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宏志的头像

商宏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0
分享

馥郁黄梅香千年

黄梅时节黄梅雨,黄梅风过黄梅肥。梅雨梅风晴一喜,郎自晒书侬晒衣。

——清·梅雨田《黄梅竹枝词》

“称蔡以产,称梅以材。”黄梅自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由新蔡县改称现名,迄今1420年。因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山多梅树,故名。明弘治《黄州府志》曰:“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梅树。隋、唐时,皆以此名县。”《太平寰宇纪》载:“黄梅水出焉,南流入感湖”。清顺治十七年(1660)《黄梅县志·村镇志》载:“县北为凤源乡,分八镇,考田镇辖新塘村、白马村、考田村、梅水村、穴旱村、永安村、黄梅村。”

黄梅水,即考田河。发源于县北云丹山和双峰尖,挟两岸溪水东南流,经宋冲、郎林口、崔铺至大河铺,收纳自袁石门东南的小水,再南分二支:西支至濯港余世显入太白湖;东支收纳自苦竹后山铺西南的小水,经胡六桥入张家湖,全长25公里。

相传,黄梅县是天下梅姓人的发源地,始居黄梅山。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曰:“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黄梅村”之名,今不复存,大约在大河永安、徐墩一带。清末民初,黄梅村方圆十里,辖周方、方细屋、王垏、干家、河东高家、河西高家、陈龙、下翟等居民点,恰好是现在大河镇永安村、徐墩村所辖的自然墩。另外,县志中有记载的“黄梅寺”遗址,在今之下翟自然墩附近。因而有人推测,黄梅山或在下翟、石山咀至赵畈的山坡之上。

黄梅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栖息,附近的钓鱼咀遗址、四平山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钓鱼咀遗址,位于黄梅县大河镇徐墩村董家湾墩。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四平山遗址,位于黄梅县大河镇徐墩村四平山上,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两处遗址地,新石器、商周时期的陶片随处可见。

黄梅山为何盛产野生黄梅花呢?这与地质、地貌、气候这几个条件密不可分。黄梅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又叫腊梅、蜡梅、金梅,属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野生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鄂东黄梅、武穴一带是盛产野生黄梅树的重要区域。黄梅树性喜阳光,能耐荫、耐寒、耐旱,忌渍水。霜雪寒天黄梅傲然开放,花黄似蜡,浓香扑鼻,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宜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上,有“旱不死的腊梅”之说,对土质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轻壤土为宜。

黄梅地貌景观形成于1.34亿年前,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东端尾部,山高岭峻,绵亘百里,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73%;丘陵横贯县境中部,占全县总面积的29.37%;湖区地处县境中南部东西两侧,占全县总面积的20.12%;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程平原位于县境中南部,北接丘陵区,南临长江,地势低平,占县总面积的29.88%。最高点在北部山区,海拔1244.1米;最低点在中部三角湖陆地,海拔9.6米,高低相差1234.5米。据地质专家考证,黄梅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其北侧属秦岭褶皱系东部南缘部分,属加里东运动的产物。至燕山晚期,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造就了县北部山区的地貌景观。黄梅山属于县西北部双峰尖山系的余脉,山谷沟壑曲折,峡谷和断陷盆地众多,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日久完全被花草密林覆盖,生物种群繁多。尤其是这里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为野生黄梅树的生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自古以来,山间丛林野梅遍布,寒冬腊月至初春之时腊梅花盛开,其色淡黄,花香馥郁,远观之遍野金黄,黄梅山由此得名。

黄梅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均日照时数1799.4小时,年降雨量1409.4毫米。县域陆(水)生动物有37目、89科、35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动物27种。陆(水)生植物有1185种,其中木本86科、514种,草本74科、314种,其它357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1种。树龄超过100年以上的古树140多株,其中就有名僧支遁手植的千年晋梅,二度芬芳、香飘四方。黄梅冬季平均气温为6.5℃,气温低于0℃的低温年平均为16天。每年入冬后,受稳定的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气温急剧下降。气温寒冷、干燥,是一年中天气最冷、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据具有梅花“百事通”之美名的湖北梅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介绍,黄梅每年的岁末年初,气温刚好在±5℃之间,霜前冷,雪后寒,正是黄梅花斗艳之时,其景美不胜收。

古县之名源山水,馥郁黄梅香千年。

黄梅,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永远的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