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才权的头像

冯才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08
分享

赶集

赶集,在普通人的心中,也许是“家常便饭”式的往来,不值得一提。但在我童时的记忆中,是“奢侈与渴望”的快乐之旅。

记得1988年,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我,受从事乡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父亲的影响,自懂事时起便喜欢看电影海报、收集连环画册及翻阅《大众电影》等“文艺味”十足的“勾当”。所以,在我村庄周边的同龄人手中,若有新的连环画,我无论如何艰难都要想方设法地去借阅。之后,便把内容提炼,与小伙伴们共享。

这样的日子,使已届不惑有五之年的我,蓦然回首,皆深感弥足珍贵。

“权,你于牛年‘岁除'前晚,又去‘理想发廊'理发了?”“是的,我晚上7:30至10:30,连续去了3次排队,才理完这‘除旧迎新'的头发。”刚回到家,准备冲凉的我回应妻子道。

“确实,我自2008年9月,从廉江调回现在的学校工作的我,一直坚持每次都到‘理想发廊'理发,已约13年了。这在外人的眼中,也许不会理解。但我心中的‘情结'或许能揭开这缘分的‘谜团'。”在“哗啦啦”的水声中,我浮想联翩——

因为我对连环画册的痴迷,所以从1989年开始,我每个周末,皆独自来回步行32公里到锦和镇新华书店及38公里到曲界镇新华书店购买新来的《武林志》《聊斋志异》《红楼梦》等。

如果是夏天,当我赶完集,满头大汗地回到那葵村老家的屋中,抬着没有鞋穿,导致磨出血泡的双脚,痛从心来。

然而,若能如获至宝地购到心目中的新连环画册,一点痛,是算不得什么。但假若只有上册,下册被别人买走了,那往后的一周,我肯定是“茶饭不思”地在“度日如年”之中渴望着、渴望着……

有一次,因母亲给的,我从不舍得花一分的“零花钱”才1.3元,不够购买每册4.6毛钱的《铁道游击队》(上、中、下集)。那“可恶”的0.8毛钱,使我与下集“失之交臂”。

逢2、5、8号,是曲界镇赶集的“圩日”。我接着两个“圩日”的清晨,皆赤脚徒步、穿越桉树公路林到曲界新华书店。但每次皆被老板“下个‘圩日'便会进货”的谎言所击破“梦想”,而空手归来。

有时,家里没钱。农家人,兄弟姐妹多,经常“食不裹腹”,何来闲钱让我“乱购”连环画册?

如是,我便在放学之余,到街上捡香烟盒,叠成三角形、飞机形,1分钱1个地卖给小伙伴玩。有时,我也把几年中收集、购买的368本各类连环画册装在两个纸箱中,用扁担挑着,走16公里的田埂、山路,再乘8海里的船,到达新寮岛南圩上摆摊、出租给读者观看。每看一本2分钱,有时每个“圩日”能收到5毛钱。

这样的光阴延续了约6年,直至我从那楚小学至离开锦和中学,到徐闻县第一中学读高中才结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老家到曲界镇经过的主干道,是通向东片锦和、外罗、和安及新寮镇的必经之途。美其名是路,但实际是破烂不堪、高低不平,逢雨天,泥泞滑烂、寸步难行的小乡道。一个半小时会有一辆班车从县城来回,牛车是农民赶集的主要“代步拉贷”工具,自行车是“稀罕物”,更别说摩托车了。

我每次赶集主要是去买连环画册,其它衣服、食物一贯不“关心”。所以,我的衣服是破了又缝、缝了又破,总不舍得丢掉。而且是亲戚的儿子留给我穿,我又传给弟弟穿。

“这样,兄弟的感情才好!”母亲总是如是告诫我们。

因没有鞋穿,加上大人说走路要靠右手边行,见车来要闪让。为了“安全”,我每次皆是沿公路两边的桉树林穿行,但被钉刺到脚或被玻璃刮破足的次数也不少,现在伤痕还依旧。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我从高中考进郑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回到曲界镇西边,约12公里的友好农场工作。我每次回老家,还是经过那一条主干道。相隔十年,除了拓宽一点外,还是泥土路。父母也经常来赶集或到我单位看望我。

到了2007年初,路还没变。但因工作需要,我被调至离家300多公里外的特困山区的廉江黎明农场工作。经常是下地种橡胶、砍甘蔗种等。

只有逢元旦或重要节假日才乘客车回来一次。每次皆是晚上8:00左右才回到曲界镇海鸥路口,我总会远远地看见父亲从老家一路颠簸地开着摩托车来接我。然后,又“慢吞吞地”一路坎坎坷坷地开回老家。

第二天晚上的凌晨3:30,父亲又要冒着疲劳,开着摩托车来回那一条20年不变的、沟壑多于平整、烂泥杂着土块的“主干道”土路,送我到曲界乘车回农场上班。

这样的时光经历了两年。于2008年9月,我有幸被调回现在的学校工作,一干便13年。那一条“主干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也变成了硬底化水泥路,宽敞、平坦、笔直,加上两旁的防护林及掩映成趣的风车的点缀,经常被开着轿车回老家的我,用手机摄入镜头,分享给亲朋——我的家乡真美!

“从1988年至2021年,不长亦不短。‘主干道'从过去的烂泥土路变成了今天的硬底化水泥路。连自行车都罕见的过去,到如今的摩托、小车穿梭如鲫,商贾往来,谈吐不俗,给有‘菠萝的海'美誉的曲界镇的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但原来的新华书店已不存在。现变成卖刀具的杂货店,一对夫妇其乐融融地经营着、微笑着。”

“庆幸的是,原来新华书店所在地的那一条老街,现在还是保留80%的原貌。‘理想发廊'就在圆我儿时阅读梦想的‘新华书店'对面。所以,我每次去理发,皆会半闭着双眼,时不时地认真端详着已不复存在的‘新华书店'斑驳的门楼前的两支条形廊柱。然后,浮想联翩……”

这便是我儿时赶集的“秘密”与12年坚持在“理想发廊”理发的“初心”。

——2021年3月7日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