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宏志的头像

商宏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9
分享

文脉汤汤赞黄梅

“枕依大别而踞楚尾,襟带长江而跨吴头。西连荆襄收巴蜀之利,东接江淮纳沪杭之优。有高山之巍巍,聚秀藏灵;有平湖之淼淼,泛奇流珍。” 有“鄂东明珠”之称的湖北省黄梅县就镶嵌在这块钟灵毓秀、物阜民丰的山水宝地之中。黄梅,始建县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有2100多年历史。从最初的寻阳县,到蕲阳县、永兴县和新蔡县,曾三次更名。直到隋开皇十八年(598)定名黄梅县,沿用至今有1400多年,千年古县,名副其实。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地理位置优越,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地当要冲,四通八达。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本省武穴市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长江相望,北与本省蕲春县山水相依。境内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集山、水、石、洞、泉于一身,融奇、特、险、幽、秀于一体,铸人、文、物、史、神于一炉。

历史文化灿烂悠久。

黄梅是长江流域华夏人类最早繁衍生息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位于杉木乡黄塝村的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鄂东地区人类留下的最早栖息繁衍遗址遗物,距今约一万年至四万年之间,是鄂东史前原始文化的源头。濯港镇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焦墩卵石摆塑龙”,距今有六千多年,被考古专家称为 “长江流域第一龙”。

在亿年前的远古时代,黄梅这个地方是燕山运动、地质大断裂造成的一个大洼地,形成了有寻阳江与大雷水、鄱阳湖相连的宽阔水域,名叫“彭蠡泽”。后来长江改道,北境南扩,使南境鄱阳湖成了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而江北水域江湖纵横,大小长短不一,湖水在这里冲撞、奔突,肆意流淌……相传大禹曾经在此疏浚治水。寻阳江和大雷水历经千年冲积,逐渐裸露出团牌洲、封廓洲、桑落洲等大片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于是,汉文帝刘恒在此地设立了一个县,叫寻阳县,县治位于今蔡山镇聂福俊村的梅家城墩。黄梅为寻阳时,辖区包括今黄梅县全部,武穴市绝大部分,宿松县湖区以南至望江县沿江一带,九江县大部分和湖口、彭泽两县北部沿江地区,总面积达7938平方千米。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为解军粮之难,曾先后命吕蒙、黄盖、诸葛恪等兼任寻阳令,组织兵士在此戍边屯田。

地名文化丰富多彩。

黄梅县名,源于梅花。因境内山坡多黄梅树,山有黄梅山,水有黄梅水,因而黄梅花也是黄梅的县花。黄梅现辖有12个镇和4个乡。每个乡镇也名出有因:小池镇古称小池口,又名临江驿、清江镇,其中一部分旧属江西省德化县封郭一乡,1935年划归黄梅;孔垄镇,传说南宋末年有孔氏一家逃荒至此,结庐定居,垦地围田,从此地名孔家垄,历为经济中心和军事重地,也是本县南北交通枢纽之地;下新镇系古代下沉陆地,我县滨湖重镇,因集镇沿港分布,由上中下三湾组成,因街在下湾,故名;大河镇又名大河铺,相传唐初发源于考田山的黄梅水,流经此处,汇成大河,故名;停前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 建停前驿于此,该驿古为鄂皖交通门户,有“七省通衢”之称;五祖镇因境内东山五祖寺得名;濯港镇因濯港河而得名,古代黄梅水从考田河流经于此;蔡山镇,因境内蔡山而得名,为古寻阳旧治;新开镇古名新开口,历为贸易集市,相传五祖弘忍,六岁不会讲话,随母到此拾麦,第一次开始说话,故名;独山镇因集镇附近有一座突起的小圆山(团山)而得名,古为湖泊沼泽地区,随着长江南移,即有居民点,唐代出现集镇;分路镇,因处在东至清江(今小池),西通新开,北到孔垅的三叉路口,故名分路口,清代至民国时期属江西省德化县封郭二乡,1935年划归黄梅;杉木乡,因乡治有一座杉木桥而得名;柳林乡,旧称古角镇,因革命烈士遇难地柳林河而得名;苦竹乡,旧称小溪镇,因所处山口多苦竹而得名;刘佐乡原为江中沙洲,旧名段窑,后据境内长江溃口处刘佐口改现名。

文化古迹保留完好。

黄梅因地处吴头楚尾,南北通达,东西贯通,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现象。从古至今都为人文兴盛之地,有着厚重的文明聚集和文化沉淀。境内的古角、五祖、小溪、考田、梅城、源湖、太白湖、东西港等8大景区,共有古文化遗址124处,古石刻造像43处,古墓58处,古塔34处,现代纪念地34处。既有四祖的西山碧玉流、五祖的东山白莲、老祖的紫云佛光、妙乐寺的肃穆典雅,也有源感湖的泛舟渔歌、挪步园的幽静清新、晋梅的二度芬芳、江心寺摘星楼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成语典故出自黄梅,雷池即现在的龙感湖。南朝宋著名文学家鲍照长期居于黄梅,后在黄梅为乱军所杀,其墓址位于黄梅县城的东禅社区,其千古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创作于黄梅。唐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先后在今大河镇、五祖镇建成四祖寺、五祖寺,完成了印度禅中国化的创举。唐代以来,黄梅县成为中华禅文化圣地。千百年来,历代文坛巨擘李白、白居易、张祜、裴度、柳宗元、柳公权、王安石、苏轼、虞集、王士祯等,在此留下大量诗文或遗墨。黄梅县四祖寺灵润桥下,有柳公权、石昆玉等历代名人贤士的题咏摩崖石刻近30幅,形成了迄今为止鄂东最大规模的古石刻群,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珍品。

“四项非遗”有口皆碑。

黄梅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众多,有“四地四乡”的美誉(黄梅戏发源地、佛教禅宗发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诞生地、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最值得一提的是黄梅拥有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奇、岳家拳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国不多见,文化名县实至名归。

黄梅不仅是印度禅到中华禅的转换地,也是禅宗改革创新的根据地,同时是禅宗派系发展的辐射地。黄梅四祖寺、五祖寺被公认为禅宗的策源地和祖庭,禅宗从这里走向世界。在禅宗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黄梅修行和传承衣钵。“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四祖道信为禅宗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禅宗在佛教屡遭打击之后能够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五祖弘忍开创的“东山法门”,是对道信禅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弘忍的弟子神秀、慧能,则实现了禅宗思想的成熟和禅宗派别的壮大。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爱国人士赵朴初先生认为,“中国禅宗无不出自黄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说:“黄梅在佛教禅宗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黄梅是中国禅宗思想真正的源头”。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十分深远。它起源于黄梅县北部紫云、多云、垅坪山区的采茶山歌,吸收了清戏、昆曲、汉剧、高腔的养分,结合黄梅民间艺术而逐步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现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2006年5月,黄梅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它起源于宋末元初,成熟于明清之际,在蔡山、孔垄、新开等种植棉花为主的南部乡镇尤其盛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黄梅挑花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精致严谨的手工技法,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原始艺术拙粗、浑厚、朴实的风格,被美学界称为“无声的诗歌、梦幻的楚辞”,曾于1954年赴波兰参展获奖,1959年、1980年两度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作窗帘、沙发、茶几饰物。时下,黄梅挑花已初步形成为地方文化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黄梅是全国武术之乡,岳家拳的发源地。800多年前,岳飞以“莫须有”罪名遇害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隐居黄梅,直至终老,他们传承下来的岳家拳,千年不衰。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以岳家拳为主的黄梅武术健身运动更是空前普及,基本形成了学校、农村、机关、企业、社区“五个轮子一起转、万名市民争习武”的可喜局面。全县现有培养专门人才的武馆校13所,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先后为省市体校输送武术人才40多人,在国家、省、市及相关地区举办的各种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2009年,黄梅岳家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名人灿若群星。

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除了不可替代的山川风物,总离不了丰富的文明记忆。这些记忆中,历史文化名人是其亮点和高峰。黄梅作为鄂东“人文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涌现出了灿若群星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他们身上,承载着智慧的人生,过人的业绩,高尚的人格,传奇的故事。他们当中,有晋代名将陶侃,有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有明朝开国功臣於显、哲学家瞿九思、兵部尚书汪可受,一代名臣石金、石昆玉;有清朝探花、廉臣帅承瀛, “汉上三杰”之一的文学家喻文鏊;有中国哲学家、国学大师汤用彤、汤一介父子,著名民主人士、民革中央秘书长梅龚彬;有当代教育家、独树一帜的文学巨匠废名(冯文炳)等。

千年的浸润,千年的涤荡,让黄梅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放异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无不显现这里是一块充满灵气、绚丽多彩的热土!

千年古县,灵秀黄梅。文脉汤汤,大美无言!

(本文载于《黄梅文艺》2018年第2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