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西藏的头像

杨西藏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9/29
分享

青春与青山相伴

在巴山北麓米苍山一带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多数是刚走出地质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巴山深处1620平方公里区域内,新发现铜金矿化点、煤(线)矿点、硫铁矿化点10余处,他们就是陕西省地矿集团汉中地质大队矿开院“陕西省牟家坝-私渡河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组。

汉中三月好风光,雾蒙烟柳菜花黄。虽然春意盎然,但早上还是有点寒意。 十四日早,记者随项目车辆来到汉中市城固县天明镇和二里镇对该项目地质勘查施工进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跟踪采访。

攻坚克难,决战大巴山

记者在项目部见到了项目经理何军,他三十出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2003年参加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担任该项目经理。项目部设在一户农家小院的二楼里,房屋周围群山环抱,绿色到处可见。

采访何经理时得知项目是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竞争性选择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办法》要求,经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专家组评议审定,凭借地勘领域技术的雄厚实力,利用自身优势在众多竞标单位中胜出,项目隶属秦岭成矿带矿产远景调查的子项目,工作周期为三年。施工工区位于巴山浅麓一带,调查区总体工作量1∶5万矿产地质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高精度磁测均为1620平方公里,槽探6000立方米,因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兵分两路,同步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及时顺利完成。

项目工作区域涉及成矿带内汉南杂岩体,面对岩石风化程度高、植被覆盖较大,地质填图及剖面测量困难较大,尤其是牟家坝—法镇—私渡河一线以南为高山无人区,森林覆盖较大,山体陡峭,相对高差超过900米,路线穿越条件差,局部地区无法攀登或逾越,都要克服艰难险阻徒步去完成。地质队员们攻克技术难关,圈定物化探异常和矿化有利地段,对异常矿带矿体开展地化剖面测量,地质填图采用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的方式布置,建立采样小组自检、互检、和项目组技术专检的三级质量检察监督体系,对区内主体的汉南黄岗岩体断裂层调查进行了技术性的突破。为了完成预期工作,队员们起早贪黑,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巴山相伴,再现地质“三光荣”

时至中午,记者来到项目组办公室,办公桌是铁架子和一张木工板的组合,地质资料整理、填图、用餐、等都在这一张小小的木工板上,室内前后支起了六张折叠床,这里既是办公室也是队员们休息的地方,看起来很简陋但便于频繁搬家。记者随队员一起吃午饭,陕南家常的浆水面,偶尔吃感觉很新鲜。由于项目工作量的调整,大队矿开院技术部的大学生梁辰被抽调到该项目,他告诉记者,队员们一天两顿饭,由于山上水源的缺乏,早上上山采样的队员大多在山上,他们午餐都带有干粮和水,项目部整理资料的几个人的午饭只能简单的吃个面条,等晚上所有队员下山收队后才做米饭吃,一荤一素一汤“二加一”的标准希望记者能理解。队员们由于上山采样路线都是小路,往返必须由当地老乡骑着摩托车送到沟口,队员采集水系沉积样每天来回步行近十公里的山路,回到驻地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

晚饭过后,天近暮色,十来个年轻的地质队员们简单的洗刷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坐在床上,打开电脑,查看野外记录本在图纸和实物上分析矿脉和地表矿化蚀变特征,核对工作量并录入坐标。记者同值班司机了解到除了周敏和李营西其余十来个都是80后,周敏是老地质队员,李工是退休返聘的高工,每周休假一天值班司机带领队员们去几十公里以外的小镇洗澡,听到这里记者的心里有些酸楚,一个个年轻的地质队员放弃城市的喧嚣,与大山为伍,发扬和传承地质事业的“三光荣”精神,在艰苦的大巴山山脉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怕打扰大家,记者在安排好的折叠床上整理着采访资料,因为没有网络和电视,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披荆斩棘,为了一个测量点

次日7点,得知物探组要进山作业,记者决定亲身体验一下。吃过早饭换好了行头便和司机宋青青一同去物探小组驻地二里镇观音村。车行40分钟达到那里,队员们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测量组四人坐马忠玉师傅的皮卡车跑项目编号为602的线路,车子从驻地出发走的乡间便道,路面全是土路,蜿蜒起伏,很是颠簸,约一小时车辆到达测量区域二里坝玉胡村,组长刘明亮给马师傅说好了下山路线,让他在下午5点左右在去元山镇的大路上接我们。

测量组的刘明亮、姜鸿分别来自四川德阳和宁夏中卫,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和吉林大学,都是学的物探专业。记者通过了解,物探磁测工作路线及网度均要按要求布设,在完成当天的野外工作后,及时将GPS中的测量数据整理后传入计算机。每天对全区的一个磁测总基点维护,把测区的观测值归一化到同一时间,在实测工作中对磁性干扰源要求严格,为了不影响实测数据,记者始终走在离他们十米开外的身后。

从玉胡村磁测的第一个点开始,小组按照图纸点距100米的要求进入林区,测量第三个点的时候,前面是小河,两旁山石林立,很是陡峭,无路可走,姜鸿走在前面,背着磁测仪器,他用探棒拨开荆棘,他第一个爬过去,抓着藤条上了峭壁,站稳后后面队员才小心翼翼的过去,刘明亮拿着GPS好不容易找到了点位,脚都站不稳,他用尽全力拨开荆棘,在密集的荆棘林里艰难的完成了一个点的数据测量。面对山石岩土风化严重,下山时脚下的沙石和冬天青冈树落叶很滑,他们俩年轻人走在最前面,除了定位,还得拿着探棒开路,后面的队员踩的沙石如同山洪爆发一样,顺着他们俩踩的路哗哗的流下山去弄的他们俩个鞋子灌满了沙石,但为了准确测量每一个点,他们从没有怨言。

到达木耳村山顶上,已经下午一点,大家肚子都有点饿了,刘明亮从地质包里取出饼干,叫大家垫下肚子,他边吃边拿着图纸核对坐标位置。我带的水不多,路过村里时老乡给水瓶里添满了开水。谈起苦与累,他们说:“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苦点、累点,我们都不怕,最主要的是能有新的发现和找到好的矿化点。”这时记者感到两条腿酸痛,但他们笑着说:“天天这样跑线路,习惯了,有时为了一个点,得多跑几公里的山路,为的是得到准确的测量数据。”

“以老带新”,创新人才强队战略

就这样,在环境十分艰难的工作中他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克服种种困难,项目两个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截至目前,完成实物工作量:1:5万地形图4幅;1∶5万矿产地质填图450平方公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800平方公里;1∶5万高精度磁测435平方公里;1:5千地质剖面测量35公里;1:1万岩石剖面测量32公里;遥感影像1620平方公里;槽探400 立方米,根据年度任务要求,项目进展情况顺利。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陕西地矿汉中地质大队在地质人才战略储备和构建和谐地矿队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做好了充分准备,实行“以老带新”制度,新成员来了之后,就由老同志带着,先熟悉生活环境,然后,带领新队员出野外,介绍野外工作基本情况,引导他们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这样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带领新队员尽快融入到新工作中,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水平,促使他们学到方法、积累经验、培养作风、快速成长,让每个队员都能够成为业务尖子、行业强人,为了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队员们胸怀地质梦想,青春与青山相伴,展示了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以苦为乐、勇创佳绩的精神风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