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德斌的头像

冯德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0/15
分享

欢迎你到柴郢来

欢迎你到柴郢来

作者 冯德斌

要不是车载导航系统,他是找不到柴郢这个地方的。

2018年。4月。

在通往安徽省明光市张八岭镇柴郢村的山路上,一辆崭新黑色雪弗莱缓缓行驶在进村的道路上。山路似一条桀骜不驯的乌梢蛇,极力扭动着身躯, 想把骑在它身上的车子甩下去。他无心观看两边的景色,只得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在“扭动的蛇身上”“随波逐流”。

其实,来之前,他就做好思想准备了,但现实的状况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当他在柴郢村部前停下车时:这那是他刚买的车,活脱脱刚犁完地的拖拉机!整个车身被包裹了一层泥土,辨别不清车身的颜色。

他就是张菁,是滁州市下派干部。柴郢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柴郢村,为明光市十二个贫困村之一,位于明光市、来安县、南谯区三地交界处,全村总面积11.9平方公里,597户、2176人,18个村民组分散在33个自然村庄,土地多为山坡地,土壤多含沙、黄皮石,贫瘠的土地、偏僻的位置、落后的经济,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老山窝”,集体经济薄弱,负债20多万元; 村部里,办公桌上的漆皮一块块地脱落,露出里面的内瓤——碎木屑和石灰合成物,如果不小心把茶水洒上去,那些碎木屑就会像茶叶一样伸展开来,只不过,茶叶喝到嘴里绵软滑润,不用担心被它刺到,而这些喝饱了茶水的木屑,像刺猬的刺一样,稍不留神,它就会扎你一下,让你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在这种工作环境里,领导是不用担心员工上班时间会出现懈怠打瞌睡现象的;有的桌椅腿掉了,就用铁丝或者绳子绑上,有的桌椅腿断了,就用两块砖头或者瓦片垫上;桌上烟灰缸里的烟头,像倒立的章鱼,头朝下,脚朝上,支楞八叉无拘无束地盛开着。

在群众的眼里:下派干部都是来镀金的,花拳绣腿,干些面子上的工程,弄些“政绩”好提升。而对于柴郢村的干部群众来说,日子是要他们自己过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谁来谁去,谁升谁降,这些好像与他们的日子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村里的干部也罢群众也好,对张菁这位新来的下派干部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和兴奋。

到柴郢村的第一个晚上,从不失眠的张菁第一次失眠了。

我来了,我就是柴郢人!

最先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村班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一些痼疾在村班子身上逐渐显露出来: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带头作用不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一年多没有选出村支部书记。习惯于老的工作模式,不坐班。群众到村部办事,从第一个办公室敲到最后一个门,也找不见一个干部;公章随身带,随便去表态。老百姓有意见,村干部有苦衷。

就像家常过日子一样,一个家庭要过得好,就要有一个好当家的;一个村子发展得怎么样,村干部作用的发挥很重要。张菁想,要改变柴郢穷困落后的面貌,首先要从转变村干部思想作风抓起,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干部工作制度,制度一出,有干部坚决反对。

晚上,张菁来到这个村干部家“家访”,对张菁的到来,这位村干部既惊讶又兴奋。一下子打开了这位村干部的心扉,他坦诚地向张菁说出了心中顾虑:村干部不是国家干部,一月就2000来块钱,指望这点工资,根本养不了家!而作为村干部的他们一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村里像他们这样的外出去打工,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每月也能拿到4000多块钱,从经济上讲从家庭上讲,他们耗不起。

张菁说,单从经济角度讲,村干部的收入是不高,但村民选举我们,那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我们要通过发展本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收入,让群众有幸福感,村干部有获得感。张菁反复说明村干部管理的重要性,并和他一起探讨如何发挥村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共同展望柴郢村的美好未来。

那位村干部说,道理我懂。当初选上村干部,也想好好干一番事业,为家乡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但是,回望这么多年的努力,青山依旧,人依旧,不免心灰意冷,当初的豪言激情好像山头的流水,几个弯一拐,也没有了气势。他说,我如果说的不当,你也不要往心里去,你是选派干部,干的孬好,回去照样提拔,而我们,说白了,干的再好,也没有盼头。

张菁说:“我虽然是选派干部,按规定,三年期满,就回城了。但是,我来了,我就是柴郢人,我要求大家做的,我会带头做好。我不会把选派当调色板,柴郢村也不是我升官的跳板。请相信我,我会和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改变柴郢的面貌。而改变柴郢的面貌,首先,要改变村干部的思想和认识,提升素质和形象。”张菁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这位村干部看到张菁第一天到村里时,简易床、被子、锅灶等一应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吃住在村部简易宿舍里,一个人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温暖的家庭,独自来到这艰苦偏僻的深山里,人家为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还不是想让咱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吗,让咱柴郢村实现乡村振兴梦吗?又联想到张菁到村来的这一段时间,起早贪黑,忘我工作的情景,不仅为张菁的工作精神打动,他站起来,握住张菁的手说:“张书记,请放心,我一定支持你,带头做好工作!”

47岁的扶贫专干华林专说,以前,自己守着电脑不会用,搞份材料像捏鼻子吃苦瓜,酸涩的牙都倒了!是张菁从零开始,手把手教他开机、关机,如何使用拼音打字,如何制作表格,如何通过网络传递材料。华林专学会了电脑办公之后,还把技术传授给了其他村干部,现在村里干部人人会用电脑,真正实现了网络办公,说起现在的办事效率,他们说,以前是山旮旯里拉车,干折腾,迈不开步;现在是G36上开小车,全程高速。

大戏唱起来了,张菁没有做观众而是当起了主角。

到村的那一天,张菁就发现村里的白色垃圾像牛皮癣肆无忌惮的在村里“漂移”、“复制”;散养的猪粪鸡屎狗尿像无证经营的商贩随处“摆摊设点”,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不留神,就可能踩上牲畜屎尿;家前屋后,到处是枯树枝烂树叶烂山芋,苍蝇蚊子像赶集唱大戏似的穿梭在枯枝烂叶烂山芋间乐此不疲;人、鸡,人、猪同居,猫、人同床,屋里的蜘蛛网像闲挂在墙上的渔网,一张张一层层晾在屋角窗边,衣服像九十年代的故衣摊子,随意堆在地上、床上、椅子上。村里连个走动的地方都没有,天一擦黑,一个人影都没有,没有串门子的,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慌!

在安静发慌的夜晚,一个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幕在张菁脑海中徐徐拉开。

有群众坚决反对,他们说农村不比城里,那家不喂个猪养个鸡的,从来都是鸡不上圈猪不拴绳,没见过哪家把鸡关在屋里养把猪拴在桩上喂的。他们直言,张菁的所谓人居环境治理纯粹是搞形式主义,他无非是作秀,捞点政治资本,为自己的政绩贴金。

针对不同声音,张菁首先统一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使班子做到步调一致,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少数不愿配合的农户,张菁利用晚上群众收工后,上门做思想工作。其实,张菁不是个细心的人,大儿子都7岁了,他也没有给孩子买过零食,但他家访时,包里总不忘放些牛奶、饼干、娃哈哈之类的小零食,有时候还顺便从村头的卤菜摊子上带上一包卤菜,装瓶小酒,遇上饭时,就坐上农家桌子,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和农户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前景,不知不觉中融洽了气氛拉近了感情。村民们认为,张书记虽然是城里人,却没有架子,别看他岁数不大,但说话尽捣实锤,于是两杯小酒过后,先前的抵触情绪早就被其乐融融的氛围消解的一干二净,当再次放下酒杯时,户主人兴奋地一拍大腿,冲着老婆孩子喊道:“我说老婆子,听见没有,张书记说的有道理呢,咱明天就开始,先从门前的那堆烂树枝弄起,然后把屋后的粪堆给清理掉!”

一阵风来,院内的老槐树发出爽朗的笑声;屋内融融的气氛,透过门窗,把院外照得一片通明。

就这样,一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柴郢村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大幕。

那些日子里,张菁没有当观众,更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和大家一道投入到人居环境治理中去。人们看到,张菁的脸晒黑了,嗓音撕哑了,衣服早上穿出来整洁无尘,晚上回去像在灰尘里滚过一般没有了原样。

50多岁的贫困户桂祖叶智力二级残,整天睡在床上,瘦的脱了型,还没进家门,老远就闻到一股臭味从屋里飘出来直往人的鼻孔里钻。平日里,乡亲们都绕着他家走。张菁戴着口罩去给他打扫卫生,强烈的异味穿透口罩,张菁坚持着。一开始老桂半天都不说一句话,最多点个头算是对张菁到来的招呼。张菁帮他扫地、洗衣、叠被、晒被,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跟着张菁搞,慢慢地他自己动手扫地、洗衣、叠被、晒被。家里家外整洁了,人也精神了,他自己也觉得生活有了奔头,现在他养了100 只鸡、2头黑猪,没事也主动往人前凑,也能聊上几句家长里短的闲。邻居们都说桂祖叶像换了个人似的。

村民们感慨地说,现在的村子就像水洗过似的,透新透亮,舒爽怡人。

柴郢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并作为示范点进行推广。

再黑暗的夜晚总有光同行。

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张菁就瞄准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争取资金铺筑村组道路,将水泥路铺到农户的家门口。在铺筑通往肢体残疾的贫困户余同进家的山路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个山头上,就他一家住,不值得花费那么大代价单独为他家铺筑一条路。余同进说,其实,当时他也没有对这事抱有希望,他也觉得单独为他一家铺筑一条路那是不现实的。“这事多亏了张书记。”余同进说,“是他的不懈努力,争取40万元资金为我铺筑了这条进山的路,我再也不用为外面进货的车子进不来,家里的产品出不去而发愁了。”

余同进家住在山上,每年仅养殖麻鸭一项出栏达20万只以上,另外,他每年还饲养了300只鹅、500只鸡,池塘里还养了一池子的鱼。在铺筑道路的同时,村里还为他铺通自来水管道,使他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消除了余同进后顾之忧,使他甩开膀子发展养殖业。

让余同进感动的还不只这些。

2018年。8月。

那段时间,太阳像一台勤劳的洒水车,不过,洒水车洒的是水,可以降温;而太阳这台洒水车,洒出的“水”烫得树木卷起了梢,庄稼卷起了叶,大地卷起了尘土,恹恹的,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

这样的天气,那些鸡们早早躲到树荫下,就连老鹅和鸭子也从嬉戏的水的天堂漂移到了树荫下避暑,因为平日天堂般的水面上,此刻正像蒸笼一样冒着蒸汽,鹅们鸭们虽然贪念水里的时光,但还不想做烤鹅烤鸭,所以每天早早的就上得岸来,待在树林里做着漂移的梦。

这天上午,余同进在鸭棚里检查完前两天刚进的一批鸭苗,走进堂屋,搬出个大大圆圆的西瓜,一刀下去,伴着一声脆响,鲜红的西瓜瓤蜜泽流香,让人味蕾顿开。余同进拿起一块,张开嘴咬了满满一大口,转而被烫着似的,“啐”的一口吐了出来。你也许会问,只听说山芋烫人,从没听说西瓜烫人的。当然不是西瓜烫人,是看守鱼塘工人进来说的一句话“烫”得余同进把到口的西瓜啐了出来。

看守鱼塘的工人进来说,鱼塘里的两台增氧泵罢工了,鱼塘里的鱼集体上访呢!把余同进咬下的一口还没来及下咽的西瓜给呛了出来。大热的天,增氧泵坏了,那鱼儿不上访闹事才怪呢。余同进撂下西瓜,拄着拐杖来到塘边。

他的汗像铁锅里炒豆子,噼里啪啦往下掉。

鱼塘里的两台增氧泵像抛锚的船孤零零地立在水中央,那些鱼儿像被敌人追赶的难民,惊慌失措地逃到渡口,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原以为到了渡口搭上船就可以逃离这是非之地,没想到关键时刻,船抛锚靠不了岸,它们把嘴张的像开了胶的圆头皮鞋的鞋帮与鞋底,只能望“船”兴叹!

看着望“船”兴叹的鱼儿,余同进也呼吸急促。这一塘二三万斤的鱼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了,他千算万算也没有虑到这个时候发生意外!他感觉自己比那些把头伸出水面呼吸的鱼喘气还困难。经过初步检查,造成增氧泵“抛锚”的原因是电的问题。他的心稍微放松了下来,拿出手机给村里的电工打电话,只要电工来了把电弄好,他的鱼就不用“逃难”了,他也就不用“张口”呼吸了。他兴冲冲地拨通了村里电工的电话,而脸上的表情却由晴转成阴。原来,村里的电工出差,天黑前赶不回来!这让他刚刚舒展了的眉头一下子又拧成了一个疙瘩!

有困难找张菁!

一番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出个子丑寅卯,就在他感叹鼻梁推车走投无路时,忽然眼前一亮。他想起来,每次张菁来他家时,临走都跟他说,有困难就找他!看来这下真的只有找他了。他紧锁的眉头不由得舒展开来。拿出手机拨通了张菁的电话,告诉他增氧泵罢工,鱼们集体上访,他撑不住场了,请求张菁火速支援!

他也相信张菁听了他的求助会火速支援他的,但他握着手机的那只手像大卖场门口泄气的充气人,软塌塌地垂了下来,眼里流露出无助的神色。原来,张菁也不在村里!

望着满塘里一个个圆头皮鞋似的逃难鱼群,有的已经开始肚皮朝上。余同进,这个轻易不流泪的汉子,眼角泛起了湿润。

那是他的鱼,那是他的心血!而他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因为缺氧而死去,他却无能为力!

“电力抢修车!”看鱼的工人惊喜地喊道。

余同进愣住了!他不敢相信,也不敢确定眼前的一幕。他揉揉眼睛,而车已经到了他的跟前。车上下来了三四个人,他们是镇农电站工作人员。

“你们真是我的恩人,来得太及时了!”

领队的说,你还是感谢张菁吧。他才是你的恩人!

接到余同进的电话,张菁正在明光参加培训,他感觉事情紧急,便给镇农电站打去了求援电话,农电站立即组织抢修人员前往抢修。

很快,断电原因找了出来。由于电路老化,导致供电中断,需对老化的线路进行更换。这时,张菁也开车赶到,他给镇农电站打完电话,就向培训班请假赶了回来。在现场,张菁配合抢修人员做好后勤服务,他和那些攀上攀下的抢修人员、放线人员一样,身上的衣服汗湿了干,干了湿,湿了干,衣服上结了一层厚厚的盐霜。

近千米老化线路被拆下换上了崭新的线路,增氧泵重又欢唱起来,像鞋底一样飘在水面的鱼头随着增氧泵的欢唱节奏一个鱼跃龙门,扎进了水里。

余同进那颗悬着的心,此刻才落回胸腔里。

他打电话到饭店安排一桌丰盛的饭菜,好好犒劳一下张菁他们,张菁和电工们婉言相谢。

村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靓化美化,每当走在整洁靓丽的道路上,村民们总会感慨地说,没想到“老山窝”里也通上了以前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水泥路。

道路上安装了节能灯,再黑暗的夜晚总有光同行。

贫困户王长荣是个不善言语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妻子过世的早,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女儿王芳过日子。老王是个知趣的人,日子再苦也不向别人言说,更不去伸手向别人要个一针一线,但今天,老王却主动找到了张菁的门上。

张菁估计老王可能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但又不好开口,而不开口,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了,不然,他不会到他办公室来的。于是他停下手边的工作,问老王什么事?老王支吾了半天,张菁才明白:老王的女儿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参加中考,在家和他闹别扭,好一段时间不搭理他,跟他吵着要出去打工,老王就这么一个女儿,他怎么能忍心呢?而且女儿才十几岁,长这么大,从未出过远门,他实在不愿女儿去打工,但又劝不下女儿,急得他心里上火,口舌生疮,纠结了好一段时间,也没有个头绪,想来想去,才决定来找张菁。

失去妈妈保护的女儿,养成了孤僻性格,家里来人总是躲在屋里不露面,亲戚去也不搭理一声,有什么话也不给父亲说,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和父亲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以前张菁每次去她家帮扶、家访,她不是躲起来、就是不说话、抑或没有表情,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沟通,拉近了距离。现在见面,离得再远都会笑嘻嘻的喊一声张叔叔。张菁经常关心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帮她树立正解的人生观,使她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也理解了父亲的不易。

王芳告诉张菁,因身体原因,失去中考机会,心里很失落。她想念书,想学会计专业,但没有机会了!而父亲帮不了她,在心里有点恨父亲,所以和父亲赌气,说要去打工。

张菁说想念书是好事,但和父亲赌气就不应该了。王芳也说自己不该难为父亲,但就是自己倔强的性格上来了,没有控制住,说以后会注意了。张菁说只要你想念书,叔叔帮你圆这个梦。王芳有点半信半疑,以为张菁还是把她当成小孩子,在哄她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2020年8月份,一份滁州市旅游商贸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她的手上,是她梦寐以求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今,王芳已顺利入读滁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她的脸上重又找回了青春靓丽的笑容。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加快发展。村两委趁势而上,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他们根据柴郢实际,以苗木产业、山场塘坝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建设为载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开柴郢经济发展新篇章。

“要不是张书记的诚意,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来柴郢这个地方投资的。”

徐礼正原在昆山投资一家生产工厂又在来安经营着一家苗木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在一次聊天中,张菁从朋友处无意中听说了徐礼正的情况,他想到了柴郢。他认为柴郢这个地方适合发展苗木生产,但一直苦于没有适合的投资人,而徐礼正似乎是个不错的人选。他请朋友牵线,前往徐礼正苗木公司考察,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了解,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向徐礼正介绍柴郢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村情村貌还有纯朴的民风以及热情好客的柴郢人,并委婉地表达了邀请徐礼正到柴郢投资的想法,而徐礼揣着明白装糊涂,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但明眼人一看,都明白,那是人家在委婉地表达拒绝。而张菁也装着听不明白,看不懂的样子。他只是不想为柴郢村失去这么好的一个发展机会,他通过朋友,盛情邀请徐礼正到柴郢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柴郢的变化让徐礼大感意外,正是这次考察,改变了徐礼正之前对柴郢的看法和偏见,他决定进军柴郢。从柴郢回来,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他的家人一听说徐礼正要去柴郢投资,家人说你这是喝了张菁的迷魂汤了!说到什么地方投资不好,你偏到柴郢去投资,这不是睁眼往石灰店里钻吗?这让徐礼正没有想到,以前,只要自己拿准了的项目跟家里人一说,都是支持和鼓励,但这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们说,到那个地方投资还不如把钱扔到水里,说扔到水里还能听见响声,扔到柴郢连响声都听不到。徐礼正刚燃起的火被家人的一盆冷水浇灭了。而张菁没有灰心,并再次通过朋友,邀请徐礼正家人到柴郢村旅游。开始,徐礼正的家人坚决不去,说这是张菁在给他们“灌迷魂汤”。但经不住张菁再三再四的邀请,他们想想也是,主动权在我们,只要我们不答应,人家也不会拿刀逼我们去投资。这样一想,他们就愉快地答应张菁。

柴郢的自然风光和柴郢人的热情好客,让徐礼正的家人感慨万千。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友善的乡亲,是兴办投资的最好基石。最终,家人们同意徐礼正郢投资柴郢,在柴郢兴办了苗木公司。

如今该公司已扩大到1000亩,同时与柴郢开展村企联建,投放12万只鸡苗,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发展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给一些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嘉山稻夫有限公司在当地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公司。在一次市扶贫办组织的活动中,张菁听说该公司有个1000亩生态稻项目,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菁想,柴郢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生产,如果把这个项目引到柴郢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活动结束后,正是午餐时间,同事们拉他一起去午餐,他说出了想法,同事说吃了饭再去,他说担心去迟了,怕被别人“抢单”。同事提醒道,你这个时候去,正是饭点,是你请人家吃饭呢,还是人家请你吃饭呢?再紧,也不在这一时。张菁想想也是,于是和同事去吃了工作餐,随后赶往嘉山稻夫公司。车里的空调虽然开着,张菁还是汗湿了衣衫。

在嘉山稻夫公司,法人代表张小宝热情地接待了他。而张小宝听完了张菁的来意之后,不无惋惜地说,项目已经有了意向。张菁听了,不免有些失落,但旋即,他说没有关系,他希望张总能到他们柴郢那里去考察一下,将来有了项目,可以考虑到他们那里投资。张小宝说可以。张菁抓住这句话,说请客不如遇客。说现在天气很好,这个季节,是我们柴郢最美的时候,现在就请张总到我们柴郢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柴郢的自然风光,正好,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柴郢的情况。张小宝原来只是顺便一说,没想到张菁这么执着,但话已出口,见张菁又这么诚恳,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交待了一下手边的工作,便随张菁去了柴郢村。

柴郢村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带,多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依山傍水。柴郢,据传因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在此筑城屯兵储粮而得名。

两山夹一洼的地势,水源丰富,土壤富含多种有机质,昼夜温差大,这些都非常适合生态稻的生长要求。张小宝看了之后,当场拍板,他的1000亩生态稻项目落户柴郢村。

在农田改造项目中,张菁的老表对他一直耿耿于怀。

老表从事农田改造项目工程多年,在圈内小有名气。他得知张菁所在的柴郢村欲进行农田项目改造工程,特地赶到柴郢村来找张菁,希望张菁把这个项目给他。由于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老表了,张菁格外热情,这让老表产生了错觉,使他觉得有门。而张菁听了老表的来意后,他的回答让老表失落、失望。张菁说,按你的各方面条件,揽这个项目,没有问题,但只有一个条件,你不行。老表说凭他这些年在圈内的声名,还没有听说他有哪个条件是不行的!张菁说,老表,你是我老表,因为你是我老表,所以不行!

老表在张菁处碰了钉子,但他并不死心,他请出了张菁的父亲,父亲跟张菁说了此事,并说举贤不避亲,希望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照顾。张菁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举贤不避亲,话虽这么说,但总是有嫌隙。再说,这事也不是我说了算,他要是执意想接这个项目,那就让他按照规定参加招投标吧。

那段时间,老表犹如吃了定心丸。他认为既然张菁让他参加招投标,那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于是他兴冲冲地将招投标材料报了上去,心想这个项目是水缸摸鱼,十拿九稳的了。然而结果,却让他失望之极,他没能如愿拿到项目!老表感到很没面子!因为此前,他向圈内朋友说,张菁是他老表,老表让他参与招投票,所以这个项目非他莫属!没想到结果却南辕北辙。因这事,老表一直对张菁颇有微词。认为这事张菁没有帮忙,如果张菁真的帮忙了,他不会拿不到这个项目的!

为了打造柴郢自然旅游风光,张菁利用他的人脉,经常邀请他的摄友、诗友、文友,到村里采风,通过他们的诗、文、图片,把柴郢村呈现给外面的世界,让外面的人认识柴郢,了解柴郢,走进柴郢。

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柴郢有那么青的山那么绿的水,还怕没有凤凰来吗?

张菁说,现在是信息时代,该打的牌要及时出手,如果抱着手里的牌硬迟早都能打得出去的心理,而一味的勒住不放,恐怕到时候连出牌的机会都没有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柴郢——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璀璨明珠绽放出异样的风采。山峦起伏,绿树掩映,发源于老嘉山山麓的百道河逶迤曲折,匍匐穿行于岗岭之间。鬼斧神工的“鬼柳林”,见证柴郢历史、展现柴郢风姿的千年怀抱子古银杏树,子实满枝的百年木瓜树,缥缈山间的仙人桥、战马嘶鸣的柴王城遗址、风吹浪涌的后沟竹海、白鹭翩跹的濯月泉……令人流连忘返。

2019年柴郢村获得“第五届滁州市文明村”荣誉称号,安徽省AAA级旅游村庄,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今年,柴郢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的做法得到了“学习强国”的推送。

坚持党建引领,开展“村企联建”,做强支柱产业,盘活资源资产,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经济组织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一批企业落户以前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让这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每月都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到2019年底,柴郢村集体账面固定资产余额514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余额416万元。

张菁连续两年作为滁州市选派干部代表参加中国农民歌会、并被评为选派帮扶干部年度考核优秀等次,2018年还荣获了“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欢迎你到柴郢来!

7岁的大儿子扁桃体摘除手术,张菁工作忙没能陪孩子,出院那天,张菁答应去接他出院,孩子兴奋的早早起来,逢人便说爸爸今天来接他出院,然而,一直到下班,孩子也没有看到爸爸的身影。

原来,在来医院的路上,张菁接到电话,说贫困户王再萍骑车摔伤在滁州某医院,由于手续不全还没住上院!张菁急忙切换路线,向某医院赶去,经与院方一番沟通,使王再萍住上了院,至此,王再萍那双焦急无助的眼神终于流露出放心和感激的目光,好想说句感谢的话,而张菁已离开医院,他要去明光为她补齐住院手续。

忙完这一切,张菁赶到接孩子的医院时,那张床已换上整洁的被子和罩单,他赶回家推开门,伸出亏欠的双手,想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而儿子却像见到陌生人似的迅速躲开张菁的双手,跑进一边爷爷的怀抱里。

张菁举起的手像冬天落尽叶子的两根树杈,杵在半空。

在爷爷怀里孩子的话让张菁忍不住想落泪。

“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我爸爸!”

谁不想家庭兴旺事业丰收!可现实中有多少亏欠只有自己心知肚明。2018年,张菁岳母做心脏手术,他没能陪在身边照顾一天;本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还患有脑梗,但还在帮着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妻子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他没有接送过一次;今年春节疫情期间,疼爱他的奶奶去世,张菁因在村里防控疫情,没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奶奶临走时还在唤着他的乳名……

每次家人、同学、朋友相聚,张菁总是最后一个到场。而一阵寒暄过后,出口就是柴郢村的事、柴郢的人、柴郢的山山水水……成了他的柴郢专场论坛了。以至于在后来的聚会中,大家看到他进场,总不忘提醒道:“今天聚会,不准提柴郢,提一次,罚酒三杯。”而他每次也总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总是不自觉地打破“规则”。

他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邀请大家去柴郢走走看看,去柴郢投资兴业,说柴郢已不是昨天的柴郢,说柴郢还是昨天的那个柴郢,说那真是个好地方……

每次有人介绍说张书记是滁州下派的干部,他总是接过来说:“我是柴郢人。”然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欢迎你到柴郢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