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泗耀
22年前,我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学生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希望与收获》。没有料到的是,这首不到二十行的小诗发表后,引起广泛共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陆续收到来自全国600多位中学生文学爱好者的来信。他们或倾诉对我的羡慕,或讨教写作的“秘笈”,或寄来作品请我“斧正”。面对小山般的信件,我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与快感……
在众多的来信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来自广东省台山中学的信件。写信的女孩叫曹艳玲,那年,我们都读初三。在她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中,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她那娟秀的笔迹以及质朴诚恳的话语,还有对文学情有独钟的渴求。
我们的联系就从她写给我的第一封信开始。我们的友谊也是从这时正式开启的,尽管我们至今都从未谋过面。然而,通过彼此不间断的鸿雁传书,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心间的距离。毕竟,因为有了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和共同追求,年轻人是最容易相互沟通的。
不久,我们初中毕业了。那个叫曹艳玲的女孩考上了台山一中,我则考上了肥城的一所高中。由于学业紧张,我们彼此间的联系减少了。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索性于当年进企业参加了工作,我同曹艳玲的联系也自此中断。
参加工作后,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和对事业的追求。除干好本职工作外,我利用业余时间勤笔不辍,先后在市、省、国家级媒体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并有多篇文学作品面世。我还先后获得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文凭以及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文凭,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我一步步从生产工人成长为企业党的宣传干事、一名大型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这完全得益于自己的文学梦和对人生的孜孜追求。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如过往烟云,随风飘去。我们已不再是当年追梦的小伙子、大姑娘,都已人到中年,并且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我一次次翻阅以前的书信的时候,内心难免会想起她,想起那个我曾经称之谓姐姐的她——曹艳玲。
去年3月的一天,我在公司值班,脑海里突然闪出她的名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打开电脑,输入了她的家乡“台山”二字,并在“台山吧”以“远方的大姐,你还好吗?”为题建立了留言。此后,我每天上网浏览,期待在虚拟的空间奇迹能够出现。
不久,“奇迹”真的出现了,我欣喜若狂。打开邮箱,一位署名“何先生”的人给我提供了曹艳玲的线索,目前她供职于广州一所中专学校,何先生还给我留下了她的手机号码,认真询问了我的详细情况,并建议我尽快同她联系。
“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面对这一切,我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正犹豫间,手机铃声响起,是曹艳玲打来的,我的心咚咚地跳个不停。失去联系二十多年了,茫茫人海中,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怎不令人激动呢?在电话里,我极力克制着自己,我们谈工作、谈家庭、谈生活,谈着二十多年对彼此的牵挂……
那晚,我失眠了。不知是由于激动还是掺杂着其他的情愫。如果说感谢,是网络和热心的何先生帮了我的忙、圆了我的梦,重又架起了我们失散二十多年的“心桥”。
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什么最珍贵?我想,最珍贵的莫过于真挚的友谊和朴素的情感。