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黄梅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高僧名隐辈出,寺观古迹难以数计,因而黄梅有“佛国”和“小天竺”之称。远在东晋咸和年间,高僧支遁在蔡山首建江心寺和摘星楼,并在寺前栽种白梅一株,即“晋梅”;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在黄梅创建柘林寺;梁武帝时,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在广福山创建“菩提寺”,千岁宝掌和尚也在紫云山创建道场,后称“老祖寺”。唐宋时期,特别是禅宗祖师道信、弘忍先后在黄梅建道场,开创“东山法门”,使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禅”形成,黄梅由此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宋代被御赐为“天下祖庭”和“天下禅林”。黄梅之地名,亦有许多与佛教结缘,以寺庙命名的乡镇有一个:五祖镇(原名五祖寺公社);以寺庙命名的村有五个:四祖寺村、老祖寺村、妙乐寺村、中山寺村以及东禅社区(原名东禅寺村)。
因寺名而得村名的寺庙,都是黄梅当地有影响的寺庙,至少是有传说或者典故的。唯独中山寺,竟不知它的出处,甚至在历代县志中居然也找不到它的半点痕迹,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带着这个疑惑,今年初冬十月,二十四节气之小雪的前日,我和县户外采风小组的陶培峰、徐华老师等一行十多人踏上了寻踪中山寺之旅……
中山寺位于五祖镇西北约8公里、一个叫洪破屋的小山村。沿着五祖寺后山的向蔡公路一路直行,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寺刚好处于五祖大坪、向大塆、洪楼以及柳林乡商子塆的轴心,偏僻幽静,山门前的小路被成片的楠竹林掩盖,车辆不能直接到达,需要中途弃车步行约半个小时。
翠竹漫山迷人眼,红叶遍地掩路径。一路步行,可以欣赏到许多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群山烟雾缭绕,山泉潺潺流淌,翠竹红叶交相辉映。走进那片茂密而幽深的楠竹林,沿着蜿蜒陡峭的小径,映入眼帘的有形态各异的天然古石,青苔掩面,上面有诸如“南无阿弥陀佛”、“伏虎关”、“二天门”等清代顺治年间的摩崖石刻,以楷勒石,结体端庄,妙趣天成。还有石塔、石洞等,更增加了我探访这座神秘古寺的好奇之心。穿过竹林,沿着麻石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看到中山寺的大致容貌:破败的青砖灰瓦,荒废的屋基石梁,无不流露出岁月的沧桑之痕。
只要细心审视这片荒废的庙基,便可看出古庙曾经的宏大规模,完全不亚于现在的五祖寺。我断定,这座寺庙的香火应一度兴盛。只见整个寺庙共分五层台阶,每一层都建有庙宇,除了最上一层的“上殿”外,其余的荡然无存。走进上殿,共有三间小屋,正中间的那间供奉了几尊菩萨,两边是厨房和卧室,一位大约七十多岁、身着粗布僧服的卢姓老人在此独居看管,香火甚微,老人在旁边种植了一些蔬菜,生活清苦。繁华落尽是沧桑。惋惜之余,心头不免有些惆怅。寺院的左侧,那片栖息着历代高僧浮屠的塔林,长满了绿幽幽的青苔。上殿的后山头,有一段段用竹片连成的接水通道,从山间而下,沿着弧槽静静地流淌着清澈而冰凉的清泉,注满了门口的小缸,又沿着缸沿溢进下水道,悄然无声。随行的陶培峰老师介绍说,庙前还有一棵千年古樟树,造型奇特,雄健伟岸,可以去看看!原来这棵古樟树位于第一层台地的右侧,隐藏在茂密的竹林里,一般人不易觉察。走近古樟树,才真正被它的雄姿所震撼,高约十多米,主干挺拔,粗可四、五人合围。据说这是寺庙山门两侧的界树,原本有两颗,另一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炼钢铁时被毁。苍劲的古樟枝头,泛黄的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静静地飘落,仿佛在细语山中的寂寞岁月,或是诉说古刹的千年兴废。
纵观中山古寺废墟的全貌,我对这座居然未入县志的梵刹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下山途中,心里一直为此纠结。突然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是否也如四祖寺又名双峰寺、正觉禅寺,五祖寺又名东山寺、真慧禅寺一样,中山寺也有其它的寺名呢?这应该是可能的!如果有,从地理方位看,最具可能性的另一名称应该是禅定寺。清丙子县志载:禅定寺,在县东北三十里白莲峰后,亦五祖飞锡处,其胜有凌霄峰、明月池,汪可受题有“禅定池开千古月,凌霄峰带五湖烟”之句。寺侧有中素禅师塔,邑人石灿为之铭。可惜,这只是个人推测,目前无法从史料中找出有力的佐证。
下山后,我电话咨询了热衷宗族公益事业的石阳艳先生。
石老先生当即回复我,中山寺是黄梅石姓的家庙之一,民国《石氏宗谱》里有记载,但不详实。近日,石老先生再次亲自送来家谱资料供我查阅,还附带一本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所著《文明的远歌》,因为召政先生的书中有一篇《东山访废寺》,也是介绍中山寺的游记。
石氏宗谱是这样记载的:“梅源寺、中山寺为我姓家庙,除近寺田山不计外,并另献有香灯课担,寺僧朝夕奉侍。道光初年,寺僧盗卖山田,经我祖后列名辨诉,所费甚钜……梅源寺、中山寺始系我祖捐建,终系我祖争回,其山场出产宜加意保存,不得任僧寮擅伐,以杜淫邪凡,我族人亦不得私行侵害”。落款为“八房后裔同识”。
黄梅石姓是当地文化巨族。自明代石金、石昆玉发迹后,历世崇文重教,代有贤达。明清之际,该家族共出生了进士8名、举人29名,贡生37名,至于科举名人数量则名列黄梅众姓之榜首,特别是石昆玉一门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并世代热衷公益事业,有功德于黄梅多所寺庙而传为佳话。
石昆玉曾捐资修复了位于黄梅县城的鲍照墓,并竖碑刻铭,并诗云:“抔土中藏俊逸诗,人为词客重凄其。连阡多少累累者,若个能诗也在斯。”他还与得意门生、邑进士汪可受共向五祖寺捐课担五百,并题《兴复寺田碑记》,告知后世子孙,所赠寺田永属寺院,不得返要;他的孙子石确“曾买(老祖寺)基恢复丛林,诚有功于兹山寺之勤,旧立长兴公(即石确父、忠烈进士石有恒)像居大殿左侧,体景云(即石确)之心,资福报功也”(详载宣统元年《老寺中山志》);另一孙子石纯若在莲苞尖(位于五祖镇江河村)建有“梅源寺”和“墨庄书院”(墨庄书院是我县科举时期唯一的一所家族书院,共有四十八间,规模壮观);至曾孙辈,大年、乔年、峻年、棋年兄弟又在垅坪镇横山集资兴建了“德云庵”。由此可见,中山寺是石姓家庙,应是可信的。
召政先生对中山寺遗址非常感兴趣,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座寺庙无论从形胜、规模,还是从格局、气象来说,都是一座十分恢弘的梵刹。把它放在现存的全国最好的寺庙中比较,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属于上乘”。他同时希望 “这遗址一定要善加保护,不说别的,单把这些散乱的石雕收集起来,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博物馆了”。
树色自千古,禅心清一池。真心希望能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去揭示这千年梵刹传奇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