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宏志的头像

商宏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0
分享

灵润梅城

秀美之城,以山为脉,以水为魂。

黄梅古城,千百年来山水相依,儒、释、道三教在此交汇融合,千年文脉流淌不息,温润苍生,并一直延续到今,神奇沃土,一股灵气缭绕。

有山,叫北邙山(即县烈士陵园、人民医院一带)。山顶平正如枕,其上有凤台观,相传为道家罗致福真人在此处得道升仙。

罗致福,晋代著名道士。《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记载:罗致福,黄梅人(一说为江西广昌人),修道于县北凤台观,丹成,有老人来告曰,某病龙也,愿得丹疗之,致福与之。后于观池中濯足,龙负之飞升去(飞升台旧址位于县人民医院内)。北邙山的旧容,如今只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其中点滴:后山削如屏,前山伏如几。佳哉气郁葱,蜿蜒抱城市。著屐踏芳邻,行行聊复止。景物自鲜妍,吾亦适吾履。引领北望遥,平畴沃且美。方春事耕作,旷观识至理。徘徊陟其巅,上有飞仙址,伫立忆凤台,涓涓西流水(清·梅文《登北邙山》)。

有水,正是“涓涓西流水”。北邙山下有西池,在县治西街的“月桥”南,相传池水有光,夜明如月,虽朔晦皆然。黄梅有古十景,“西池夜月”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景。

西池之畔,化龙门外,有一代大儒、中国山水文学泰斗鲍照的墓茔。墓碑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复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曾驻守黄梅(官署在今黄梅县委政府驻地),世称鲍参军。后刘子顼兵败,鲍照为乱军所杀,埋葬于此。故址以前还有俊逸亭、鲍公祠、鲍母祠(纪念鲍夫人张文姬),今不复存。真谓“一抔黄土荒如此,六代风骚思渺然。为语西池池畔月,清辉留照古坟边(清·余朝盖《鲍参军墓》)” 。

元皇庆元年(1312),黄梅县令樊懋侁将黄梅县治从白花畈迁到鲍参军官署故址。由此推算,黄梅县城距今有700余年历史。

鲍照墓的西南侧,是千年古刹东禅寺。因鲍墓之名,其地有小山叫凭墓山。

东禅寺不大,却滋润着千年禅根,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和六祖慧能承接衣钵之地。

弘忍(602—675),黄梅县濯港镇人,7岁离母出家,21岁承接四祖道信衣钵。道信大师去世后,弘忍来到凭墓山建“东禅寺”,讲经说法,弘宗演教,门徒多达700余人。他继承道信大师定居传法,进一步倡导“坐作并重、农禅双修”,完成了禅众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这在禅宗史上,是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奠定了禅宗在中国佛教领域的主导地位。弘忍传法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他的门下,涌现出了神秀、慧能、玄赜、法如等大批杰出的禅门领袖。以黄梅禅系为基础,发展壮大了嵩山禅系、京师楞伽禅系、京师神秀禅系、四川禅系以及韶州禅系等众多禅系,“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由此成为世人共识。

弘忍在此弘扬佛法之时,将母亲周氏接来供奉赡养,并建有养母堂。母亲去世后,弘忍将母亲安葬于此,并建有石塔一座,即佛母塔,遗址尚存,今依塔建有“佛母塔寺”。

《名胜志》记载,东禅寺,又名莲花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又有爨杖枫,六祖卓爨杖于地,复荣成枫树,石在槽厂故迹。清代黄梅进士黄利通有诗记述:“五叶符前谶,三更受佛衣。到今槽厂在,终古北宗稀。米熟腰间石,禅通物外机。悬知无所住,莫道钵南归”。

东禅寺之名,应因“双偈”而不朽。龙朔元年(661)春,来自岭南的行者慧能(638—713)来黄梅东禅寺求法。同年冬,五祖以偈语选法嗣。时上座弟子神秀(606—706)题壁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并不识字,被安排在碓房舂米,听了众僧诵读这个偈语,便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请人代笔书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更为彻底,便将衣钵秘传给慧能,嘱其离开黄梅南归,并亲送至临江驿,是为禅宗六祖。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弘忍离开东禅寺到东山结庵,寺名“法雨”。唐宣宗赐名“大中东山寺”,宋景德年间改赐“真慧禅寺”,现名五祖寺。弘忍大师在东山五祖寺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他开创的“东山法门”,为弘扬中国禅宗佛教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禅寺还是宋代高僧应庵昙华皈依禅门之地。昙华(1103—1163),俗姓江,号应庵,湖北黄梅人。十七岁于东禅寺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曾追随圆悟克勤,后投到虎丘绍隆门下。此后历住诸刹,大振杨歧宗风,属于五祖弘忍大师的嫡传正脉,与大慧宗杲并称临济宗之“二甘露门”。有《应庵和尚语录》二十卷传世。昙华还是唯一有诗作被录入《全宋诗》的黄梅籍诗人,其在宗教界、文学界的地位不容低估。

县城内之东北城墙旁,有高塔寺,初名弥陀寺,又名众造寺,建于唐代。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唐守中兄弟在高塔寺内修建高塔寺塔,又名百尺塔,俗称乱石塔、古塔。该塔全部用砖石叠砌而成,历经千年依然完好,于今已成为黄梅县城一处标志性建筑。实际上,此塔比黄梅县城还早297年,是黄梅为数不多的“千年记忆”之一。

在高塔寺附近,原有石忠烈祠和帅文毅祠。石忠烈即石有恒,帅文毅即帅远燡,两人都是黄梅世家儒子,忠节进士。

石有恒(1569—1624),字伯常、季常,号云岫。黄梅人,大同巡抚石昆玉长子。以文章名,结交东林诸子,与邹元标最为友善。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授浙江遂安、长兴知县,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不幸为贼人所害。致死,贼人搜其箧中物品,仅粗葛两端,俸金二两而已,相顾惊叹不已。有恒丧归,遂安、长兴两县之民咸来护送,如孝子悼亲焉。朝廷念其清廉高洁,赠太仆寺少卿,谥忠烈。赐建”石忠烈祠”。

帅远燡(1817-1857),字逸斋,一字仲谦,黄梅人,浙江巡抚帅承瀛之孙。中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进士,与同科李鸿章、郭嵩涛、陈鼐并称为“丁未四君子”,改庶吉士,授编修、江西委用道。咸丰七年十月八日,在江西东乡与太平军石达开部激战中阵亡,谥文毅,赐建”帅文毅祠”。原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原名帅启泰)是他的后人。

此外,在县河南岸有文昌阁(今八角亭中学)、调梅书院等遗址,都是黄梅的文脉所在。

(本文载于《黄梅》2018年第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