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鄂东为最。尤其是明代蕲、黄两州合一以后,鄂东地区文化日益昌盛,荆楚文化重心逐渐向东转移,史称“楚风东渐”。一时人才蔚起,名士纷呈,著述繁多,学术灿烂,涌现了众多文化名流。
以明万历八年(1580)丙辰科为例。该科全国共取进士302人,其中黄州府占5人,即黄冈李之用、蕲州(今蕲春县)刘如宠、广济(今武穴市)王大谟、黄梅石昆玉、汪可受。后来,刘如宠、李之用、王大谟都官至正四品,汪可受正二品,石昆玉从二品。除了刘如宠,其余4人均有诗文传世。
近日,我查阅石昆玉诗集《石居士诗删》,发现石昆玉也属东林成员,与董其昌、李贽、顾宪成、顾允成、李攀龙、汤显祖、邹元标、袁可立、袁中道、冯应京、于孔兼、杨东明、郭正域、瞿九思、彭应参等名士都有较深的交往,尤其与蕲州刘如宠,既有同年之谊(同科进士),又有同乡之情(蕲黄山水相连),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都有相同的节操和志向,遂成一生挚友。
该诗集中,石昆玉写给刘如宠的诗作多达五首。
寄同年刘宪使应沙(蕲州人,自颍上归)
宦游雅素自潘杨,
岂料河山藐故乡。
枥马风前曾附尾,
冥鸿天外又联行。
七年空长添霜鬓,
五夜相思梦月梁。
乘兴莫回剡水棹,
桃花深处问渔郎。
“潘杨”,一般指姻亲交好关系。石、刘二人是否有姻亲关系,有待考证。“冥鸿天外又联行”,显示出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都有着超越凡俗的追求和境界。尤其是“七年空长添霜鬓,五夜相思梦月梁”之句,揭示了情谊不在远近,而贵在知心。由此可知,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中人。
约刘宪使游破额冯茂诸山
同于物外谢冠缨,
喜得家迁有化城。
夕照穿云窥塔影,
夜铃随雨入松声。
高原掩映三衹法,
接壤登临两日程。
未卜何时移杖履,
风幡似已抗前旌。
“三衹”,是佛教“三大阿僧祇”的略语,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本诗描写了石昆玉、刘如宠结伴游览黄梅四祖双峰山、五祖冯茂山、濯港化城山的场景,并相约归隐山林、拄杖漫步,享受快意人生,达到常人所难以企及的“第三境界”。
石昆玉(1548—1636),字汝重,号楚阳,黄梅县上沿镇盘龙山(今属黄梅镇)人。万历七年(1579),中湖广乡试第二名举人,次年中三甲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饶州、苏州、绍兴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福建参政,官至大同巡抚。万历十八年(1590),石昆玉出任苏州知府,内阁首辅申时行就是苏州籍的,他的亲属子弟,在当地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地方官员慑于申时行权势,不敢过问。石昆玉到任不久,便下令抓捕这些嫌犯,并将其罪状上报申时行。时任江苏巡抚李涞为了讨好申时行,竟诬陷石昆玉,将石昆玉送进了监狱。年轻的苏州推官袁可立勇敢站出来,为石昆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最终冤情得以昭雪,而石昆玉、袁可立清廉刚直之名遂成佳话。
刘如宠也是一名亲民务实的清官廉吏。他字介卿,号应沙,生卒年不详。与石昆玉同年中举人,同年中进士。历任府推官、南京大理寺评事、开封府知府,官至河南按察司副使。在石昆玉蒙冤之时,刘如宠也为其多方奔走。
关于刘如宠的善政,明人王锡民《开封太守刘公生祠碑记》中有记载:“万历癸巳,洪水泛滥十倍往昔,四十里之田庐,上者如浮沤,下者随游鱼。元元死徙,一境几墟。武昌应沙刘公守开封台,使者下讼牒于监司,监司下使君,使君檄杨陈州、刘扶沟、田西华、赵鄢陵躬行而周视……度地势筑堤,责居民徐满等世守之,伐石著言……”嘉靖年间,有“小黄河”之称的贾鲁河在下游扶沟县张善决口,水患波及扶沟、西华、淮阳、周家口等地,造成豫东地区社会动荡。万历二十二年(1594),刘如宠就任开封知府,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由官府主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沟通和互利双赢的方案、有力的保障措施等,妥善解决了张善决口纠纷,减少了洪涝灾害,促进了贾鲁河下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据说,今蕲春刘河这个地名,因刘如宠而得名。刘河,位于蕲河中游。晚年,刘如宠因病致仕归乡,见蕲河泛滥,乡邻们大冬天涉水过河,非常辛苦,便将自己的俸银拿出来修筑石桥一座,四方乡邻十分感念,将桥命名为“刘公桥”。后来,刘公桥因年久失修垮塌,但刘公急公好义的美名得以传颂,曾经建有“刘公桥”的这段河流,逐渐演变成了“刘公河”。
刘公桥建好不久,刘如宠就病逝了。噩耗传来,其一生挚友石昆玉连写三首悼亡诗,表达对刘如宠的深切怀念。
挽蕲州刘应沙观察
蚤附迁莺返故林,
行藏累岁共升沉。
里占居聚晨星散,
朝记班联晓月临。
三弄笛醒乘鹤梦,
一弹铗负食鱼心。
相看长说桃源事,
何处逢君结伴寻。
其二
自我先期出险竿,
与君契阔尚金兰。
梅残且欲逢人寄,
花落仍思并马看。
风卷台霜朝露泣,
虹收车雨暮云寒。
神魂未入山阳梦,
定是骑箕过考槃。
挽蕲州刘宪长应沙
从淮归卧岁将阑,
回首声华掷弹丸。
同籍已占星落落,
殊方犹望月团团。
梅残误欲逢人寄,
花谢虚祈并马看。
怪得伻来迟致慰,
生刍泪浸几时干?
闻好友弃世,石昆玉捶胸顿足、深感惋惜。回想到苏州知府任上遭受权贵迫害之时,刘如宠给予的支持和鼓励,石昆玉感念不已。过往的“相看长说桃源事”历历在目,从此不能结伴而行,不禁悲从中来。“怪得伻来迟致慰,生刍泪浸几时干?”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伤感,与“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哀挽诗的经典之作。
石昆玉诗文不常见。他不仅以高洁名世、清廉著声,而且诗文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深厚的,只是被世人低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