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宏志的头像

商宏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8
分享

丁未四君子之帅远燡

清道光丁未(1847年)殿试,一代名臣曾国藩为阅卷大臣,所取翰林中,以合肥李鸿章、湘阴郭嵩焘、溧阳陈鼐以及黄梅帅远燡文章最佳,号称丁未四君子。六年后,曾国藩在写给好友、同年进士李瀚章的书信中仍这样说:“令弟李少荃自乙丙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丁未馆选后,仆以少荃及筠仙、帅逸斋、陈作梅四人皆伟器,私目为丁未四君子。”后李、郭、陈等勋业彪炳,扬历中外,惟帅远燡英年殉难,知者甚鲜。

这四人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李鸿章,后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同光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一等肃毅伯爵太子太傅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共有六子,瀚章居长,鸿章居次,以下依次为鹤章、蕴章、凤章、昭庆。李鸿章的夫人为太湖赵氏(名继莲),其岳父便是嘉庆元年(1796)状元赵文楷之子赵畇(道光辛丑进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高祖父)。

郭嵩焘(1818-1891),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湘军的创建者之一。郭嵩焘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曾任驻英国、法国公使,官至兵部侍郎。郭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儿女亲家,儿子郭刚基是曾国藩的女婿,一女适左宗棠的侄子、左宗植之子左浑,另一女适李鸿章的侄子、李昭庆次子李经榘。

陈鼐(?-1872),字作梅,号竹湄,江苏溧阳人,是曾国藩的重要幕僚之一。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次年即将陈鼐奏调至直隶,缉拿盗匪。后又保奏其担任直隶清河道。同治十一年(1872),陈鼐卒于任内。朝廷令其附祀保定曾国藩专祠。

帅远燡(1817—1847),字仲谦,号逸斋,一号蕴辉,是清嘉庆元年探花、浙江巡抚帅承瀛(1767—1841)的孙子。帅远燡的父亲帅宗栻(1786—1836),字时若,号授人,郡增生,是帅承瀛的长子。道光初授户部陕西主事,比父亲帅承瀛先五年去世。帅宗栻夫人钱氏,侧室沈氏,生子三:远焘、远燡、远焴。长子远焘,庠生,英年早逝。夫人张氏,生子一:帅畴,字寿九,布政司理问,和叔父远燡同时遇难,世袭云骑尉。三子远焴(沈氏出),字育斋,增生,县丞,生子一:殿九(原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的祖父)。帅宗栻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太湖赵文楷的孙子、赵畯次子赵复泰和蕲水蔡绍江的侄子、蔡绍瀛之子蔡兴槐。

帅承瀛和赵文楷(1760~1808)既是挚友又是亲家,两家交往甚密,民间关于他们的美谈甚多。嘉庆元年(1796年)同登进士第一甲,赵文楷为该科状元,帅承瀛为探花。赵文楷发妻张氏,生一子一女,长子赵孟然,女嫁太湖李长乐为妻。中状元后,娶山东聊城王氏为继室,生赵畯、赵畇及一女赵惠贞。嘉庆九年(1804),赵文楷被任命为山西雁平兵备道,协理总兵管理军务。任四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三月初三日,病逝于署衙内,时年48岁。赵文楷为官清廉,身无余财,去世后,王夫人手牵4岁惠贞,怀抱2岁赵畯,腹怀赵畇,是在帅承瀛等挚友和属下的资助下才得以将灵柩运回太湖。抚恤金生息后达银千两,帅公亲自送至太湖家中,孤儿寡母生活始无忧。此后,帅家和赵家两代联姻,先是赵文楷之女惠贞许配给帅承瀛次子宗楗,然后是帅承瀛的孙女、帅远燡的姐姐许配给赵文楷的孙子赵复泰(光绪进士)。按此算来,赵朴初(赵文楷六世孙)与赵辛初(帅承瀛六世孙)应该属于远房老表的关系。

帅远燡是帅宗栻的次子,也是他的三个儿子中最杰出的一位。其妻石氏,是宿松进士石广均的长女。帅远燡与石氏伉俪情深,有《答内子》诗,情真意切,当与明末英雄夏完淳《遗夫人书》争辉。其曰:“自我离家土,秋芳又著花。殷勤勖夫子,努力事年华。一片长安月,连宵梦里家。双鱼传尺素,珍重到天涯。”帅远燡的岳父石广均(1794—1861),字方墀,号榘生,道光丙戌(1826年)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朝考第四名,钦点主事兵部职方司行走加三级,是曾国藩的至交。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初攻宿松前,石广均积极支援帮助县官加固城防,训练乡勇,犒劳官军,同时派人向湘军请援。用今天的话说为了保家卫国,石广均倾其所有,乃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曰:“义分所在,行吾心所安耳!”钱用光了,公又“复变卖田产得二千金,捐助军需”。“ 将军都抚军福方伯李俱深嘉奖,曾(即曾国藩)节相尤器重之。”太平军初攻宿松城后,财尽于乱,家毁于难的石广均,只得到湖南避地寓居。1860年,曾国藩驻兵宿松,便派兵船到湘乡接广均还,同时把官署由县衙移到石广均家仅存的旧清贻馆内,一住就是半年,与广均晨夕抵掌,谈论古今,情深谊厚。

帅远燡自幼聪敏异常,加之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六岁能诗,该年黄梅特大洪灾,据传写五言古诗《题张南山司马“黄梅拯溺图”》。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被荐拔为贡生,因父亲病故回黄梅治丧而没有参加朝廷考试。其后随祖父帅承瀛在京读书、生活,结交曾国藩等名士。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祖父帅承瀛去世,道光帝为嘉奖其祖特钦赐其举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廷试登张之万榜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江西委用道。同年,家乡黄梅爆发特大洪水,将夫人陪嫁的良田百余亩,紧急变卖,带头全部捐出救灾,并吁请众乡绅捐钱捐物,救活了千百万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御试列二甲二十八名,钦赐绢缎鼓励,受编修。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正月,上《敬陈时弊疏》和《请停幸圆明园疏》,颇合咸丰帝心意,奏章留档中书省,作为决策参考。该年下半年,告假回黄梅修祖墓,途中闻家乡被太平军占领的消息而返浙江杭州。咸丰六年丙辰(1856)被朝廷授予候补道员。咸丰七年丁巳(1857),亲赴江西投奔曾国藩不遇,临走时留下《司马曾涤生先生书》。被其部将挽留筹措军需粮草,招募兵卒千余人。该年农历十月八日(1857年11月19日),在江西东乡与太平军石达开部血战阵亡,朝廷授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祭祀,谥文毅。长兄远焘之子帅畴亦同时遇难,赠知州衔,附祀文毅祠,其子元铎荫袭云骑尉。

帅远燡书生意气,才华横溢,“于诗文率不经意,然语言文学鉥肝刿肾,不烦藻缋而动合天性”。然而,他自视甚高,贵族习气甚重,求功甚切,因而其败亡是不可避免的。“咸丰中叶,黄梅为洪杨所陷,其祖承瀛墓被掘,帅恨之,赴赣谒国藩,愿执戈报祖父之仇。国藩以其年少轻浮,不足以任军事,阻之。居数月,再四泣请,国藩怜其志,姑拨兵一营,令其于抚州御寇,乃出一马,即殁于阵”(喻血轮《绮情楼杂记》)。他在京服官时,即忿于清军屡败,“上封事历诋军机、封疆大臣,大臣切齿,非立奇功不足自表异。”而初到江西时,又与湘军军营风气格格不入。“时湘军朴鲁,凡京朝官从军者,皆帕首腰刀,习劳苦,无敢鲜衣美食。”而帅远燡“雍容文儒,舆服都丽”放不下贵族架子,完全不适于带兵打仗。当时有人劝他“宜居幕府”,帅远燡“奋欲自将”,又依屡将屡溃的周凤山为靠山,皆由其年轻气盛、不懂世事所致。

帅远燡生子四、女三。长子帅畯,殇;次子帅畹,字农九,以父殉难荫袭骑都尉、直隶候补知县。三子帅甸,字禹九;四子帅畲,字耕九。帅远燡殉难后,叔父帅小舟(即帅承瀛之四子宗楫)曾以其死事之惨告与曾国藩,文正公家书记其事曰:“帅逸斋之叔号小舟者,于初二日来,携有张六琴太守书缄,具告逸斋死事之惨。余具奠金五十两,交小舟为渠赴江西之旅资。又作书寄雪琴,嘱其备战船至广西,迎护逸斋之眷口,由浙江来,又备舟至省城,迎护逸斋与其侄之灵枢于南康,会齐同出湖口,由湖口段窑至黄梅帅宅,不过数十里耳。前此仙舟先生墓门,被贼掘毁,余曾寄书润芝中丞,莲舫员外,筹银三四百两,为修葺之资。此次小舟归里,可一并妥为安厝,少有余资,即以赡济逸斋之眷口,然亦极薄,难以自存矣。”曾国藩于咸丰九年(1859年)十一月初五路经黄梅时,还打听过帅远燡的后人,帅远燡的三儿子帅甸年约十岁,在塾师蒋澹的带领下面见曾国藩,曾国藩好生宽慰并教导了他。

帅远燡家学有渊源,入词林时,年仅廿余,少年英俊,诗文并茂。邑人喻血轮曾记其韵事:“为人佻达,不拘细行,既贵后,邑中闺秀慕其才华,而愿私之者甚众,甚至以代帅梳辫一次为荣,故帅之腻友甚多……邑人以其死事壮烈,遂不复再道其轻薄事矣”。咸丰三年,连上二书。《敬陈时弊疏》,洋洋逾万言,慷慨激昂,指斥朝臣。《请停幸圆明园疏》,婉言陈述清帝奢糜生活当敛。读此二疏,知清朝覆亡在即矣。故当时朝野震惊,名士王柏心、郭嵩焘大为激赏。朱伯韩有诗赞之:“清閟图书集上方,四声八法各专扬。惜翁旧有翰林论,只惜清班少谏章。”遗著有《帅远燡公遗集》五卷二册。清人李元度有《江西用道前翰林院编修帅君传》、朱孔彰有《帅远燡传》。光绪八年刊有《帅文毅公遗集》,二十三年黄梅县署刻有《帅文毅公遗稿》。咸丰帝为表彰他的壮烈捐躯,特旨赐封“文毅公”谥号。黄梅县城东门(黄梅一中旧址附近)赐建有“文毅公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梅县建粮仓时被毁,现址为黄梅正街鑫城商业街。

(原文载于《黄梅》2014年第四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