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居住的四合院
我们家居住的老房,是一座大的四合院。我的父母来到这个院子居住时,是1948年围困长春出走后,又返长春之后选择到这个院落里,当时外面很乱,这个院子是四合院很安全。已住长达十八、九年。
四合院占地面积450多平方米,是一个正面临街坐北朝南二层青砖楼房。院子里面坐落着东厢、西厢两处青砖平房, 院子后侧也是坐北朝南的一排青砖平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四合院前后两个大门相对应。这就是我儿时和父母居住的老房。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式建筑,青砖、黑瓦、红色松木结构; 两扇大红门、有门楼、房檐。最漂亮的是临街朝南两扇红彤彤大门,高2米、宽1.5米,厚度15公分。大红门是红漆铁皮包厚松木板、门面周边镶嵌着双排金黄色园帽铜门钉,中间部分是双排铜门钉排成图案。门口1.2米宽的青石台阶上,两个威武石狮子昂首蹲坐在门口两旁,台阶下面是三层石阶梯,和黑水马路相联。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在红铁门上,成排黄铜门钉金光闪,如同一颗颗金色的珍珠镶嵌着红彤彤大门上,红、黄交映,太阳光照射,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临街正面是坐北朝南二层青砖楼房。一楼中间的房间是四合院的正门。大门口外面建有房脊式门楼, 门楼的房檐是青砖黑瓦结构,房檐下面青砖墙,有一条长3米、宽1米的青砖向外突出长方形边框,边框里是繁体字《津聚柬》。我想这是大宅院名称。
正门是两道门,分内、外门。外门是对折大红门,白天两扇门板折成L型;分别勾在两侧外墙皮的固定圈上。两侧大红门内侧中间钉有两个竖着园钢圈,左侧穿插着L型铁管插棍。晚上大门关上,左门板上面有一个向里开的左手小门,如果大门已插上,人回来时可将左手伸进来,向下伸到铁棍拽开插着大门,就可以进来。
在这个大门里有着我很多的童年趣事。有一次我在门的里面,焦急地等着晚归的父亲,夜深时马路没有人走路,我很害怕地划着门,站在门里面开着小门向外直看,小门有64开纸大,视觉范围窄,不能看只能听,很长时间由远处传来了脚步声,越来越近上台阶停在大门外,我迅速地打开大门说:“爸爸你咋才回来呀!”他没有吱声,我看到他摇晃的身体,闻到了白酒的味道。
内门与外门相距二十公分, 内门也称为二门,二门的折页是双向出行,外面大红门白天拴在两侧墙上,里边内门需要关着,能遮风挡雨,遮挡着门洞里的走廊。廊长10米、宽4米。走廊的尽头是里院三门,门高两米、各宽一米,是对开四折门,木门栓插在门洞走廊里面,门洞里面是封闭的。走廊内优点是冬暖夏凉。
每逢雨天或雪天;这就是我们儿时娱乐的天地,我们在里面跳皮筋、踢口袋、跳绳;男孩子们玩着玻璃溜溜、大家拿着小板凳坐在里面互相传阅小人书,讲故事,一起玩藏猫猫,小孩子们还拽着二门来回打着悠悠,非常有趣。
二楼是坐北朝南二层青砖楼房。一、二楼各有六间房,前大门占一间房。解放前二楼上下层住着都是房主家人、主要起居的卧室是“内宅”。
四合院倒座有六间房。和前大门对应的房间是四合院的后大门,后窗户又高又小。
东、西厢房各为四间;两间一套、开两门两窗。四门四窗相对,一样的样式、一样的颜色、同样的格局,屋里装修都是一样。院内的两厢房、倒座房等解放前都是房主的“外宅”。
正房、厢房、房的柱子、门都是红色,窗都是深绿色。住房格局对衬。室内白石灰墙,四周墙壁贴着一人高浅绿色护墙板,每套房屋中间隔断、(隔门、窗)是浅绿色木板。室内上面白色墙壁,下面是浅绿色护墙板,地面铺着红色地板。红绿相间,相映成趣。里外屋是透明,颜色清新亮丽。
院内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院内是水泥地面,四面高中间低,北房外墙有自来水管,东厢房这侧有下水道,,院内干净整洁。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二层楼外墙出廊,方木廊柱,上有房檐,檐前装滴水。封闭走廊,走廊、楼梯皆是红松木板。二楼上下两层相联八个蹲式水冲厕所(设备还在)。封闭走廊的优点是夏天遮风雨,冬天遮风雪,起到保暖作用。
一九六八年前楼上住着原房主,已八十高龄,儿女都在北京工作,其亲属与老人隔壁,负责照顾他俩生活。院中还居住着十八户人家。
我们家门口与楼梯口并列,我出家门左转踏上楼梯,我经常站在二楼走廊看景象,低头瞅近处院内的角落都看得清楚,平视远处眺望,院外远处的景象尽收眼底,抬头望天空,尉蓝宽阔一望无际。站的地方不同、视觉不同、收获也不同。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令我遐想解放前房主人,站在二楼走廊上,俯视着院落里的佣人们,看着北面的大门里外,及南来北往的人们,还有进出院子车、马等等的场面。
这里就是四合院式的大宅院。处处显示出它的豪华、气派、壮观。这个建筑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再现。在这一带也是独一无二。
四合院建筑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它的装修雕饰体现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的追求,步入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东北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更充分地接受日照。因为四合院方正规矩,但不失变化, 四面有自己的特点。四合院建筑,不仅和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契合无间,而且表达了中国人中正平和,变通有则的处事态度。
院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第一个出院的人,主动地把正门拴在门口两边墙上。晚八时,院里的人准时插上大门,留着小门,等晚回来的人把大小门都插好才可以睡觉。尽管邻居之间有这样纠纷和那样的不和,但在这方面都认真遵守,没有一个去违背它。
我经常听母亲说:“这个大院的大门是相当的结实.楼上的房东说过:“那年苏联老毛子来长春进院抢劫,这个大门老毛子就是没有弄开。”
1948年长春解放后,我的父母抱着一岁的大哥来到院里,当时院子里只有两三户人家,考虑这里既安全,条件又好,决定在这居住,陆陆续续又来住户院子住满。全院人都自觉地维护一砖一瓦,院落里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我喜欢这个大院,这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不但在建筑上规矩、完整、安排合理,而且生活在这里既有大家的感觉,又有小家的温馨。
四合院的情趣美感也显得格外的突出,大面积的开场空间,给生活在小环境里人们提供交流的场所, 只要关上红色大门,四合院形成了封闭式的小环境。
院里的人们如同一个大的家庭,太阳升起大人们陆续出去上班,下班人们陆续回家吃饭休息。院内一家炖鱼、炖肉全院飘香,人家有事情大家帮忙.清晨一个学生背着书包在院喊:“上学啦”,各家学生纷纷跑出来结伴同行。院里老师安排的学习小组,我们挨家轮流写作业,休闲时可以在院子里玩耍或者打乒乓球。
茶余饭后邻居们可以拿着小板凳,坐在庭院中相互交流,女人们聚堆织毛衣、唠着家常;男人们在院里乘凉、喝茶水、下棋;回家后各自关上家门,又能维护每个家庭活动的私密性。三伏天住户敢开窗睡觉,白天不锁门不会丢东西,邻居们都能互相关照,过日子很有安全感。
下雨时院里低处存积水,小孩们将积水扫入下水道。冬天大雪纷飞落到院里,小孩们将院内雪推出院外,还堆成雪人立在院子中间。那时候城市二层楼房很少,好奇的我经常站在二楼走廊上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是蔚蓝的天空,宽广无边。看到一群群大雁飞向远方,常常幻想着自己也能长上翅膀飞到天边。
夏天、眼望雨天乌云低沉、漫天无边,丝丝的细雨、如一道道透明的丝线从空而降,天连地、地连天。
春天的雨水给人们带来气温回暖,万物生机,小雨能使空气清新,天街小雨润如酥给土地以滋润。我喜欢在小雨中打着雨伞在雨中散步,象路边的柳树一样接受着雨的洗礼。大雨能冲去污秽,给人们干净环境。幻想着宇宙为什么能多种变幻。
冬天、眼望远方雪天、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缓缓地落下。房子白了、树白了、地上白茫茫一片面性。
我索性背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却有别一样的滋味在心头。
不知为什么我非常喜欢下雪,我喜欢雪花飘飘洒洒的景象,喜欢雪花缓缓地落下的感觉,用手接着飘落的雪花,它是那么轻柔美丽、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一片片的雪花却有着那么精美的身躯,那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美丽。雪花在手中融化成水珠滴下,它能滋润着土地和万物。
下雪时、我愿意在雪中漫步,将自己和雪融入一体,在白茫茫雪海中享受洁白无暇、轻柔细腻,和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美丽。
平时对四合院落安全没有感觉,社会治安乱时四合院却体验出安全的优越性,遇到不安全时四合院的大门紧紧地关着,外人是进不来的。
住在四合院里,邻里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自得的稳定感和归属感。这些年来我们过着是一种安逸、清闲、清净的日子,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欢乐,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亲眼目睹了它的百年沧桑,四合院建筑依然美丽,红彤彤大门依然壮观。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细胞,是中国建筑的根。四合院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住宅,是中国人在建筑艺术的一大创造,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1970年初我们全家随父亲走“五、七”道路,我来到农村学校上中学。我站在学校高高地山岗上,眼望着星空,抹不去的记忆历历在目。我常常想着大院,想起在院子发生的故事。四合院里有我童年的记忆,也有我儿时的玩伴同学和邻居,是我人生成长的起点,也是我人生梦开始的地方。
一九七二年我们全家返回长春市之后,我又回到四合院,又亲眼目睹了它的百年沧桑,四合院建筑依然美丽,红彤彤大门依然壮观。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细胞,是中国建筑的根。四合院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住宅,是中国人在建筑艺术的一大创造,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吉林长春陈淑芬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