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北依巍巍大别山,南邻万里长江,这里不仅孕育了宛转悠扬的黄梅戏、气势雄浑的岳家拳、蕴含诗意的黄梅挑花,而且还是中国禅宗的策源地和祖庭。2011年,黄梅禅宗祖师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黄梅县共拥有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另外三个,分别是名扬天下的黄梅戏、黄梅挑花和岳家拳。
黄梅的禅宗文化独树一帜。千年古刹、禅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于黄梅的西山(又名双峰山、破额山)和东山(又名冯茂山、凤凰山);“三代禅祖聚蕲黄”,禅宗六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因此中国禅也可以说是“黄梅禅”,有关禅宗祖师的传说在这里广为流传,形成了“黄梅禅宗祖师传说”。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中国禅宗,由印度东渡而来的菩提达摩祖师首创,达摩传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这三代禅师一直都是采取“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纪,诲以禅教”的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修炼,并不为人接受,甚至遭受“存见之流”诽谤迫害,直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分别在黄梅西山、东山建立禅宗丛林,才使得禅门大振。道信改革达摩以来的传统戒行禅法,开拓了新的禅学体系,伴随着丛林的建立,以及对儒林和朝野的影响,将禅宗推向了世人的视野。当时的西山,成为声誉最高的名刹之一,出现了“诸州学道,无远不至,日以数百,月以数千”的辉煌局面。五祖弘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禅宗的创建,他继承和发扬了四祖道信提倡的定居传法、农禅并重的禅风,广开禅门,接引众品,集徒数千,影响很大。弘忍的专著《最上乘论》是中国禅宗第一部理论著作,为禅宗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禅门后继将他的禅法称为“东山法门”。“东山法门”是禅宗形成的标志,在佛教史上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座里程碑。弘忍的两大弟子慧能和神秀,分别提倡顿悟和渐悟的法门于南北,进一步实现了禅宗思想的成熟和禅宗派别的壮大。晚唐以来,“黄梅禅”的传播,不仅遍及佛教各宗,而且与儒道思想交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是佛教文化民间版的文学,这些故事大多产生于隋唐时期。黄梅有“四祖正觉禅寺”和“五祖真慧禅寺”两大禅宗祖庭,二寺并立,天下翘楚。四祖、五祖在佛教的崇高地位,以及他们各自人生的传奇生涯,千百年来,产生了关于他们的出生、成长、出家、修持、传法等一系列传说。这些传说,产生于黄梅,流传远播世界各地。日本、韩国的典籍文选中均有选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传说”。在《唐·武德传灯录》《续高僧传》《红楼梦》《金瓶梅》等权威史籍和文学名著中都引用了有关类似的传说,可见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着巨大影响;《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禅寺》(季羡林主编)《中国佛话》等文选中均收录有大量的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故事;《神仙试四祖道信》《唐太宗赐紫衣》《御封慈云塔》《五祖开口》《五祖出家》《五祖传六祖》《柳公权题写碧玉流》《六祖坠腰石》等百余个传说故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至今。
1300余年来,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以生活化、平民化、理想化以及其乡土色彩的演绎留下相沿而成的如“三月三逛庙会”、“洗九朝”、“吃菜粑”等民间习俗;在音乐、绘画、舞蹈、工艺多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均相互渗透;在书画、影视、“百家讲坛”、戏剧等领域中都有生动体现。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作为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是创立“东山法门”的重要佐证;围绕禅宗祖师真实历史人物,故事本身的意义超出了佛教界的范围,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禅学上,相当于西方的《圣经》之于基督教之重要地位,在建设精神文明、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潜在意义;在革新时事、创造时局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本文载于《中国地名》2017年5月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