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永江的头像

郭永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6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陪孩子一起找工作

因孩子所学专业不好就业,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让她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招聘会。参加招聘会,并不是要她真的找工作,只是让孩子了解就业趋势与应聘流程,以便为今后打基础、做准备。我收藏了孩子学校的网页,经常浏览上面的消息,在上一年秋招中有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他们聚集在宽阔的广场上,学校为每家单位搭起简便的蓝白相间的遮阳棚,一桌两椅,桌上摆着宣传资料,招聘人员拿着宣传单、穿戴着带有单位标识衣物,以便招揽到心仪的人才。在我的想象中,秋日的阳光明亮清爽,透过浓密的树叶撒下斑驳的光点,孩子穿着白色短衫,头发在脑后高高束起,穿行于青春涌动的人流中,一家一家地找寻着某个合适的公司,不经意的驻足,简单的介绍,人家便会向她伸出橄榄枝。

孩子在电话中的口气并不积极,有些敷衍地说,自己也听说了这个事,觉着没有必要这么早做准备,而且到招聘会上要制作简历、递交材料。我说,你不用做简历,只是去看看。孩子说,到时再说吧。我虽然不满孩子的行为与想法,但也无奈。在意识到孩子已经独立思考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想法就运行在两条平行线上,很难交集到一起。我知道孩子此时正热衷于排球,上课之余的时间都用在练习排球上。她说自己入学时幸亏选报了这个兴趣社团,否则大学生活太乏味了。

在与孩子并不太多的电话交流中,我知道她的学业并不是太重,但她自己并不承认,说是功课很多,有十几门的课程要学,每一科都要考试。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她们没有固定教室,上课头一天在QQ群或是微信群里临时通知明天到那栋楼、那个教室进行学习。个别偷懒的孩子早晨起不了床,就让要好的同学帮着“喊到”。在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坐位的环境中,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或严肃或和蔼地讲授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不像高中那样对重点内容进行重复与强调,亦不会特别强调课堂纪律,就是个别学生低头玩手机,只要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老师也不理会。老师知道,你现在不认真,有学分在后面等着你。大学的学生,老师已经不把她们当作孩子,尽管她们有时还把自己当孩子。个别自律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很难完整地将一节课听下来。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与大部分学生一样,没有特殊的天份,学习氛围浓的环境下会跟着大家一起学习,如果周围的人处于懈怠状态,也容易随着松懈下来。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每次通话,我都强调重视专业学习,不要玩电子游戏,当然像排球之类的运动我还是支持的。

自小学开始,我就没有刻意要求过她的考试成绩。我一直跟她说,只要你够认真、够努力,考多少分都没有关系。开始时我没有觉着这个说法有什么不妥,而且也是正确的。后来觉着像认真与努力这样的词语落实到具体行为中以什么标准来界定呢!这里明显包含了诡辩与不合理的成分。也就是说,考好了,我可以不用说她,如果考不好,我就说她努力不够。我不知道这个提法对她有没有效果,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不再将此当作必选项来说,就是说了,心里也会留有余地,不把自己所说当作非如此不可。有时会想,要求孩子做到的,我自己做到了吗?我的工作、我的学习、我的生活有没有百分百地认真与努力呢。细究起来,这句话更带有万能的合理性与相当的欺骗性。其实,即使我真的把这句话当真,孩子又能理解多少,就是理解了,又能做到多少!在我的印象中,她经常是满不在乎的样子,跟她说话像是没有听到一样,出于虚荣的尊严,有时会加重语气再说上一句,听到没有?孩子说,听到了。我知道,她的这个回答与不回答没有区别。但是在学习上,我确实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以我自己的经历与认识,只要中游靠上就可以。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愿望,如果她达不到这一点,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好在孩子的学习一直在中上游,尽管她没有真正地努力过,尽管她心里也曾想着要考取比较好的成绩,但她并没有把日常的学习真正付诸于行动中。

读初中的时候,孩子就对努力学习提出过质疑。她说为什么非要努力学习呢,要那么累干什么?这让我楞了一下。我虽然可以讲出许多道理,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但,这个为了什么?我却很难讲清楚。最后,我还是像大多数家长一样,说是努力学习能够考得好成绩,有好成绩才能考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你自己有面子,爹脸上也有光。另外,我又加了一句,你现在这个年龄,就是学习的年龄,不学习又能做什么!类似的问题,已无法再讨论下去。她虽然对我的说法不满意,也没有继续深究。我想孩子只是出于叛逆而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满,应该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当然孩子的感受也是丰富的,只是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清晰,处于朦朦胧胧的感受中,她从老师、家长哪儿显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我知道她已有自己的成长认知体系,这个认知既流行于孩子们中间,也有家庭中的影子,但她却不自知地极力抗拒着我对她的影响。在我严厉时,她时而讨好地嬉笑化解,时而淡漠亦或愤怒。我没有顾及她的太多感受,大多时候都是坚持自己想法与做法。

尽管对学习不作特别要求,我依然反对她玩电子游戏。工作性质使然,孩子小的时候我并没有在她身边,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工作。那年休假回家我看到孩子在电脑上熟练地操着鼠标,快速地点击着显示屏上各个动态画面,着实让我吃惊。那些闪着光的枪炮,爆炸的声响,满屏跳动的小人,让我眼花缭乱。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看半天也无法理解游戏规则,但孩子长时间专注于游戏的状态让我很是不满。在我的意识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意义,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游戏中,而且还沉迷其中,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孩子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懂得了也无法控制自己。那个“通关”的精神上的愉快远胜于空洞的抽象说教。我知道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如果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玩一玩也是可以的。但是谁又能够控制自己呢,只要玩起来,就会无限地把时间延伸下去。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了,玩多长时间已经没有意义,只有掐断这个念头才行。我只能把网络断开。孩子虽然小,她也是愤愤地看着我,虽然没有办法,她也要表达出她的不满。这个矛盾一直延续着,甚至到大学也没有解决。

等到秋招那天(周六),我9点多打电话过去,问孩子到招聘现场没有。她说还没有起床,反正一上午的时间,不着急的。我说,晚上是不是玩游戏了,早晨就起不来?她有些不耐烦地说,没有玩,早晨就是不想起。

孩子说,找不到工作的话,就送快递吧。她说,送快递比较简单,跑跑腿,又不需要动什么脑筋,收入也可以。我不知道她这话是否当真,但之前她说过自己的学长就有送快递的,还有一部分从事教育行业,按照本专业就业的非常少。学长、学姐的现实例子无疑增加了就业的悲观。我对任何工作都没有偏见,任何工作都是社会间人与人的相互服务,但读几年大学再去送快递,从虚荣的情面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

高考结束时,孩子的神情有些黯淡,说是考的不好。当时,我们住在离学校不远出租房内,6月的天气已经热了,即使开着窗子,屋里的空气依然很闷。尽管我之前没有抱太高希望,孩子的话还是不轻不重地击在心上,咯噔一下。孩子说要不要复读一年?我说,等等结果吧,最好不要复读。从孩子的学习态度,还有其他孩子复读的经历来看,复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刻苦用功,复读的成绩不见得比今年更好。如果复读后还没有考好怎么办?再说高三的每一天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倍感煎熬的。

一般情况下,我比较注重过程,在一些事情的进展中会有紧张或焦虑情绪,一旦结果出来,就会平静下来。高考已经结束,12年的学习告一段落,一切尘埃落定,结果虽然未知,但已无法改变。我让孩子尽情放松的同时,我则准备为她选择学校与专业(因为孩子高考,我特意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进行休假)。报考学校与专业的书籍很厚,有一千多页,数百所高校,还有近三年来的录取分数,看起来满头雾水,不知从何处着手。待我把几所高校的内容看完之后,基本理出一点头绪。但怎样将今年的成绩与往年联系起来,让我不得而知。在我查阅资料、网上搜索不知所终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考志愿填报培训。在约定时间到达学校时,许多家长模样的人涌向培训大楼,在大楼的进门入口,志愿者为每人发放了一份材料。这是学校整理的一、二、三批次招录学校前三年的分数与排名汇总,再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觉着自己二十几天所看内容基本没有起任何作用。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查询高考分数的时间是晚上11点。孩子白天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与平时的神情有些不同。晚饭之后,孩子没有看电视,坐在沙发上摆弄了一会手机,然后说出去转转。高考后的这段时间,孩子彻底放弃了学习,每天不是与同学一起玩,就是在家玩游戏,当然游戏时间我依然严格控制。在完全没有学习任务与压力的20天里,这种随心所欲的玩乐让她感到无聊,并没有先前想象的那般快乐。我再跟她说什么,她虽然还是随口嗯着,但口气是舒缓的,逆反的情绪消减了许多。晚上9点多回来之后,孩子与妈妈一起看电视,并不时更换着频道,不知选择哪一个台更好。我知道她心里有事,只是通过电视来挨过这段时间。

孩子从小屋出来,说是611分。她表情是平静的,平静下面分明掩盖着一点激动。这个分数确实有些意外,比她之前的三次模拟考试都要好。她妈有些激动地跑过去抱着孩子说,祝贺祝贺。这个分数虽超过预期,但在北方这个高考大省,611分只超一本线38分,在全省排在一万八千多名。

填报志愿的时候,出现了比较尴尬的情况。孩子想进入“985”、“211”学校,这个成绩虽然可以选,但都在偏远的省会所在地,都是名校中排名靠后的学校。问孩子想学什么专业,她自己没有特别的爱好,并把教育、医学、财会等适合女孩的专业排除在外,最后选了一所西北的重点高校,所填报的专业虽有6个之多,因为第一个专业分数较高,基本没有希望,并特别注明服从调剂。从查询资料中得知,这所高校更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但于我们来说,就业好像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并没有想的太多,先把学校确定了再说。

大一的时候,学院有交流生可以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四个月或是半年的时间,我让她争取一下。孩子并不积极,说是交流学习不仅专业成绩要好,英语也要好。英语一直是她的短板,尽管高考时的英语成绩133分,在5门科目中得分最高,那都是按照应试方法突击出来的,并不代表她的真实水平。到国外重点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我没有想今后就业的事情,只是希望让她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个想法最终也没有实现。

孩子的业余时间一直练习排球,球队的基础很好,并且在省内有着突出的成绩,得了几次省际高校联赛冠军。孩子加入球队之后,便以主力身份进行打球了。之前,她只在初中有过一学期的练习,进入高中之后,体育课形同虚设,只在操场上随便走走圈,然后就回教室做题了。虽然基础并不好,但孩子喜欢运动,做事爱琢磨、动脑筋,对于自己的喜欢的事情很快就能掌握方法,加上球队的雄厚基础,孩子进入大学的第二年,球队参加“第二届中国大学生阳光排球联赛”就获得冠军。球队一直延续着比赛的好成绩,后来又两次获得全国阳光联赛冠军,但这毕竟是业余活动与娱乐,与就业没有关联。在我平时浏览的众多招聘消息中,孩子所学专业就业机会非常少,而且收入也低。我的持续关注也让她意识到今后可能面临的困难,有一次她甚至跟我说,要不要转到体育大学进行重新学习。这个想法过于简单了,现在的任何大学都没有转学的,都要考试才能进入,唯一的方法就是报考研究生,但跨专业考研,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才行。孩子是很难做到的。

我最先的想法,想让她本科毕业后就工作。孩子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只是当作学业不得不学,这种被迫学习不会有什么收获。尽管她每学期都能获得奖学金,这也代表不了什么。以我个人的看法与经验,早一点进入社会、进入工作环境,比学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社会与学校的学习体系不同,学校是知识的获得,社会是真正的检验、是更丰富的认识,唯有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大三第二个学期,孩子突然打来电话,说是能够保研,但只能留在本校,外校去不了。然后,她把学校的具体要求说了一下。学校临时改变规则与要求,这些规定对孩子非常不利,但这不是针对她一个人,是对全校学生。她目前的情况是,如果留在本校读研,现在就能够确定“推免”;如果到外校,可能有风险,也许不会通过,也就失去了“推免”机会。我说如果你真想读研,就选择稳妥的方式。孩子选择了留校,有些遗憾地失去了到“名校”读研的机会。不过,我也跟她说,即使到了名校,所读专业并不会改变,唯一不同的是名声上好听一点,就业时的招牌大一些而已。后来,我还曾向同事说起自己的孩子本可以到名校读研的,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没有去成,颇有阿Q的精神遗传。

由于在本校读研,大四时导师就让她进入实验室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与工作。等到本科就业季结束时,我问她没有读研的同学都选择了什么就业方向,孩子说做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这个就业情形让孩子无奈,我也比较茫然,不知三年过后(其实应该是两年,结业前一年就进入了找工作的进程)会是怎样一个结果。不过我还是跟孩子说不要想太多,工作总会找到的,实在不行自己回家开个店也可以。这话虽然只是说说,但我也确实在这方面做过想象,开个小超市或是小吃店都是可以的。开店很辛苦,养活自己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凭着我多年来的人生感悟,要把小店经营成家的感觉,不仅要亲和,还要处处为客户着想,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提升客户的粘着度。这个粘着度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真心为他人着想,真心为别人做一点事情。果真如此的话,怎么会经营不好呢!但我没有跟孩子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知道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走向与结果。

疫情的出现让孩子春节过后封闭在家无法返校。那个春节我也因工作缘故在青海的花土沟过年。花土沟的冬天孤寂而清冷,加之疫情严重,平日里热闹喧嚣的小吃店不是关门回家过年,就是被迫给粘上封条而无法营业。每天晚饭之后,我与几位同事都要出去走上半个多小时,算是一天的活动时间。看着一家家关门闭户的店面,感叹着生意的艰难与不易。而我们自己的工作其实更加的艰苦与辛劳,高原野外钻井,除了适应缺氧环境,适应四季没有绿色的荒芜,还要面对地下复杂的地质地层结构。其实扩展开来想想,又有哪个企业不艰辛,又有哪个行业不艰难呢。

孩子在家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放假时间,基本不能外出,除了看看闲书再无其他事情,真正过上了相对静止的生活。也正是这种静止,让孩子安静下来,没有排球、没有学习、没有实验,她此时才真正想到即将面对的工作问题,而工作在哪里还一片茫然。孩子说,她一下产生了恐慌情绪,这恐慌一时造成精神上的危机,不知如何是好。我安慰她说,等疫情过去,回学校再说,而且到9月份才开始秋招,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准备。

虽然每年有秋招、春招两次机会,其实秋招参与的企事业单位更多,招聘的人也更多。所以,我让孩子一定要抓住秋招机会,能在本年解决的事情,不要拖到下一年。学校的“就业公告”里面几乎每天都在发布新消息,各省、市甚至县级的各种招聘拓展了我认识,海量的招聘信息既让我感到安慰,那么多线上线下招聘,孩子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同时也有些茫然,就是招孩子这个专业的消息实在太少,偶尔有一两个符合条件的招聘,地理位置又很偏远。当然也有不限专业的工作,特别是销售类的,没有专业要求,而孩子的性格,并不适合做销售。无意中我翻看到家乡一知名公司的招聘消息,居然有孩子这个专业,但从要求介绍来看,专业名词相同,实际内容却有差异。这是一家国内30强的私营企业,实力很强,不仅在省内,而且离家也近,听说同事的孩子前几年就入职了这家公司。我跟孩子说起,让她投一下简历,行与不行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孩子自己也没有头绪,就听从了我的建议。

以前只听说过“国考”报考的人很多,因为与自己没有关系,从来没有关注。孩子告诉我准备参加国考,但没有她这个专业的职位,只好选择了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是江西省地级市的气象局。孩子在报名之后不时地查询着人数,最后发现这个岗位的报名人数竟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人。孩子调侃说,报这个岗位的,可能大部分是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不管调侃还是说笑,报名的人数在哪儿摆着,一千八百多人竞聘一个岗位。我跟孩子说,重在参与吧,以考代练,再说公务员考试与许多事业单位的考试在整体内容上是相近的,可以通过国考用来测试自己的能力。

我长期工作在自然恶劣的环境中,在戈壁、沙漠、草原、滩涂、高原的时间有30余年。从内心来说,艰苦的自然环境更能锻炼精神与意志,会提高人的抗压能力,但我依然不想让孩子步我后尘。江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无论是古代的美丽诗句,还是现代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江南都有着强大的虹吸效应,所以苏州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一下就吸引了我,而且孩子的专业也符合要求。我有些兴奋的把这个消息从微信上发过去。孩子没有到过苏州,但去过杭州,她的学姐也是队友在杭州的“浙大”读研。孩子进入球队后,与这位学姐性情相投,很快成了“闺蜜”。学姐告诉她要保持专业成绩,学院前几名的成绩可以保研,而且有希望进入浙大这样的名校。现在看来,孩子表面上虽不努力,她还是听从了学姐的劝告,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专业成绩。孩子认真整理了简历,光是荣誉证书就上传了20多份。

秋招真是繁忙的招聘季节,各省的省考、选调生、高层次人才招聘接踵而至,孩子参加了陕西省考、江西选调,参加了武汉、青岛的面试。青岛的面试比较人性化,就在孩子学校不远的城市,面试官了解了孩子一些基本情况,并问她在青岛有没有亲戚朋友。孩子不解其意,不知问这些有什么关系,只是如实告知。武汉的面试需要到达现场。经过年初的疫情,武汉对外地人来说,特别是从来没有到过那个地方的孩子来说心里上还有些顾虑。我跟孩子说,不管是哪儿,都不要放弃每一个机会,这几个月只要有合适的招聘,都要参加,不要怕路途远,不要怕麻烦。武汉之行是孩子第一次单独到陌生地方,之前她曾到福建漳州、四川宜宾、还有阆中参加全国排球阳光联赛,也曾到重庆、广东等多地进行实习,但那都是学校组织,是集体活动,所有的事项都有人安排。这一次单独外出,我并没有进行特别交待,孩子毕竟二十几岁了,再有就是信息化社会给外出带来极大的便利。孩子提前预定了武汉的车票、面试附近的酒店,那天傍晚到达之后拍了张酒店的照片传送给我。从所传照片来看,那里的树叶还绿着,而且下着雨,那里的冬雨应该阴凉潮湿,我虽不知道这样的天气给她什么样的感觉,带给她什么样的预感,但湿冷的气候肯定会有些许的不适。为不影响她准备第二天的面试,我没有跟她联络,只发了一条微信,让她做好相应的准备,并且休息好。

上海的选调生招聘似乎更有吸引力。首先要过简历关,简历通过之后是笔试,然后是面试。孩子那年9月底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这为她后来的简历增添了重要的砝码。获得国家奖学金毕竟非常少,而且孩子在学院还排在第一的位次。我跟孩子说起这事,孩子说得这个奖确实比较难,但也有运气的成分,学姐读了博士也没有得到,因为实验是有周期的,可能在几年的实验周期中都不会获得好结果,而她就赶上了。虽然这样说,我相信孩子也确曾付出不少。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上海选调生的简历顺利通过。

到达上海虹桥高铁站,顺人流而行,孩子虽有明确的目标,此时却陷入茫然。车站内高大的穹顶,窗外高耸的楼宇,出站进站匆忙的行人都给了她巨大的压力。孩子觉着这个城市的名气、外表的华丽与自己隔着一个世界,非常的遥远。从扶梯进入地铁,人流依然拥挤,车箱内人挤着人,她紧紧地握住上面的拉环,以免车身摇晃靠到别人身上。随着一站一站的人上来、人下去,车箱内已有空余身位,孩子从车箱语音提示中知道自己也要到站了。

也许经过了比较多的考试,孩子不再紧张,只是将考试当作应聘过程的一场作业。所以她有时间在酒店里关注周围的环境,并搜索了当地的房价,八万以上的价格还是让她惊到了。在与她的视频中还特意让我看了酒店外那条比较陈旧的街道,粗壮却并不规整的树木,飘落在地面上的落叶,还有两边老式的楼房,这似乎是另外一个“上海”。这样普通的房子每平米都要八万以上。这个价格让孩子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在能力上也难于实现。考试之后,我跟孩子讨论,如果真被上海录取会怎样。孩子说,与其他考生比较起来,录取的可能性不大。然后又说,就是录取了也要考虑考虑。

一次次的应聘,大多以失败告终。苏州事业单位简历这一关都没有通过,青岛、武汉事业编,上海的选调生止于面试,广西一家单位在看过孩子简历后跟她联系,说各方面都很优秀,只是专业不对口,很可惜。家乡的实力私企虽然与孩子签了就业协议,通过了解其工作是培训宣传类性质,与我们对工作的愿望有很大出入。以孩子的性格,我更愿意让她从事少与人交道的工作,像检验员、化验员之类。从招聘要求来看,这类工作只有科研院所才有希望,现在的科研院所大多只招博士生。孩子的境遇似乎陷入两难。

这些应聘的经历也在锻炼着孩子耐性,使她的内心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每一次失败虽会失望,却没有特别的忧虑,而是希望着更好的机会出现。同时,家乡的那份并不满意的协议似乎也给了她最低的保障。我与孩子依然注意着招聘信息,有合适的单位就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

南方大省与北方首都的招聘虽然相隔了一段时间才公布出来,但考试日期却是同一天。也就是说,在这两个选项中只能选其一。南方大省的选调生招聘正好有一个岗位与孩子专业相符,而首都的职位比较宽泛,也可以报名,只是这两个职位都在基层,并不在城市的中心。从我内心来说,虽然大城市有诸多的优越便利条件,但高企的房价让人无法接受,我更希望孩子能够在距离城市中心略远一点的地方,与城市守望,不让自己有太大压力。

因为有了报名与填报资料的经验,孩子没有着急上传资料,而是关注着两个岗位的报名人数。在报名结束的最后两天,首都的岗位比南方大省的报名人数超出许多,为保险起见,孩子报了南方大省。作为北方人来说,南方一是路途比较远,再有就是对气候的顾虑,但孩子说自己去过几次,感觉还好。我们只有遵从孩子的意愿。

因为笔试在南京设有考场,南京离孩子学校更近一些。当天考完之后,我问她考的怎么样。孩子说还不错。在我的记忆中,孩子很少说过“不错”之类的词语,一般情况都是“还行”。我知道孩子不是谦虚,而是留有余地,不愿把话说满。这是天生的性格使然。果然如此,孩子笔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选调生面试基本以“无领导小组讨论”为主,以此来检验考生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分析与组织能力。我知道孩子在这方面并没有突出能力,但连续的数场考试为她打下了一些基础。尽管最终面试成绩一般,孩子还是以综合得分而胜出。这本应是高兴的事情,孩子在电话中并没有特别兴奋的语气,并且说如果这次录取不了,也不想再参加这种招聘了,争来争去的!我没有回应孩子的话题,但我知道孩子的内心所想,她与另外两名考生进行分数对比得出成绩,看到了别人的失望与失落,他们的情绪刺激了孩子的情感,让她这个胜利者没有胜利的感觉。

也许这次应聘的过程太顺利,最后时刻非要出现一点波折。按照应聘流程,通过应聘的考生晚上会收到短信,通知第二天上午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回到酒店后,孩子彻底放松下来,点了一份可口的外卖,仔细品味着喜欢的食物。孩子对于美食颇有心得,喜欢慢慢品味,享受吃的过程。小的时候,她一口食物能够咀嚼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与我决然不同。我吃东西只以饱腹为目的,一般都是快速进食,只有吃的足够快,才有饱的感觉。晚上9点多的时候孩子还没有收到短信,她问了白天参与其他职位应聘的学生,说是都收到了体检短信。这让她略有不安,并打电话跟我说了这个情况。我不知道招聘工作的具体流程,不知招聘工作人员要工作到晚上几点,安慰她说再等一等,说不定要到10点多。同时,我查阅了招聘信息中留下的咨询电话,把电话录入手机中。这个时间很煎熬,远在青海花土沟的我,晚上会翻几页书,或是浏览新闻,此时却看不下去,心思悬空,并会出现短暂的压抑中的静。已经过了10点,我忍不住打电话给孩子,她说还没有消息。我将预存的咨询电话拨出,电话那头传出的是空号,又打了另外两个,其中一个还是空号,另一个没人接听。我跟孩子说了这个事,孩子打过去,同样如此。一向沉静的我,此时也很忐忑,一时没有办法。因为所有的招聘流程都在网上运行,不知是谁安排、运营这个事,没有具体的联系人员。再说又是晚上,这个陌生的城市对孩子来说本来就是茫然,此时已经没有一点办法了。在这种煎熬中,孩子的手机于23点28分响起短信铃声,通知中明确了体检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孩子后来说,两个小时的等待让她脸上长了许多“豆豆”。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孩子投了数十份简历,参加了8次笔试、10余次面试,赴5个省市进行各种不同的应聘,行程一万多公里,最终给了自小学至大学再到研究生长达19年学习的一个交待。孩子的应聘过程,也是当年909万应届毕业生进行应聘的一个缩影。

我跟孩子说,应聘的成功只是学校学习生涯的结束,对于工作来说,其实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社会人生才刚刚开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