。此外,徐霞客还考辨了盘江、龙川江、麓川江、大盈江、澜沧江、潞江、元江、枯柯河等水道的源流,指出元江、澜沧江和潞江均独流入海,这些都纠正了《大明一统志》有关记载的混乱和错误。
五
徐霞客的诗今存世有8题38首。2016年陈镜清新发现1题3首,这样增至9题41首。徐霞客在他43岁之前的诗全部无存,从崇祯六年(1633年)至九年(1636年)以及从崇祯十二十三年之交他离滇返里后直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他逝世之间,迄今也尚未发现其任何诗作。
徐霞客的诗作造诣很高,在明末清初就受到名家赞赏。陈继儒称徐霞客的诗“沉雄典丽”,唐泰赞其诗“阳春寡和”,黄道周更赞徐霞客诗“体物备妙”,“词意高妙,备极诸长”。只是,由于徐霞客在游记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其诗名遂为文名所掩。
从游记散文的角度,郑振铎在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肯定了《徐霞客游记》的价值,认为它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采资源的旅行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这是第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中推赞徐霞客及其《游记》的著作。
在对《徐霞客游记》文学价值的评价中,鲁迅的评价尤为特别。鲁迅曾在自己所购藏的《徐霞客游记》上写下题跋:“戊戌正月二十九日晨,购于武林申昌书画室。原八册,重订为四。庚子冬杪,重阅一过,拟以‘独鹤与飞’四字为次。”
学界普遍认为,《徐霞客游记》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更有学者称它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文辞灿丽的旅行文学杰作,列为我国游记文学之首。《徐霞客游记》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明代美学和诸家散文之长,又创造性地运用游记体裁,在形象塑造、结构安排、文学语言、创作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使山水游记散文焕然一新,成为古今日记体游记散文之最。
区别于其他记游散文,《徐霞客游记》集中表现为文学与科学的交融统一,和审美与考察的浑然一体。它述了许多作者涉险猎奇的经历,或攀峰爬壁,或悬溜而下,或坠身溪瀑,或洞中历险,令人身临其境,不仅美在其中,科学认识亦在其中。危崖古树,奇花异卉,峭壁幽壑、深涧急流,秀美壮美融为一体,勇气毅力交相辉映,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伟、结构严谨的游记文学杰作。
《徐霞客游记》叙事言简意赅、朴质清新,描写生动如画、辞藻优美,具有既含蓄练达又雄奇豪放的语言风格,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六
徐霞客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
《徐霞客游记》被首次介绍到欧洲是在乾隆时期。贺胜迪和汤家厚考证确认,“清乾隆年间来华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1721—1780),将《康熙几暇格物编》一书里康熙评论徐霞客关于‘金沙江导江’‘颇切形理’的文章《江源》,翻译成法文,带回欧洲去,发表在‘标志着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达到了顶峰的《中国回忆录》’上”,在法国和欧洲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4年10月28日,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参观了搬迁到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等热情接待了他,向他介绍了中国地学研究的情况,并特别介绍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研究情况,这引起了李约瑟的浓厚兴趣。因此他在后来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徐霞客的研究和评价首次奠定了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徐霞客及其《游记》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关注,翻译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1954年,美籍华人、密歇根大学教授李祁女士,为了向世人推介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吸引读者欣赏中国的大好河山和秀丽风光,将《徐霞客游记》中的部分文章译成了英文。陈桥驿教授认为,这部英译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外语翻译本。
李祁翻译的《徐霞客游记》是选译本,而第一部英文全译本,则是由英国爱丁堡大学中文教授朱利安·沃德(汪居廉)翻译的。他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了解到徐霞客及其《游记》,并从此开始研究徐霞客。为了让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像了解马可·波罗那样了解徐霞客,他翻译了《徐霞客游记》全文,以及一些代表性序言。此译本成为全世界第一部英语全译本《徐霞客游记》。
随着《徐霞客游记》多语种译本的出现,和徐霞客研究国际交流的空前活跃,对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研究也逐渐热闹起来,其根本原因,正如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加拿大著名学者弗屏夫所说:“徐霞客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七
徐家堂舍,颇清整,在这个名为“南旸岐”的村子里,有不凡之气。
前院东侧,有古松,罗汉松,皴皮皱理,傲然直上,仰不见木杪,盖数百年物也。它应该是“见”过徐霞客的。老树犹发新枝,一身都是沧桑。
院子里最气派的,是崇礼堂,堂门南启,屏壁上悬着中堂,是一幅山水画。配了对子,临董其昌的字,可说神似,联语:“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云如鹤竹间来。”幽淡清远。
崇礼堂边的院子,大概是徐家内宅。一座正厅、几间闲房,更有鳞状的檐瓦、砖雕的门饰、栽种的花树。这个家,已经不是用来“住”的,是给人“看”的,看徐家留下的生活痕迹。
院子青瓦粉垣,门扉低小,而院室甚幽窎。新葺过,门楣上砖额“晴山堂”,楷书,是顾廷龙写的,涂成青绿色,在灰底的砖面上,很打眼。
崇祯三年(1630),母逝,徐霞客遂将集藏的褒誉祖上的诗文、祝颂母亲的墨迹,摹勒上石,砌嵌于家宅内壁,敬悼先妣。霞客尽孝,亦不俗。读壁,元末及明朝三百年文人书迹,一惊眼目。倪瓒、宋濂、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李东阳、文徵明、米万钟、黄道周、文震孟,历数下来,皆为史上享大名的人物。尽心题咏,徐家之望不浅矣。乡人常说到的陈继儒《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王思任《徐氏三可传》,张苓石《秋圃晨机图》,张大复《秋圃晨机图记》,李维桢《秋圃晨机图引》,夏树芳《秋圃晨机图赋》,悉有刻存,诗书都是一流。
我的步子迈得极轻,怕扰了一院的静。往西走,就是徐霞客的墓,隐在院墙前一片清樾中,踏堂后一段甃石短径可达于前。墓本不在这里,三十多年前从几里外的前马桥移过来的,徐家祖坟在那边。墓不高大,圆形,青石围砌。封土微微鼓起,钻出几簇草,草色鲜碧秀润。花岗石墓碑据说是清代的,比两旁翠枝交覆的松柏,经了更多春秋。
徐霞客素与临海人陈函辉交好,“霞客”这个号,听说就是他给起的。在那个起伏跌宕的时代,徐霞客游历天下,“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陈函辉经科举选拔任靖江知县,兴建书院,纂修县志,令靖江文教之风日盛。二人殊途同归,将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传承绵延。陈函辉为知友作过墓志铭,把徐霞客写活了。
徐霞客这样的“奇男子”,并不是为了世俗眼光而活,也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生,只是因为喜欢才坚持。他卧病在床时曾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鲁迅年轻时给《徐霞客游记》下过四个字:独鹤与飞。我喜欢跟前面几句合起来念: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四周一片安静。又有一群拜访者一脸虔诚地走过来,仿佛这墓中人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